《海角七號》在台灣締造奇蹟,戲裏戲外皆是。
因為被戲外的奇蹟所吸引,所以一直抱持著一些期待。
通常帶著期待看一齣電影,往往都會出事。《海角七號》沒有令我失望,但也沒有驚喜啊。
戲是好看的,但又不至於那麼好看。所以才可以說是奇蹟吧。
作為導演魏德聖的第一齣電影,我們當然可以原諒電影的不夠圓熟。開頭的半小時,介紹人物出場的氣勢實在不夠強,人物之間太散亂,最可惜是到結尾也沒有將所有人物很強的結合起來。如果只集中於幾個主角,效果可能會好一點吧。
然而,捱過了半小時,電影就逐漸進入狀態,而且也越來越好看。
這是一齣關於夢想、音樂的愛情的電影。
《海角七號》主要分為兩條線。主線是一班七零八落的小人物拉雜成軍組成搖滾樂隊演奏。怎樣七零八落?除了男主角真的做過樂團主唱外,其他人根本都是完全不行,堅持要上台演奏但只會彈月琴的老伯,痴戀老闆娘的車行工人,彈琴忽快忽慢的10歲女孩,懷念妻子的火爆交警、熱血的米酒推銷員。這樣的一班人,該怎麼創造奇蹟?
副線則是60年前的愛情故事。日本男教師和台灣戀人分開,在返回日本的船上給戀人寫了7封情書。然而,這7封情書一直到他死後才有機會寄出。可是,地址不再,人面全非,這些信,還有機會落在對方手上嗎?
然而,因為這7封情書,“造就”了男女主角之戀。雖然根據公式電影的定律,我們早就明知道他們會走在一起,可是他們的愛情還是來得有點突兀,欠缺細膩。然而,結尾的擁抱夠旖旎,最後無聲的示愛場面,也夠震撼。
60年前的愛情故事,對我來說一點也不感人,甚至覺得破壞了電影的完整性。如果刪掉這些往事,電影可能更流暢,不過,這是台灣對日本的情意結,我當然不懂啦。
《海角七號》在台灣大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是夠本土化。台灣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地方,我們大多不懂感受。
我喜歡看電影在最高潮一刻結束,例如一場比賽/舞蹈/音樂會之類的。就是主角在整齣電影拼命朝著的目標。到終於演出的時候,因為觀眾都陪主角經歷了許多,所以來得特別感動。
《海角七號》的結局絕對讓我感動,正因如此,所有的瑕疵都值得原諒。(要我指出瑕疵的地方真的有不少,可是作為導演的第一齣電影,已經合格有餘了。)
電影講述音樂,結尾的音樂真的令人感動。
電影講述愛情,有些得到有些得不到,可是我們都忘不了,愛本身就是一個行動。
電影講述夢想,即使只是一剎那,我們都願意相信,這一剎那,就是永恆。
電影講述希望,下雨之後總有彩虹。彩虹出現的時候,就是奇蹟的誕生。
----------------------------------------------------------------------
官方故事大綱:
生命,只有一回!
夢想,不會只有一次!
錯過的愛情,只要肯回頭,還是有找回心靈相印的一天……。
這是一個關於音樂、夢想、與愛情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
六十多年後,台灣的樣貌早已完全改變,各個角落的人為生活而努力,幾個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懷抱音樂夢想: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干的人,竟然要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而組成樂團,並在三天後表演,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著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
老郵差茂伯摔斷了腿,於是將送信大任交阿嘉手上,不過阿嘉每天除了把信堆在自己房裡外,什麼都沒做,他在郵件堆中找到了一個來自日本,寫著日據時代舊址「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的郵包,他好奇打開郵包,發現裡面的信件都是日文寫的,根本看不懂,因此不以為意的他,又將郵包丟到床底下,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
演出的日期慢慢接近,這群小人物發現,這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可以上台實現他們音樂夢想的時刻,每個人開始著手練習,問題是阿嘉跟友子之間的火藥味似乎越來越重,也連帶影響樂團的進度。終於,在一場鎮上的婚宴,大家借著酒後吐真言,原來阿嘉跟友子兩人都是孤獨的異鄉人,解開心結的兩人發現了怒氣下所隱藏的情愫,於是發展出了一夜情。
在阿嘉的房裡,友子看到了日本來的郵包,發現那居然是來自六十年前七封未及寄出的情書,她要阿嘉務必要把郵包送到主人手上,然而,日本歌手要來了、郵包上的地址早就不存在、第二首表演樂曲根本還沒著落、而貝斯手茂伯依然不會彈貝斯……。
而友子,在演唱會結束後,也要隨著歌手返回日本,開始新的生活。
阿嘉終於決定打起精神,重整樂團,他們的音樂夢是否能夠實現?沉睡了六十年的情書是否會安然送到信件的主人「友子」手中?而阿嘉跟友子的戀情,是否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