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3

閱讀日誌|輕裝上陣的人生

0




 

繼續讀《阿拉斯加韓醫院》,即使中間有一些相對沉重的往事,但整體上算是一本輕鬆的書,總算沒有選錯。

今天的摘句是:「伊琪打算往後也要慢慢地減輕人生的行李。」

伊琪是女主角,她離開阿拉斯加時賣掉已經用不著的登山用品,頓時發現行李變輕了不少,同時打算減輕人生的行李。

我一直覺得,人生到某一個階段就要開始為人生減重,總不能讓身外物越積越多,這樣背上的負擔多重啊,最重要是根本沒必要啊。

曾經擁有過便已足夠,不一定要一直長留在身邊啊。十八歲時穿的衣服,總不可能穿到四十八歲吧,就算還合身,就算款式沒有過時,但已經不再切合年齡身分,十八歲時穿短裙是青春,四十八歲還穿短裙難免讓人笑話。

年紀漸大,丟棄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也發現一個人根本不需要擁有這麼多。以前衣櫃擠得滿滿的,近年沒添多少新衣,卻不斷送走舊衣,儘管如此,我發現我穿的衣服只不過是在那幾件之間無限循環,根本用不著那麼多。

已經沒有興趣為自己打扮得多亮麗,現在相信我的內在永遠比外在重要。(也許是因為外在條件越來越差,只能這樣安慰自己吧)

輕裝上陣,讓人生更自在。

今天想買一場演唱會門票,但一秒就賣完了,我守著看倒數,一夠鐘就按下去,手速還是慢了搶不到票。雖然很想看,卻也沒有多失望,人生總不能事事如意,重要是不如意時不會陷入沒有必要的失落之中,世界沒有欠我任何東西,買到固然開心,買不到證明我支持的歌手魅力驚人,我也很高興啊。

留一個心願,永遠都有著美好的期待,那也很好啊。

2024/2/22

閱讀日誌|記憶消失的話,問鯨魚吧

0




 

《阿拉斯加韓醫院》看到61%,開始出現一些懸念,但我不認為這能算是推理小說,不過我喜歡書中的氛圍,不同國籍的人住在阿拉斯加一個小區之中,女主角來這裏求醫之後很快跟大家混熟,互相幫忙,十分歡樂。

關於手痛,女主角得到線索知道自己遺忘了一些什麼,可是遍尋腦袋也找不到相關記憶,那個韓醫生竟然提出去問鯨魚。

完全不是比喻,而是真的出海問鯨魚,因為鯨魚會共享靈魂。若是鯨魚A發生了什麼事,鯨魚共同體會感知到這件事;若是鯨魚B得知了新的故事,也同樣會分享給所有同類。如此這般,鯨魚知道所有事情,連人類遺失了的記憶也可以問得到。

真的嗎?不知道這是單純的小說設定抑或真有這樣的說法,不過鯨魚是靈性動物倒是真的。

雖然人類自稱萬物之靈,但人類真的是最有靈性的生物嗎?這點我有點保留。宇宙這麼大,我們只是以自己的視角來觀察事物,換個角度又是另一回事。在自然界眼中,人類大概是無情又愚蠢的破壞者吧,才不是什麼萬物之靈。

關於記憶,我的記性不算很好,很多事情都記不住,因此我才會這麼熱衷寫日記,如果有什麼需要追溯,看一下日記就會找回記憶。

因為記性不好,許多事情我都沒有太鮮明的記憶,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過了也就過了,不想被過去的記憶糾纏著。

當然,我不至於什麼也記不住,如果問我有什麼深刻的記憶,我的腦海裏還是會浮現一些畫面,再往下挖大概就能挖到一點什麼。記憶像是時空穿梭的工具,只要我願意,就能帶我重溫當時的片段。不過那都是我記得卻選擇性遺忘或是因為沒需要而擱置了的記憶,如果是徹底遺忘了的事情,大概怎麼想也想不起來。

一個人每天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怎麼可能完全記住呢?除非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否則有時我連昨天發生過什麼也要很努力思索才記得。

我是一個喜歡向前看的人,傷心事發生了也就發生了,不追究不悔恨,與其想著過去,不如想想未來,而心裏的創傷就由時間來治好吧。記憶不是用來填補失落的人生,而是讓我們建立情感,因為有過這些經歷,我才是現在的我。


文字自有力量

0




 

AI Photo created by Bing

作為一個每天與文字打交道的人,我必須相信文字自有力量,這樣才會覺得自己做的事具有意義和價值。

雖然我很清楚閱讀的人越來越少,但不代表文字的價值越來越低。

一束鮮花和一封情書,收到哪樣會讓你更高興?官方答案是兩樣都收就好,但如果只能選擇一樣,我會傾向收情書多於鮮花,鮮花只要付錢就能買得到,情書卻需要真情和巧思,要如何給一封情書釐定價值呢?那可是無價啊,每次翻閱情書上的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自己如何被愛,從情書得到的力量可以是一輩子呢。

我每天大量閱讀,沒有閱讀的日子難免有點心虛,總得翻閱一點什麼,讓文字滴滴答答輕敲心靈,讓情感淅淅瀝瀝流瀉胸懷,心裏才會踏實起來。我最常閱讀小說,每一個小說世界都奇幻無比,都是我無法想像的世界,每次看到意想不到的內容,就會覺得賺到了。偶然也會閱讀非小說類的書籍,商管類書籍讓我增進知識,心靈類書籍為我洗滌心靈,我更因閱讀了「靈魂學」的書從此改變生活態度。我喜歡閱讀多於瀏覽影片,皆因閱讀的節奏由我掌控,可快可慢,被某句句子觸動了又可隨時停下來反覆思量。

我也堅持每天寫作,能天天寫出作品當然最好,寫不完就明天繼續,累積一點是一點,總有一天能寫出滿意的作品。就算不是創作,我也堅持每天寫日記,靠著文字這個媒介為生命留下一點憑證,記錄我的生活和想法,鼓勵自己不要虛耗生命。

平常我不特別喜歡思考,腦袋越來越不靈光,可是每天堅持文字的輸入和輸出,讓腦袋的齒輪轉動起來,嘿,我在思考啊,感覺多好。

如果我不閱讀也不寫作,大概會失去思考的動力。我讓文字成為生活的重心,並從中取得沿沿不絕的力量。

2024/2/21

閱讀日誌|手痛能衍生出怎樣的故事?

0




 

因為連看兩本沉重的書,決定看一本輕鬆一點的書,但一時之間又沒想到哪本比較輕鬆,就按照之前的閱讀計劃看《阿拉斯加韓醫院》。

老實說,要不是看到劉芷妤的推介,這個書名絕對不會吸引到我點擊查看,看小說簡介時,其實感覺有點莫名其妙,雖然手痛的部分讓我感同身受,但後續劇情好像不太搭調,所以不禁猶豫到底要不要買這本書。

本來是決定放棄了,買了好多本其他書也沒為此書結帳,怎料Kobo突然送我五折券,當時我已沒有其他書想買,又不想放過五折券,於是便買了這一本,怎料書買了兩天就發現圖書館可以借了。

有一點想吐血,但深呼吸兩下,這種事真的時有發生,支持一下出版界也是好的。

正常來說我不會這麼快開新書來看,但後來看到讀者介紹說這本小說30%後變成推理小說,最後還變成犯罪追緝,看簡介完全聯想不到這是推理小說,聽說是推理小說便興趣來了,打算盡快看這本,以解買了未看圖書館就有的惆悵。

此書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是講述女主角右手臂長期劇痛,我之前右手也痛了超過一年,所以很好奇右手痛可以發展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關於手痛,去年我有提過針灸後讓我的痛楚舒緩不少,針對手痛我前後進行了三次針灸,在最後一次治療時醫生為我拔罐,我見不用火就能拔罐超方便,回家後立即淘寶買了一套回來。

我自行拔了幾次之後,竟然達到康復程度99%的地步,基本上在日常之中再沒有感覺任何痛楚,可能做某些高難度動作時會有一點點不自在,但反正平日我根本不會做那些動作,所以我當自己擺脫了手痛的煩惱啦。

老實說,我曾經以為手痛的問題會一直纏擾著我,但某天突然就好了,感恩感恩。

現在偶有肩痛背痛也會自行拔罐,拔完之後真的會得到舒緩,所以覺得這是買得最好的一次淘寶(重點是超便宜啊)。

說回《阿拉斯加韓醫院》,到目前為止看了28%,講述女主角如何承受手痛到最後決定遠赴阿拉斯加求醫的過程,還未進入推理部分,但已開始出現疑幻疑真的劇情,暫時覺得挺有趣的,希望之後不會讓我失望。

2024/2/20

《弟弟》:漆黑中的微光

, 0




 

沒想過會連續看兩本如此沉重的書,《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已經夠沉重了,沒想到《弟弟》猶有過之,不過這本書也非常好看,難怪會獲得2023台灣文學獎的金典獎。


不過,《弟弟》並非全書也抑鬱,前半段十分輕鬆,是到了後半段才逐漸沉鬱起來,而且看得出作者已經有所克制,但後段還是看得人不敢呼吸,怕呼吸急促了也會影響到這小姊弟。


《弟弟》描寫一對姊弟由希望步向絕望的過程。女主角在十二歲那年第一次失戀,在失戀的同一天,弟弟出生了。十二歲的女主角從此愛上這個弟弟,總是將弟弟帶在身邊,看著他長大,而弟弟就陪著姊姊走過青春期,走過每一段愛情。


弟弟是如此聰穎又討人喜歡,不單女主角像戀弟狂一樣愛著這個弟弟,每個讀者也會愛上這個弟弟。


女主角讀大學後,再也不能跟弟弟形影不離,她渴望著弟弟快快長大,沒想到弟弟的成長完全失控,不是因為他在反叛期作出任何叛逆行為,而是因為他積極參與抗爭活動(噢,從某個角度來看,也的確是叛逆了)。


對於發生在香港2014年的那場社會運動,作者並沒有作出任何詳盡的介紹,沒提事件的前因後果,甚至沒提他們在爭取什麼,可見作者並非想渲染那場社運,就只是單純寫出此事對參與者帶來什麼衝擊,如何影響著一整代人,甚至是一個城市。


小說沒有多寫,但我們都知道現實發生了什麼事,如果2014年已經夠慘烈,5年後肯定會將他們推向絕境。唯一慶幸的是,小說的時間停在2015年,一眾主角可以稍事歇息,讀者也毋須看到這個城市如何吞噬這一對可愛的姊弟。


女主角如此深愛著弟弟,可以為他放棄任何一段感情,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及這個弟弟重要,要是弟弟活不下去,她要怎麼原諒自己?原諒這個世界?人要怎麼解脫別人的痛苦?


後段看得人心整個揪在一起,太痛了,而這種痛,讓人確切感受到生活的無可奈何。你有所追求,但時不與你,而且一切一去不回。


時間真的會沖淡一切嗎?又一些年過去了,有人活著有人不,抑鬱者能走出黑洞嗎?抑或多年來一直往下墮?


書中有一句是這樣的:「漆黑中,就算最微小的光,都能被看見。」


但願每個墮進黑洞中的人的都能發現這微小的光,由這小亮點照進心坎裏。活著很痛苦,但值得堅持下去,因為只有活著才能見到希望。現在可能看起來很絕望,不過總有光亮之時。

「沒有一個日落是相同的。」


同樣,沒有一個日出是相同的,也許不是現在,但總有一個日出會帶來希望。


分享書中的其他摘句:

  • 如常過活,就是他去證明自己沒被打垮的方法。
  • 青春就是傾盡全力去證明自己的對。
  • 沒有一個日落是相同的。
  • 漆黑中,就算最微小的光,都能被看見。
  • 只要繼續去做對的事情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為別人的謬誤負責任;更不需要浪費你的生命去證明。
  • 每個在此地出生的孩子,都要經歷一遍志願從崇高到荒謬以致荒蕪的過程,才能長大成人。
  • 這個城市就會失去一點點無可取代的事物,只是一點點,就算我們心裡慌張,都會裝作無所謂。因為真的無計可施。漸漸就連自身特色亦慢慢減退消融
  • 所發生的事情,會令人禁不住咆哮,還有更差勁的嗎?結果就是,還有,還有很多。
  • 事情不會笑鬧一下就過去,社會上的事情是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也一樣,都需要我們認真看待。
  • 他能從黑洞裡爬出來,他掉進黑洞一去不返,我都這麼愛他,我不會抱怨。他從此宇宙漫遊,再不復返,我也不會拉著他,這是他的選擇。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6gjswC


書名:《弟弟》

作者:陳慧

出版:木馬文化

日期:2023/02/15


一句入魂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有沒有誰說的一句話讓你一直銘記在心,甚至改變你的行動?有沒有讀過一段文字從此成為你的座右銘,徹底扭轉你的心態?

一位友人對我提及多年來一直受我某句話影響,讓我驚訝不已,從沒想過我無意的一句話原來一直扎根在對方心裏,影響著對方的行動。

我從沒想過「一句入魂」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總覺得影響別人是一件很厲害的事,而我竟然不經意地做到了。

我當然也曾受過別人一句話影響,通常對方渾然不覺,自己卻反覆思考,不知不覺讓那句話刻入腦海之中,悄悄受著影響,有時候只是牢牢記住了那句話,想忘也忘不了,以後每次見到這個人,自然想起那句話,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都從此跟那個人綑綁在一起。

我們不會知道自己說的話會如何影響別人,所以必須慎言謹行,有些傷害一旦做成就是一輩子,千萬不要以為開開玩笑沒什麼所謂,有些玩笑是我們開不起的。我曾經因為某人的一句話而耿耿於懷多年,他自以為風趣幽默,卻戳中我的死穴,如此傷人又欠尊重,讓我一直無法釋懷。

除了別人說過的話,有時看書更容易得到啟發。我的人生座右銘就是在閱讀伊坂幸太郎的小說《某王者》時讀到的:「就跟天氣一樣吧。旅行當天會不會下雨,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與其看著天氣預報忽喜忽憂,倒不如坦然面對任何天氣。下雨就撐傘,晴天就穿涼快一點。」

以前我是憂慮協會會長,讀到這段文字後,忽然豁然開朗,既然是不可控的事情,就順其自然吧,從此不再為未來的事雀躍或擔憂,即使狂風暴雨而身邊沒有雨傘,也不過是淋淋雨罷了,而且誰叫你下雨還堅持外出?變通一下嘛。

還沒遇到一句入魂的話?那多閱讀吧,說不定人生會從此改變。

2024/2/19

閱讀日誌|帶著想像力振翅高飛

0




閱讀《弟弟》到2014年的那個夏天,心情難免沉重起來,因為知道後來發生什麼事,就更加沉重。

所以今日的摘句雖然也是摘自《弟弟》一書,但選了前段的一句,而非今天讀來的句子。

「想像是翅膀,是一對別人看不見但你就是知道你有的翅膀」

年輕人的想像力總是特別豐富,尤其是對自己的未來,可以充滿樂觀或悲觀的想法。其實大多數人最終都會長成一個平凡人,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活出非凡的人生。

然而,在歸入平凡之前,我們就帶著想像力振翅高飛吧。

想像力無遠弗屆,能想多大是多大,能飛多遠是多遠,這雖然不是年青人的專利,但是年紀大了之後,連想像力也跟著老起來,人累了,心累了,思考也變得遲鈍,許多事情也力不從心。還想像?單是應付現實問題已經吃不消了。

這樣說好像很消極,但這其實不一定這樣發生。誰說中年人不可以有想像力?誰說追夢是年青人的專利?我依然相信,只要想到自然能做到,最怕就是連想也不敢想。

我的夢想是寫小說,而我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夢。

我由中學開始寫小說,直到現在依然沒有間斷。寫小說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想像力啊。

沒有想像力,如何能想出光怪陸離的情節?如何將各種各樣的巧合黏在一起?如何代入不同角色的心境?

當然單憑想像力是不夠的,至少還要講求觀察力和紀律,最好還能持續吸收新知識,保持謙卑和學習精神。

哈哈,越數越多了,突然覺得能寫小說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雖然這畢竟只是小眾的玩意,但我這輩子因為寫小說這件事而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不一樣,先不管我寫小說有沒有任何成就,單是小說讓我跟丈夫結緣就已經超級棒。

先預告一下,我去年寫完的小說快要面世了,結合我一路以來最常寫的主題:愛和死亡。

而我接下來也會開始寫新的長篇小說,沒打算停下來。

寫小說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辛苦歸辛苦,這對我來說充滿意義。

因為寫小說,我從來沒有質疑過自己的人生過得不充實。

不管如何,寫小說都是穩賺不賠的事。 

2024/2/18

閱讀日誌|母女關係的觀點與視角

0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或是其中一方)都是敵人呢?

儘管兩本書的女主角個性大不同,卻同樣對母親產生厭惡情緒。

在《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書中,母親是權威,是一言堂,而在《弟弟》中,母親是失職者,既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又不願意負起應有的責任。管教過嚴還是過於忽視,在女主角眼中都需要對抗,而兩本書的共通點是,兩個女主角都處於青春期。

孩童期的孩子,不管面對如何差勁的父母,都會想依靠他們,而青春期的孩子,卻只想將父母推開,不管父母說什麼都是煩,認定他們不可能懂得自己,我就是想活出自己的世界,你別管我。同一番說話,父母說是囉嗦,是煩,如果出自偶像的口中,隨即變成金石良言。

當我寫我不是虎媽時,有人會認為我的女兒很幸福,但我不妨告訴妳,在女兒眼中,我是一個又蠢又煩的母親,說來悲涼,我不認為她會覺得有我這個媽媽是一件幸福的事,只能祈求我不會成為她眼中的反派。

當小說以女主角的視角來書寫,呈現的就是女主角對母親的不滿,母親成為大反派。但如果用母親視角來書寫,應該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大概是母親如何緊張孩子的未來,如何激心又如何求愛(孩子的愛),最後默默看著孩子長大,置自己於不顧,一整個的失落。

一切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不同的視角可以寫出不同的故事。儘管人到中年,站在我的立場,我的故事還未完結啊,我還在努力地寫我的人生故事,但看著孩子日漸長大,自然感受到孩子也正在寫她的故事,而我在當中只是一個大配角。

好吧,世代交替,這就是人生。

2024/2/17

閱讀日誌|沒有一個日落是相同的

0




 

昨天連開兩本書來看,一本是陳慧的《弟弟》,這是計劃之內的閱讀,另一本是神秘作品。如何神秘?就是作品新鮮寫完,而我是第一個讀者。

今天兩本書同時閱讀,由於神秘作品還未發表,所以先不講太多,就集中講陳慧的《弟弟》吧。

《弟弟》口碑極好,又是得奬作品,難免有一些期待。我暫時只看到40%,還未看到煙硝彈雨的部分,所以未感受到這本書的時代感,不過書有越來越好看的感覺,開頭有點散,中段開始感受到成長的惆悵。

今日的摘句是:「沒有一個日落是相同的。」

日落天天都有,縱使我們不會每天見到日落,但總會感受到日出日落,時間在流逝,日子在過去,我們有過好這一天嗎?抑或只是營營役役,草率地讓日子過去?生活重重複複,但正如日落一樣,沒有一天的生活完全相同。

遇到的人和事不同,心境也在變化。昨天還不懂的事情,今天可能就懂了;今天的執著,明天也許可以放下;明天的期盼,後天定能實現。

嗯,應該是這樣吧,我今天確實有點小執著想在明天放下。

話說我今天手殘心血來潮查看我寫的小說的評價,看到有新評語,不過是負評,一時間心頭一緊,難免感到一陣神傷。

我明白,每部作品都有人喜歡有人不,總不能只接受好評拒絕負評,況且作品完成後自有其生命,作者應該徹底退下來。

不過我現在感受到作品不被喜愛的悵然,所以我日後寫書評時還是盡可能手下留情吧,如果讓作者看到,原來會很難過。雖然讀者的感受從來都是主觀的,有時候人人盛讚的作品我也覺得不怎麼樣,不喜歡就不喜歡,總不能捂著良心說喜歡。也有我很喜歡的作品別人看了覺得不好看,所以啊,只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作品遭遇負評這回事,作品是公開的,自然得接受作品會被評價,而且不可能只有正評。

雖然有點難過,但不會難過太久啦,我已經在準備新小說,舊的作品就不要再管,好壞也好,都過去了,重點是接下來要寫的小說。

沒什麼事我就繼續忙啦,我打算明天內看完那本神秘作品,《弟弟》可能會再花兩、三天,然後在開始寫新小說之前重看一次我最愛的其中一本小說。

嘿嘿,感覺我又利用閱讀日誌來寫日記了。

2024/2/16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跟自己和解

, 0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讚美過她,只是不斷對她提出要求,總對她提出批判,讓她感受不到任何愛和溫暖。家教太嚴,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所珍視的每一樣東西都會被母親奪走,令她越活越憂鬱,而她的父親一直袖手旁觀,從來沒有拯救她的意思。她曾經想過在十八歲的前夕自殺,卻最終陰差陽錯沒有死去。此後她曾經嘗試掙脫母親的掣肘,但跌跌撞撞之後還是回歸家庭,並再次任由母親擺佈,為她安排工作,為她安排婚姻,而她再沒有力氣掙扎,也沒有力氣感受快樂。

從十七歲想自殺開始,她又活多了十七年,卻一直活得不痛不癢。直到學生突然自殺迫著她重新檢視人生,她在追求什麼,又能為自己做什麼……過程中她嘗試了解學生的心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的調子非常沉鬱,字裏行間有著厭世的感覺,打了很多結,讓人心頭緊緊的,當然小說最後會嘗試解開那些結,事情總是有著多方面的解讀,而有時候根本沒有標準答案。這本書所寫的是跟自己和解的過程,和解的結果不一定是接受,而是向前走下去。

小說的心理描述寫得很細膩,人物彷彿躍於紙上,一個又一個少男少女的自白,家庭條件很好,但不快樂,父母以成績來論斷子女的成就,孩子活在巨大的壓力下,沒有自我,甚至失去生存的動力,僥倖活下來的人,又有幾多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書中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包括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婚姻關係、溝通問題、生死問題、學業問題、成長問題,而且很容易產生共鳴,因為當中或多或少會有我們的成長片段,也有我們的生活感慨。

閱讀此書大概不是要追求情節的推進(所以小說不斷回顧過去),而是感受那些細碎的情感。我們何其幸運活了過來,但回頭一看,會發現仍有許多人還沒抵達,我們不該隔岸觀火,而是好好回應他們的需求。大部分人也是需要愛和肯定,那就給出愛和肯定吧,給不了也別落井下石。

縱使《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沉重,但還是推薦閱讀,這確實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說。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書中摘句:

  • 無能的人才會選擇暴力。
  • 我們實際上怎麼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怎麼想我們。
  • 放下很難,不要拿著就容易多了。
  • 在青少年這個「合成自我」的階段,遇到強烈的壓制。他們適應了上一代施加的暴力,卻被禁止對下一代這麼做。
  • 老化是生命的最佳解,只有老化,才能取得享受一切幸福的正當性。
  •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 人生很短,為什麼要將就。
  • 世界太美了,就等他值得
  • 有一種傷害,來自袖手旁觀。
  • 忍耐是毒,它讓一個人在內心慢慢殺死自己。
  • 人們越來越不放過彼此的語言,彷彿透過名詞的校正,內心也會一點一滴趨近完美,世界亦然。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26dCUV

書名:《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作者:吳曉樂

出版: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