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5

閱讀日誌|活下去啊,你值得的

0




 

繼續閱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女主角在探討學生自殺的原因時,也回顧起自己在十七歲那年生無可戀,打算在十七歲的最後一天自殺,可是卻遇見一個人,讓她錯過了自殺的時機,不小心長成了大人。

許多年後她跟母親吵架,母親問她盡了什麼女兒的本份,她差點就脫口而出:「活著。僅僅是在這個不屬於我的人生選擇活下去,就耗盡了我所有的所有。」

不管活著有多辛苦,她還是活了下來。

至少,她沒有放棄生命。

她母親不知道,一個活著的孩子就是最珍貴的存在,那些因為想不開而沒有活下去的孩子,讓父母追悔一輩子也追不回來,而一切也沒有回頭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有遇到困境的時候,有些人跨過去海濶天空,有些人卻跨不過去。

小說中,所有人都想知道那個女生自殺的原因,但有時候自殺的人可能連自己也說不出一個真正的原因,比起一個理由,更可能是一時的情緒,情緒滿溢,整個人被痛苦淹沒,除了痛苦還是痛苦,有人伸出手希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有人索性讓自己一直往下沉,為了擺脫痛苦的感覺而想擺脫肉身,以為這樣可以一了百了。

但事情從來沒有這麼簡單,死亡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今生沒能放下的問題,來生繼續,而且是更嚴峻的反撲。

伸手求援的人,至少有那麼一部分的自己希望能活下去,只是想熬過這樣痛苦的心情,如果有人能陪著自己,說出自己值得被愛、值得活下去的話,也許就能夠跨過這關口。

然而,這過程可以反覆無常一段很長的時間,現在覺得好了,過兩天突然情緒一來,又想放棄生命,朋友可以繼續守在身邊,只是「長貧難顧」,守得一時守不了一輩子。

別人守不了,就自己守住吧。人生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能陪自己跨過那個坎。

被痛苦淹沒的時候,不要再想著不如願的部分,人生長路漫漫,總有美好的時刻,想想過去的美好,也想想未來的各種可能。

活下去啊,才能與美好相遇,你值得的。

以文字作掩飾

0




 

AI Photo created by Bing

許多人習慣使用語音訊息,而我仍然堅持只發送文字訊息,一來我個人不喜歡接收語音訊息,二來不習慣像自言自語般對著電話說話。

我可以繼續列出許多只發文字訊息的理由,例如節省流量、方便日後查閱、訊息內容一目了然等,但後來我發現這些都是藉口,我不喜歡留下語音訊息的真正原因,是不想留下自己的聲音讓別人永遠保存。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每次在留言中聽見自己的聲音都感到不自在,理論上我每次說話都會聽見自己的聲音,這是我所熟悉的聲音,但是透過手機錄下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卻是另一回事,這根本不是我的聲音啊!怎麼聽起來這麼尖銳難聽?噢,抑或這才是我真實的聲音,而我一直所認定的聲音根本不存在?我不太想承認這一點,就好像承認我所認知的自己一點也不真實。

我盡可能不在意別人的想法,但骨子裏卻很在乎別人怎麼看待我,到底我在別人眼中是個怎樣的人呢?我當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可是在別人眼中可能是另一回事,我害怕發現這個事實,所以平日像鴕鳥一樣,將頭埋在地下,對外界的一切不聞不問,裝作世界跟我想像的一樣。

聽見自己的聲音,彷彿強迫自己面對現實,這就是我所不敢面對的自己。

文字訊息將我輸入的文字原原本本地呈現,雖然我所傳遞的意思有機會被對方曲解,但語音訊息同樣可能被扭曲啊。

堅持使用文字訊息,某程度上是一種掩飾,掩飾我真實的一面,掩飾我的語氣和情緒,掩飾我所不敢面對的自己。

我清楚知道這是自信心嚴重不足的表現,害怕讓自己不好的一面保留下來。

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我發送的是文字訊息還是語音訊息,只要傳達到訊息,任何形式也一樣啊。

2024/2/14

閱讀日誌|關於婚外情

0




 

今天去香港辦證,明知有長途車程,等待辦證也需時,當然帶備最輕巧的閱讀器出發。其實最輕巧的手機型海信Touch Lite,不過正在讀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前在Gaze Mini閱讀中,而Gaze Mini對我來說已經夠輕巧了,所以就帶著它出門。

辦證前陪家人逛了逛書店,說是陪家人,皆因我基本上不會在書店買書,已習慣看電子書的我,不會隨隨便便買實體書啦。

逛書店時看到一些我之前看過的電子書,被書的厚度嚇了一跳,原來那本書這麼厚啊,要是當初拿到的是實體書,我可能就會卻步。

看電子書的好處就是不管書有多厚,我的閱讀器的重量都不變,去旅行時根本不用考慮帶什麼書作伴,一部閱讀器就可以將所有電子書帶在身上,按個鍵就可以翻頁。我喜歡有實體鍵的閱讀器,雖然在家大多數時候也用翻頁器,但出門時通常不會連接翻頁器,拿在手上就閱讀,而有實體鍵的閱讀器超級方便,所以我真的超愛Gaze Mini,白色顏值滿分,開放式可以下載慣用的應用程式(雖然我主要還是看圖書館借閱的書),輕巧之餘還有實體鍵,有了它之後其他閱讀器都失寵了。

說回《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段越來越吸引,也讀得越來越順。中段提到女主角流產後,丈夫的外遇對象突然登門求她將丈夫讓給她。女主角既沒有憤怒也沒有難過,事後甚至沒有質問丈夫。也許由於她根本沒有多愛這個丈夫,才可以表現得如此淡然。

今天的摘句是外遇對象問女主角該怎麼放下時,女主角所回應的一句:「放下很難,不要拿著就容易多了。」

關於婚外情,現實中聽過太多這類故事,原因多種多種多樣,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抵受不住誘惑。誘惑無處不在,但著重承諾的人會對誘惑視而不見,敵不過誘惑的人不適宜留在身邊,不過許多人願意接受回頭是岸的伴侶,那必須有很強大的心理質素才行。往後的日子都無法忘記對方曾經不忠,還得憂慮對方日後會不會重蹈覆轍,日子注定不好過。

要經營一段婚姻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有時候不是單純相愛就能同偕白首,更何況許多愛都在日常之中轉化掉,但這從來不是出軌的理由。

要放下一段感情很難,不過感情從來不是人生的全部,將注意力放在其他好了,總有值得你付出的人和事。

2024/2/13

閱讀日誌|我從來不是虎媽

0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選擇的,她根本無法拒絕母親,由小到大只能活在母親的期許之下,從來不敢造次,也從來沒有在家庭裡感到幸福。

每次看到女主角母親如何對她說話,我這個讀者總是會在心裡吶喊,反抗啦,駁斥啦,怎麼可以逆來順受?怎麼可以跟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結婚?怎麼可以活得這麼委屈?

越看越生氣,氣那女主角就算長大了依然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不過這只是開頭,希望女主角到最後能夠反抗成功,做一個有獨立女性,而不用再畏懼在母親之下。如果不是這樣發展,我大概會由頭生氣到尾。

我沒有控制狂母親,也不是一個控制狂母親。雖然難免有時會有一個母親的囉唆,但從來不會強迫女兒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有時甚至去到一個放養的地步,她想怎樣就怎樣吧。我想給她最大的自由,讓她能活出自我,而不受限於我們的期待。

我從來不是虎媽,不會迫她認真讀書,成績永遠次要,快樂才是重點。雖然有時我會擔心這樣太放縱女兒,但要是她能成為一個能夠活出自我、懂得獨立思考、自得其樂的人,長大後大概就不用擔心了。

女兒升讀中一後出席學校舉辦的家長會,校長問我問始計劃女兒的升學了嗎?我訝異的看著校長,咦,才升中一啊,這麼快就要計劃?對方說最遲中二就要定好了,但我見女兒對未來還是沒有頭緒,還是見步行步吧。

有些家長在孩子未出生已計劃孩子的康莊大道,在哪裏讀小學,將來要到國外升學……但我從來沒打算替孩子計劃升學之路,她要留在本地讀書或到外國留學,都是她的選擇啊,我怎麼可以自行替她安排?我能做的就只是儲備學費,讓她能無憂地選擇自己的路。

許多人會驚訝我毫無計劃,但我真心覺得父母無權干涉子女要走的路。當初我讀大學選讀什麼學科,完全沒有跟母親商量啊,就我一個人自行決定,這是我的人生嘛。因為自身的經驗,我也不認為女兒將來要去哪裏讀書要選讀什麼學科會跟我商量。她想怎樣就怎樣吧,父母才管不了這麼多。到中學畢業前,她自然就會有想法吧。

2024/2/12

《死神放長假》:與死神對決

, 0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寓言小說,會選這本書是被書名和題材所吸引。

《死神放長假》一開始是一個很有趣的設定,一個國家在某天凌晨起再沒有人死亡,一開始覺得是一種恩典,但現實問題漸漸浮上面,再沒有死亡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人口不斷老齡化,照顧老人的人力只會不斷減少,整個社會將會崩塌。

人類畏懼死亡,但是原來不死會帶來更大的恐懼。有趣的事,不死這件事只發生在這個國度,只要跨越國境,瀕死的人就立即壽終正寢,有些人不堪受著病痛折磨只求一死,有些人不堪長期照顧半死不活的家人,最終決定將家人運送到國境以外讓他們一命嗚呼。一開始大家都指摘這些人,不過越來越多人仿效,因此衍生出制止此事的義警以及協助提供專門服務的黑守黨,並產生林林總總的政治問題。

死神放了七個月假之後回歸,向全國人民發放公開信,表明所有該死未死的人都會在翌日凌晨死亡,於是大家又忙著應對突如其來的大量死亡。放完假回來的死神實行新政策,向七天後死亡的人寄送死亡通知書,讓人提早知悉自己的死期,於是有人哀嚎,有人安排後事,有人趕緊跟家人道別,有人如常過日子。

小說的尾段,死神發現一封死亡通知書不斷被退回,結果一個大提琴家錯過了死期,於是死神決定跟大提琴家對決……

小說由大格局轉為一對一的對決,我個人覺得有趣度大減,縱使那個對決結果是要帶出死神有了人性,並且發現了愛,但是格局由大轉小,讀起來太大落差,心裏一直在想,死神要人死還要弄得這麼複雜嗎?最後死神的態度改變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就只能任由讀者想像。

開始時很喜歡這本小說,但讀到後面已經興趣缺缺,雖然如此,此書還是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就像書中一開始探討的永生不死以及中段的預知死亡紀事都很有趣

假如死亡前一個星期會接到死亡通知,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寧願無憂無慮突然死亡,抑或有時間向世界道別呢?我們一直都知道每一天都是餘生的第一天,只是不知道餘生還有多久而已。

不知道餘生還有多久,大概是上天對我們的仁慈,一旦看見盡頭也許就無力走下去了。

小說的結局是愛戰勝了死亡,所以就算是死神也不必畏懼。

2024/2/11

閱讀日誌|淺談讀墨的領書額度

0




 

繼續看《死神放長假》,以現在的進度估計明天就可以看完,有點心急快點看完然後便看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必須盡快看。

既然在看圖書館的書,讀墨舉辦的閱讀馬拉松就暫停了,我想盡快看完這兩本繼續跑馬拉松,因為其中一個任務是看指定書單的書,於是我便領了口碑很好的陳慧《弟弟》。噢,對,我又買書了,不過這一次是領回來的。

什麼是領書?話說讀墨有一個買書優惠叫做「嗜讀 999」,就是999元台幣可以獲得6個領書額度,每個領書額度可以領取一本250元台幣以下的書,平均算起來就是166.5元台幣一本書,我個人覺得十分便宜,而且用領書額度買書完全沒有罪惡感,只要合心水又在250元以內,基本上毫不猶豫便將書領回來。

由於我平日盡可能在七五折時才買書,220元台幣以內的書用七五折購買比用領書額度更便宜,計算下來,用領書額度換取221元至250元台幣的書最划算。

然而,許多書的訂價都在250元台幣以上,未必能用上領書額度,所以要考慮看看你想買的書有沒有可能在250元台幣以內。不過領書額度可以疊加使用,譬如買一本500元台幣的書,就可以用兩個領書額度來換取。

書買得多,總得計算最划算的方法買書才行,能省則省啊。

值得注意的是,領書額度必須在購買起計半年內使用,否則會作廢,為免半年內用不完6個領書額度,我通常找到最少四本符合領書額度的書想買才會購買「嗜讀 999」,留下兩個領書額度日後使用,總可以在半年內使用完畢吧。

除了購買「嗜讀 999」外,還有兩個取得領書額度的方法,一是參加閱讀馬拉松並且跑進頭幾名以獲得領書額度,但這方法太辛苦不推薦,另一個方法就是用紅利換取,每7500點紅利可換一個領書額度。一般來說每消費1元台幣就可以獲1點紅利,不過讀墨舉辦許多閱讀活動讓讀者賺取紅利,像是參加閱讀馬拉松、閱讀任務,或「大哉問」,每日答問題就可以獲得紅利,如此這般很快就能夠賺到一本書啦。

我這次領取的《弟弟》就是用紅利點數換成領書額度領回來的,相當於免費,然後又靠閱讀這本書賺取更多紅利。

哈哈,這大概是內循環吧。

2024/2/10

閱讀日誌|總有一個明天

0




 

大年初一,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平安喜樂。

一大早去看《飯戲攻心2》,也許正因為有所期待,所以特別失望。

本來只是想好好笑一場,但劇情太亂來,投入不到,笑位不是沒有,不過讓我捧腹大笑的場面極少。看得出電影刻意製造一些感人位,卻未能達到感動的效果。少了黃子華不是問題,劇本寫得好的話自然好看,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劇本出了事,太過胡鬧,加入大批老戲骨非但沒有任何加乘效果,反而有點扣分,吵吵鬧鬧吵吵鬧鬧,卻又一點也不合理。尾段一片混亂,看得人十分尷尬。

回家在Disney+看《驚奇隊長2》,前半段睡死了,對外星人打來打去的劇情完全無感,同時因為沒看與這電影有關的衍生劇,所以對某些劇情無法理解,然後不知不覺就睡起來。我從來不討厭會讓我睡覺的電影,能讓我補眠也是功德無量。

說回閱讀吧,繼續看《死神放長假》,後來的劇情沒有初段那麼有趣,所以閱讀速度很慢,開始擔心我不能在書本到期前將書看完。

今天的摘句是:「世上總有一個明天,可以解決今天狀似無解的問題。」

我們經常有許多苦惱,看似走進死胡同,沒有任何出路,所有解決方法好像都不可行,怎麼想都是錯。這時候就不該再在死胡同裏鑽,有時候越著急越無法找到解決方法,先退後一步站出來,重新梳理一下千頭萬緒,甚或將事情放到一旁,等到那麼一天,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也許不是今天,而是總有一天。

這想法太天真太理想化?我只是明白世間的一切都敵不過時間,時間一久,所有問題都會過去,因此沒必要過於執著,更不要對自己過不去。

新年的時候我們會有許多願望,也有許多祝福,大部分時候也是說說就算,誰不希望心想事成,誰不想萬事如意?要達到這個祝願,並不是等待上天讓你如願,而是要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動,當你不再執著於得到不屬於你的事物,不再執著於解決暫時無解的問題,不如意的事就不會發生,那就萬事如意囉。

祝大家都能在新一年調整好心態,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2024/2/9

閱讀日誌|過年就是要看賀歲片

0




 

繼續看《死神放長假》,不過只看了一點點,因為下午去看電影《盜月者》,又要封利是(紅包),所以沒什麼時間閱讀。

噢,對,我拖到年三十晚才封利是,可見我實際上有多懶。

我對過年已經沒什麼感覺了,就是遵從最基本的習俗,卻不會像孩童時期那樣興奮和期待。

不管抱著什麼心情,年還是要過,所以利是還是要包,拜年活動也不可少,除此之外也沒打算做什麼過年活動,有兩三年燒過煙火,但也是隨興而起,不是必然的活動。哎呀,其實我連全盒也沒有放,揮春也沒有貼。既然沒人來我家拜年,放什麼全盒呢?

對我來說,過年的最佳娛樂就是看賀歲片,今天率先看了《盜月者》,明天會再看《飯戲攻心2》,以前我試過一天跑多間戲院看多齣賀歲片,不過近年沒那麼瘋狂了,其實自從有了串流電視之後,我進戲院的次數已經大幅減少,如果不是太心急要看那齣電影,等三、五個月就能在串流平台看到了。

這不單改變了我的心態,大概也改變了許多觀眾的心態,所以戲院票房不斷下降,串流平台越來越多,而事實上整個影視生態也起了變化,不過時代的步伐就是不斷推陳出新,而我們總得跟上時代的步伐。

以前我和丈夫就很喜歡看電影,從VCD時代走到DVD時代走到藍光時代再走到串流時代,我還挺享受現在的串流時代,實在太方便了。曾經我們買太多影碟,連組合櫃也倒下了(是真的有一天醒來發現整個組合櫃倒下來),於是我們將所有影碟的盒拆下來不要,不過這也讓我們懶得尋找影碟,現在的串流多方便啊,拿著搖控按幾下就看到想看的電影,而且不斷有新戲可看。不過這也有壞處,像一些喜歡的電影下架就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有時真的喜歡那電影也會直接買下來。

說一下今天看的《盜月者》,因為之前看過導演的電視劇《季前賽》其實有點卻步,想說抱著看爛片的心態去看,結果卻比預期好看多了,是因為我的預期太低嗎?不管期望值如何,《盜月者》的劇本完整,雖然就是很單純的講述幾個人要去盜取名錶,任務不至於太複雜,不過過程有笑位也有緊張位,打鬥場面好看,演員也演得好,那就滿足了。

明天看《飯戲攻心2》,期待能笑著過新年。

2024/2/8

閱讀日誌|如果死亡不再存在

0




 

過年的時候看《死神放長假》,會不會不吉利呢?

不過死神放長假就是再沒有人死亡,不會觸什麼楣頭吧。

今天開始看《死神放長假》,一個國家突然再沒有人死亡,就算病到奄奄一息,人就是不死。

沒有死亡真的是好事嗎?

也許有人追求個人的長生不死,但沒有人會希望全世界都長生不死,因為這樣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生有死才能夠維持平衡,一旦只有生而無死,誰也無法負擔那個後果。

注意,這裏說的是長生不死,而不是長生不老。人還是會老去,而且越來越老,老到無法自行照顧自己,老到無法行動,但一直無法死去,新一代要照顧多少代老人家?全部放到安養院?那要多少安老院,又要多少人手才足夠照顧不停增加的老人?

小說一開始就是一個國家再沒有人死亡,初看以為是恩典,但問題卻很快浮現,先是殯儀業全線失業,於是要求立法強制死去的動物舉辦葬禮,接著醫院要求死不去又好不了的病人交回家屬接手,否則醫院人滿為患根本運作不了。保險業界突然收到大量退保的申請,必須想對策解決退保潮。安養院無力繼續接收新人,只能增建安養院,但人一直不死,一代一代累積下來,新生代終會無力,所以他們寧願死也不要這樣的命運。

宗教更是一下子塌了,因為所有宗教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死亡。

沒有死亡之後,大家才發現許多人在追求死亡,試想想一個人病危沒救了,卻又始終死不去,那到底有多痛苦啊。

死亡並非擺脫痛苦的手段,卻具有更實際的意義。

有生有死才彰顯出生命的價值,而死亡其實是讓新生代發展生存得更好的手段。這樣說來好像有點殘忍又有點無情,只是事實就是如此。

《死神放長假》是文學小說,所以讀得比較慢,今天看了不足20%已經瘋狂劃線。


2024/2/7

《隱蔽嫌疑人》:一宗案件的多重可能性

, 0




 

陳浩基的推理小說好看,所以見到他的新書都可以安心購買,甚至不用管題材講什麼。最近推出的新書《隱蔽嫌疑人》我也是連簡介也沒看便買了,然後直接開書,直接感受陳浩基式的反轉再反轉。

用陳浩基自己的話來介紹此書,就是「家裡蹲自殺,警察到場後發現房間裡藏著人體標本」。

這是故事的開頭,書名中的「隱蔽」是「隱蔽青年」的意思,噢,雖然死者死時已經不是青年。總之就是一個沒有踏出家門20年的男人自殺後,警方在這男人的衣櫃裡發現二十多個盛在玻璃瓶內的人體標本。到底一個20年沒出過門的男人如何殺人碎屍呢?根據現場環境,警方自然認定死者畏罪自殺,但一個死者死了超過十年,另一個死者死了半年左右,相隔多年的殺人碎屍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死者的鄰居兼好友堅持對方不可能殺人,而警方在追查時認為這個鄰居的嫌疑最大……

讀者陪著警員查案,陪著警員被耍得團團轉。讀者都知道陳浩基必然不會給出一個直來直往的答案,必然會讓人感到驚訝,在明知道會反轉的情況之下,讀者能猜到最終的答案嗎?

同一宗案件,到底可以有幾多個可能性?陳浩基用小說示範多重可能性。同一樣的證據,既可以支持這個說法,也可以支持另一種說法,真相是什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相信怎樣的說法。

老實說,小說讀到中段我雖然覺得故事寫得好,但沒有讓我感到驚艷,然而,來到最後的轉折,卻讓我低迴再三,直接大幅加分,不是這個轉折有多厲害,也不是設計有多巧妙,而是情感有多動人。

之前的劇情都是理智走向,到最後突然轉向感性,讓人讀到心有慼慼然,我不敢說那是人性的光輝,事實上非常黑暗,可是那種有前無後的犧牲令人十分動容,直接對全書加分。

在不爆任何雷的情況下,大概只能說這麼多,大家就來一起感受陳浩基的反轉再反轉吧。

此書的另一特色是非常地道,除了很多香港用語之外,對於香港各個地區的描述非常詳細,譬如警方進行跟蹤,由哪一條街轉到哪一條街也寫得清清楚楚,讀者彷彿可以跟著小說的描寫來重現這些追蹤場面。

《隱蔽嫌疑人》除了非常本格推理外,也融入眾多社會議題和真實發生的事件,讓現實與小說的界線變得模糊。

PS. 一直看到後記,才知道這本《隱蔽嫌疑人》是《遺忘・刑警》的系列續作,雖說是續作,其實是同一個警察許友一所辦的案件,兩宗案件完全無關。由於我是多年前看的《遺忘・刑警》,已經完全遺忘了人物名稱,因此要不是作者沒點破,我絕對不會發現呢。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016UVZ

書名:《隱蔽嫌疑人》

作者:陳浩基

出版:皇冠文化有限公司

日期:2024/01/29

2024/2/6

閱讀日誌|閱讀馬拉松

0




 

對天天閱讀的我來說,其實一直在進行閱讀馬拉松,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我個人的閱讀馬拉松,而是讀墨舉辦的閱讀馬拉松。

之前提過我的電子書大部分是在讀墨(Readmoo)買的,因為繁體書比較多,另一個原因是折扣方式簡單。在讀墨買書最省錢是使用三本以上七五折的優惠碼,偶然也會有一些折價券,但我基本上只用七五折券買書。其他電子書商如Kobo計點數對我來說太複雜了,買滿555元點送111點,而那111點必須於限期前使用,但有時我根本沒書買啊,卻為了那111點而苦惱,所以為了不構成負擔,我大多在讀墨買書,偶然收到Kobo送來的五折券當然也會使用。至於Hyread的書也是有特別折扣時才購買,每月一日會員日送的點數,也因為有使用期限而無法吸引我。

光顧讀墨的另一個原因是讀墨的推廣閱讀方式最熱鬧,不單發送電郵推書,更會舉辦許多推廣閱讀活動,譬如閱讀馬拉松,譬如大哉問每日答對問題贈送紅利和折價券。

閱讀馬拉松幾乎全年無間斷舉行,每次馬拉松之間可能會出現一兩個星期的空檔,然後接著又有另一個主題的閱讀馬拉松,像是現在正舉辦「線上書展+新春馬拉松」,任何在讀墨購買的書都可以參賽,而上一期是「飲食閱讀馬拉松」必須是與飲食相關的主題書才可以參賽。其他的主題好像「推理小說馬拉松」、「羅曼史閱讀馬拉松」、「動漫輕小說馬拉松」、「人文社科馬拉松」、「奇科幻馬拉松」、「人物傳記馬拉松」等等等等,每次馬拉松也有不同的主題,我未必次次也會參賽,有些馬拉松我是真的沒有什麼符合資格的書。有時參賽只要達到領取所有紅利點數的最低時間我便會停下來,這樣可以賺到紅利點數換書(7500點紅利點數可以換一本250元台幣以下的書),有時再貪心一點會爭取跑進50名,這樣可以再多一張七五折券,但要跑進50名絕不容易,活動期內天天都要長時間閱讀,所以真心累,偶然跑一兩次就好。

這一檔「新春馬拉松」是什麼書也可以參賽,所以我先選了陳浩基的《隱蔽嫌疑人》,其實之前買了很多書理應可以長跑,不過早幾天圖書館一本預約了的書《死神放長假》跑了進來,後來又借了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所以大概看完《隱蔽嫌疑人》就得轉看圖書館的書,跑馬就跑最低時數好了。

Facebook的讀墨社群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2799827759547根本是推坑聖地,我經常因為別人的推介而入手書籍,社群很熱鬧也很友愛,大概加入了社群就會變得更熱愛閱讀,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社群,有機會再逐一向大家介紹。

2024/2/5

閱讀日誌|有效與無效的改編

0




 

之前在圖書館借過3本《我推的孩子》漫畫覺得好看,只是當時只有3本可供借閱。沒想到不久後便推出同名動畫,而且大受歡迎,主題曲《idol》更是唱到街知巷聞。

我當然立即追看動畫,心想不用看漫畫也能知道後續劇情,怎料動畫只有11集,內容只稍稍比我看過的漫畫多一點,當然意猶未盡,但也只能等待啊。

早幾天發現圖書館可借第4–5本漫畫,便第一時間借下來,一口氣追完這兩本,發現動畫的劇情原來剛好停在第4本,所以我看的第5本時就是我沒看過的劇情。事實上,中文版漫畫已經出版到第11集,希望圖書館很快會有吧。

《我推的孩子》在推出動畫時引起熱潮,主要是第一集長達1小時22分鐘,接近一齣電影的劇情,在日本更在戲院上映第一集,而這一集有超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劇情,許多人看到第一集結尾也淚奔,加上主題曲的加持,迅速令《我推的孩子》成為熱潮。

故事講述一個醫生和一個患上絕症的女童都愛上一個偶像少女,某天醫生的診所來了這個偶像,原來她未婚懷孕,躲起來生產,而醫生就成為她的主診醫生。然而,就在她生產那天,醫生被人殺害,而他再睜開眼時,竟然成為偶像的兒子,還有一個雙胞胎妹妹,而且他們都保留著前世的記憶……

這樣的設定夠特別吧,故事的主線講述這對雙胞胎讀高中時加入演藝界發展,妹妹一心要跟母親一樣成為偶像,而哥哥則想查出導致其母親離世的真兇,於是他雖然對演藝發展毫無興趣,卻為了取得線索和情報而不斷參與演藝活動。

《我推的孩子》中有許多探討日本演藝界的內容,譬如拍攝戀愛綜藝節目的過程,譬如偶像團體的競爭和訓練,當然還有不少演藝界的黑暗面,而我最新看的第五集則講述舞台劇的製作和排練,其中編劇與原著作者發生衝突導致舞台劇差點演不下去,編劇為遷就舞台設計而不得不作出改動,而原著作者認為這些改動導致角色性格大變,不符合原著內容,堅持必須修改劇本……

關於原著和影視作品如何改編,去年尾在在Apple TV+看電視劇《化學課》真是差點吐血。明明原著小說看到我又笑又哭,感動到不行,怎料電視劇拍得奇差無比,令我越看越生氣。小說中好看的內容都被刪減了,反而增加毫無必要的政治線,每次看到大篇幅講述女主角鄰居的示威行動,就覺得毫無必要又無聊,覺得是在浪費篇幅,而最生氣的是改變了女主角的行動,在小說中女主角由始至終也沒有向電視台妥協,因此當電視劇中看到女主角作出妥協時,我真的整個傻眼,氣到不行,而整齣劇集完全沒有一個令我感動的地方,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看的原著做基礎卻拍得這麼難看呢?這絕對是改編失敗的作品。

有效的改編可以令讀過和未讀過原著的觀眾都看得如痴如醉,而無效的改編令讀過原著的觀眾生氣,未讀過原著的觀眾從此對原著失去興趣,因而錯過一本好書,這種無效的改編還不如不要做。真人拍成的電影/劇集許多時都無可避免作出大改動,但改編成漫畫卻可以十分忠於原著。

《我推的孩子》動畫基本跟足漫畫,還令感情更加連貫,所以如果對《我推的孩子》有興趣,不妨先從動畫開始,之後再補回漫畫。

Netflix傳送門: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684733

2024/2/4

《一日一行動的奇蹟》: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 0




 

算是有一點被《一日一行動的奇蹟》的書名所吸引,其實書名就說明了一切,行動才能創造奇蹟。

原本以為整天都是實踐理論,結果頭尾都有較多的作者個人經歷,中間才是實踐方式。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是,我沒料到這本書是一本鼓勵人閱讀的書。作者曾經是老師眼中沒有未來的「人渣」,在高二時因為飆車看到同伴被車撞倒而痛定思痛,雖然想洗心革面但一直苦無機會,直到入伍後遇到一個各方面都比他優勝的人,當他鼓起勇氣問對方如何成為出色的人,對方叫他多看書啊。當時作者根本沒有正正經經看過一本書,但後來他卻深深陷入文字的世界,由花了二十八天才讀完一本書,到後來一年讀了五百二十本書,還開始寫閱讀筆記,並且將書裏學到的理念套用到行動之上最終徹徹底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第一章〈自卑感拯救了我〉講述自己的經歷以及閱讀如何改變自己,這一章我覺得最好看。

第二章〈一日一行動,付諸實踐〉繼續介紹閱讀方法,以及退伍後的跌宕生活,最後如何成為一個作家,更因為認真研讀房地產書籍及上相關課程而在九個月後順利買房(更在其後成功拍賣土地賺錢)。

第三章〈一日一行動,人生大不同〉介紹確立目標的重要性,透過行動建立小成就讓大腦記住成功的特點。其中一段寫道:「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從眼前小事開始實行,把小事也貼上成功的標籤。一天完成一件小事,小成就便會逐漸開始累積。即使是一堆這麼小的成就,也在我的腦中堆疊起成功的經驗。而成功的經驗累積下來,就讓我擁有了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的自信。」

第四章〈一日一行動,培養好習慣〉算是真正的實踐篇,一步一步介紹如何培養閱讀、學習、運動和理財的習慣,包括一步一行動學習法。雖然那些方法對我來說實用性不強,因為我早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但對新鮮人來說,這些學習法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五章〈成為「實踐主導方」的定律〉算是作者過往人生的小總結,他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領悟一切,他也走過失敗的歲月,這一章寫得有點醍醐味,好看。

總的來說,《一日一行動的奇蹟》大部分篇幅是強調閱讀的力量,足以為人帶來強大的改變,而且行動才是一切。

最後以此書的一段作結:

從「要成為什麼」換成「該如何生活」。將我的人生目標由數量改為價值,也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我不需要等到物質的目標達成後才能快樂,我不需要延後我人生的喜悅和幸福。

想改變生活,行動吧,就由這一刻開始。如果不知道該怎樣行動,閱讀吧。

2024/2/3

閱讀日誌|有紙本書為什麼還要買電子書?

0




 

其實我無法解釋,明明已經有紙本書為什麼還要買電子書。

錢多?當然不是啊,就是太愛那本(套)書吧,愛到每一個版本也想擁有。

說的是《棋魂》漫畫,《棋魂》是我最愛的漫畫,沒有之一。我有多愛?我在讀墨使用的頭像就是《棋魂》的主角佐為啊。

當年在租書店看完之後立即買齊全套漫畫回家。去年終於推出《棋魂》完全版的電子書,我一直觀望著,因為還未出完啊,最近最後一本已上架(共二十本),而讀墨的大問哉又剛好送出七五折券,還聽說稍後會漲價,這樣能不買嗎?

買,統統都買,可以放到10吋閱讀器看啊,比紙本書大,重溫時可以有更大的享受。

紙本書啊,就繼續珍藏吧,其實是擔心拿出來會很大灰塵,有點不太敢碰呢,這大概也是我愛電子書的原因,永遠都不用擔心灰塵問題。

買書的時候,剛好發現史蒂夫.卡瓦納的艾迪.弗林系列已推出第七本《無辜的共犯》,當然順便買啦,我喜歡看法庭戲,所以這套書很適合我看,之前看過三本也很喜歡。

那也順便說說吧,其實上次買完書後本來說暫時不買書了,怎料當夜就收到Kobo送的五折券,於是買了之前猶豫要不要買的韓國小說《阿拉斯加韓醫院》,怎料我還來不及開書就發現圖書館已有電子書可借,突然覺得自己還是太衝動,不過這種事真的經常發生。

現在該明白我的書為什麼總看不完,買書的速度永遠比閱讀的速度快呢,明明已經天天看書,還是追不上買書/借書的速度。

2024/2/2

閱讀日誌|人生的必然與偶然

0




 

忘了什麼時候預約了《一日一行動的奇蹟》這本書,早兩天跑進書櫃,因為借閱期限只有8天,所以當然得趕快讀起來。

書比我預期好看,暫時看了一半,劃了很多線,其中一句是:「如果只狹隘地觀察人生的剖面,會覺得一切彷彿都出於偶然;但若放寛眼界來看這宏大的世界,就會知道一切皆是必然。」

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想,但寫小說的人很喜歡探討人生的必然與偶然,所以我經常思考著這種必然與偶然的問題。

有些事情發生了,我們總認為是偶然引致的結果,譬如一人騎著機車被一棵突然倒塌的樹砸中喪命,前方的機車司機沒事,後方的機車司機也趕及煞車,早一秒遲一秒都可避過這致命的一擊,偏偏遇害者沒有早一秒也沒有遲一秒,就在駛經樹下的瞬間被擊中。

許多人會不期然覺得那人剛好在這個時間點來到這個地點,而樹又碰巧這時刻倒塌,剛好+碰巧,就這樣遇上這偶然的不幸。

但這事的發生真的是偶然嗎?

從個人來看,這就是所有巧合碰撞出來的結果,但從上帝視角看,沒有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一切追根究底,都會找到必然的源頭。

樹會倒塌必然有一個腐敗的過程,為什麼一直沒有人察覺到這棵樹有倒塌危機?樹一直腐壞,倒塌就是必然發生的結果。

人在這一分這一秒經過也肯定有其原因,可能是出門前剛好收到一個訊息多瞄了一眼,可能是在路上遇到有行人過馬路讓對方先行,然後一切不偏不倚地發生,樹剛好落在頭上。

我們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並非單純的消極想法,有些事情必然會發生,但必然會發生的事是不是就必然避不開呢?當然不是,只要有人及早發現樹有倒塌危機並立即處理,悲劇根本不會發生。

《一日一行動的奇蹟》的主角本來是老師眼中的「人渣」,在一次看到同伴在飆車時被車撞上,他感悟到只要一天繼續飆車,就必然會遇上交通意外,只是遲或早的問題。後來他改變生活習慣,也就避開了飆車被撞死的必然結果。

有些必然不是你明知道會發生也硬要向前衝,退一步,轉個身,人生自然落在另一個必然上。

2024/2/1

閱讀日誌|愛上一個人,眼中再無別人

0




 

由於某些圖書館的計次借閱是每月清零,不借白不借,以前習慣每月月底在圖書館盡情地借書,看不了那麼多文字書便借漫畫和繪本,後來因為有圖書館的計次借閱服務不再設限,我便不再強行在月底大借特借。

然而,習慣畢竟是習慣,昨天還是不自覺地在圖書館看看有沒有什麼想看的書,發現之前追開的兩套漫畫也有新書可借,當然立即借下來啊。這兩套漫畫分別是《分辨雙胞胎王子的方法》和《我推的孩子》。

《分辨雙胞胎王子的方法》之前看了第一至四集,這次發現圖書館已去到二十集,而且第二十集是結局篇,便一口氣借了五至二十集。別以為這很多,其實每集只有二十多頁,所以輕輕鬆鬆將十六本全部看完。

這套漫畫講述女主角無意間出席了第二王子的相親活動,只要能分辨同卵雙胞胎王子誰是誰便會被選為王妃,女主角竟然誤打誤撞猜中了,並接受了求婚,可是她根本不懂分辨外貌和聲音也一模一樣的王子。在跟兩位王子相處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好像對兩個人也心動……

故事很簡單,沒什麼大起大落,當中的轉折也很容易猜中,算是一套輕鬆不用帶腦閱讀的少女漫畫。

女主角一開始苦惱於無法分辨兩位王子,但後來發現,只要真心愛上對方,就絕對不會搞混,因為愛上一個人會有心動的感覺,繼而心跳加速。愛上一個人,眼中再無別人,就算有一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在眼前,也會視而不見。

雖然我是覺得,心動應該只屬於戀愛初期,相處久了大概就會習以為常,不再為對方心跳加速,然而,即使不再分分秒秒心動,相愛的二人還是可以相愛到老,靠的不再是那一份心動,而是在相處過程中的默契,相處得越久,感情越濃厚,越是無法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