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預約借來的《烏鴉女孩》到手後,才發現這本書超過40萬字,那時候嚇了一大跳,這麼厚的書,我真的要看嗎?這本是瑞典小說,我甚至沒聽說過作者,也不太清楚小說內容是什麼,但反正已經跑到書櫃去,那就看看吧,當時甚至作了不好看就棄書的心理準備。
結果我沒棄書,並且在十一天內將書看完(圖書館的借閱期限是十四天,不可續借,所以那幾天我一直拼命閱讀,而且這本書進書櫃後兩天,另一本《我可能錯了》又跑進書庫,所以我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同時閱讀兩本截然不同的書),所以結論是,書是好看的,並且有一定吸引力,否則我早已棄書。
問題是,我不敢向每一個人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偏黑暗,主線是講述孌童癖虐殺兒童,當中不乏可怕的描寫。如果,萬一你不怕這題材,萬一你喜歡查案故事,萬一你喜歡反轉再反轉再反轉的閱讀體驗,那即管挑戰看看吧。(這本書已經絕版,但是網上圖書館可借)
先介紹故事內容吧,小說一開始就是發現一具被虐殺再做過防腐的男童屍體,女警展開調查不久,又陸續發現更多孩童的屍體,而跟孌童癖犯人見過面的心理醫生被女警找上協助調查,從心理層面描繪兇手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小說又描寫被虐待女孩的遭遇 ……故事越來越複雜,犯罪規摸越來越大。孌童癖的罪孽非常深,絕對應該下地獄。
主線是查案沒錯,但過程卻非常複雜,一來涉案人物眾多,二來就是關鍵人物的記憶不可靠,所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連自己也弄不清楚,於是讀者更是被耍得團團轉,第一個轉折出來已經夠驚嚇,然後第二個、第三個轉折陸續出現,讓讀者一再以為已經掌握兇案情況,卻發現一切不似預期,永遠都有另一層故事在背後。
故事是扣人心弦的,但其實我覺得沒必要寫到這麼長啦,譬如對女警的家庭狀況便著墨太多,雖然說對構建一個角色有幫助,不過令小說過度冗長也是事實。如果能濃縮一點會更好看。
閱讀《烏鴉女孩》對我來說最大的難題是人物超級多,而且人名超級難記,主角我當然記得,但是那些涉案人的人名很長,我本來傾向記住名字的第一個字就好,但很多涉案人的名字第一個字也相同,於是我總是看得霧煞煞,不過縱使如此,繼續看下去也總能夠弄清楚來龍去脈。
看電子書的另一個好處是,當我想弄清楚某個角色之前做過什麼時,一搜尋就會跳到那些章節,這對於人物超多的小說來說特別有用。
每一個人犯過的事都要付出代價,可是對受害者來說,怎樣也補償不了他們所受的苦,更甚是失去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