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30

無聊說說大結局


無無聊聊說一說電視劇吧。

話說前天兩齣電視劇播放大結局。

《天天天晴》我有看過,雖然近兩個月幾乎沒看過。

《義海豪情》加起來大概看過三十分鐘吧。

所以,那一晚盛大的結局之夜,我一直沒怎麼注意。

《天天天晴》結局時段,我是故意開來看的。因為我最喜歡追看結局,即使是沒看過的劇集,知道要播放結局,我總想看一看最後的十分鐘。(雖然明知道TVB的劇集大結局不是BBQ就是打邊爐,但我喜歡看Happy Ending。)

《天天天晴》的結局是很正路的安排,無話可說。

然後,我關上電視,直到《義海豪情》最後十分鐘,我又開來看。

也許,對追開的觀眾來說是很感人的,但不好意思,我竟然笑咗。

笑咗的劇情是九姑娘在三十年後跟一班舊相識重逢。

那個場面是,她逐個人名叫,那班人逐個叫她九姑娘。

起碼六七個人吧。每一個人也要叫她一次九姑娘。

是編劇想不到另一句對白嗎?

好啦,叫完九姑娘,大家互訴近況。

當大家聽說九姑娘有一個孫女時,立即出現一個“吓,妳竟然結了婚”的可惜表情,然後知道她沒有結婚後,又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天啊,相隔三十年呀,她嫁給另一個人很過份嗎?那也是人之常情吧。為甚麼要灌輸那樣迂腐的思想?

她選擇等或不等也是她的自由嘛。假如她真的嫁給他人,她就是不忠於愛情,大逆不道嗎?
唉。

不是不能有一生一世的愛情,不是不能有一輩子的等候,但都是男女主角的事,其他人無權表達意見。

就這樣。

2010/11/29

《龍眠》:依然是同一個我


這是一部好好好好好溫暖的小說。

有人將《龍眠》歸類為奇幻推理小說,主要是因為此書的推理成份很低,不能視為正統的推理小說吧。而此書涉及超能力,所以就姑且稱之為奇幻推理好了。

於我來說,懶理是甚麼類型的小說,只要是好小說就行。

這已經是宮部美幸於1991年的作品。雖然是20年前的作品,但讀起來倒沒有過時之感。

《龍眠》主要講述一個記者偶遇一個自稱擁有特異功能的少年。少年的特異功能是能夠看透每一個人內心想甚麼,只要摸一下物件就可以感受到曾經接觸過這物件的人和事。

聽起來這特異功能很棒吧。不過當你確切擁有這能力時,你大概會很困擾吧。

譬如你請一位同事吃飯,整頓飯也高高興興的,你以為你跟同事混熟了。然而,如果你知道他的真正想法,原來他覺得這餐廳很cheap;原來他覺得你無事獻殷勤,一定有所求;原來他整頓飯也很痛苦地應酬你;你不覺得難受嗎?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和平共處,很大原因是大家都在隱瞞自己的想法。雖然虛偽,但即使虛情假意也好,至少可以相處得到。赤裸裸的想法,真的不適宜裸露人前。

但如果有人無時不刻接收著別人的秘密心聲,能不發狂嗎?別人知道你有這種能力,還能夠毫無顧忌地跟你做朋友嗎?

這就是《龍眠》中超能力少年的苦惱,而更糟糕的是,他充滿著正義感。在未能好好控制這種能力、甚至未能看透人性的情況下,他的正義感只會將他推向險境。

問題是,真的能夠相信少年擁有特異功能嗎?主角一直半信半疑,然後另一個少年走出來列舉種種證據說對方只是騙他,該選擇相信還是不相呢?主角決定深入調查,與此同時,他面對著不知名者的恐嚇和跟蹤……

關於那宗恐嚇事件,由於佈局簡單,很多人都說一早猜到結局,所以詬病推理性不夠強。

不過,別理甚麼推理性了,這本小說看完之後讓人心裏暖烘烘的,說不上很精彩萬分,但有時我們就是需要這種能量。

有甚麼是需要拼了命也要維護的?如果你找到答案,不管要維護的是人或事或想法,你已經是英雄。
書中提到一眼國的故事,有一個人去尋找只有一隻眼的人所在的國度,想要把一眼人抓回來讓大家觀賞,結果反而被一眼人抓走,成為被觀賞的對象。

好喜歡這個故事。與己不同的人都是異類嗎?

我在自己的國度自在的活著,一旦身處別人的國度之中,立即被排斥、被視為異類。而我,依然是同一個我,從來沒有變過。
-----------------------------------------------------------------------------
官方故事大綱:
 日本推理文壇最耀眼的天后,被譽為「平成國民作家」、「松本清張的女兒」的超暢銷作家。
  《龍眠》,1992年榮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我失去了原有的能力,而活得很辛苦;但他卻因具有額外的能力而痛不欲生。」
  一個颱風夜、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一名小男孩就此失去了身影。
  少年緊握著小男孩留下的傘,感應到了小男孩的驚恐,甚至從人孔蓋感應到了那劇烈的疼痛??????
  究竟少年是真有感應能力?還是目睹了一切經過?或者,兇手就是……
  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條龍,那是一條外型極不可思議、蘊藏著無窮力量的沉睡的龍;當牠甦醒之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祈禱!
  當眼前的事實令你顫慄不已時,是該直視還是逃離?
  一名讓少年搭便車的記者,又是如何被少年說服他不僅可以透視別人的思想、過去的記憶,甚至讀取殘留在物品上的記憶的特殊能力?而之後他又是如何被少年的朋友說服這種特殊能力根本是一派胡言?接連而來的不具名空白信又是怎麼回事?誰又會在暗夜裡失去了蹤影?
  日本的推理小說家大都屬於經營單一主題的單線作家,但另一種作家可就不單純了──嘗試各領域的小說,宮部美幸即是這種罕見的複線型全方位推理作家。

2010/11/26

《第36個故事》:你心中最有價值的是甚麼


這是一部讓人看得舒服的電影。

電影的故事性不強,處處流露著不經意和淡然,很輕巧,很可愛。

有時我會害怕台灣電影沉悶,因為傾向唯美,忽略了故事性。不過,《第36個故事》拍得實在好,配樂出色,加上桂綸鎂的氣質,殺晒。(不過我覺得林辰晞的演出比桂綸鎂更搶鏡)

電影講述桂綸鎂飾演的朵兒開了夢想中的朵兒咖啡館,本來是想走優雅、簡潔的路線,但來幫手的妹妹薔兒突然想出一個點子,在咖啡館搞起“以物易物”,引來各式各樣的客人。咖啡館旺了,但這還是朵兒的夢想嗎?朵兒在咖啡館中遇到一個想用35塊香皂作交換的客人,35塊香皂,帶來35個異地故事。聽完35個故事,朵兒忽然想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跟別人交換的人,於是……

這樣的故事大網有點古怪,而事實上,我就是被這樣古怪的點子吸引才看這電影的。

雖然沒有很峰迴路轉的劇情,但電影圍繞的主題:夢想、選擇、價值觀, 正中下懷,因此由始至終都被電影吸引著。


先說夢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想做的事,姑且稱之為夢想吧。

朵兒的夢想是開一間優雅的咖啡館,為此辭去夢想的設計工作。開了咖啡館後她的目標是存錢。

薔兒的夢想是環遊世界,還有,她希望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換來汽車。

一個務實,一個不設實際。

而在朵兒咖啡館開店一年後,她們的夢想會因為現實而改變嗎?

我們都是先有了夢想,然後努力實踐(雖然許多人空有夢想,從不實踐)。結果不外乎成真、破滅,或者中途轉變。但在過程中,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再說選擇。

電影加插了就同一個問題訪問不同路人的片段。

其中一個問題,我竟然不懂得選擇。

(假定你只有十多歲)如果有一筆錢,你會用來讀書,還是環遊世界?

同一件事,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而促使對方作出這個選擇的原因更是不一樣。

為甚麼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想法也相差這麼遠?

大概是因為各人皆有不同的經歷,而種種經歷加起來形成了自身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同,自然會得出不一樣的選擇。


然後,談一談價值觀。

一件物品的價值到底是如何釐定的?

在自由市場裏,一切由市場的供求來定奪。

但不能忽略一點,就是每個人的心理價值。

對鐵甲萬能俠迷來說,一個絕版萬能俠肯定是無價寶。但對我來說,送給我還嫌浪費地方呢。
從無價寶到負價值,絕非鐵甲萬能俠的本身價值問題,而是各人的心理價值。

在你心中,最有價值的是甚麼?是一楝房子,還是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是自由,還是正義?是堅持夢想,還是安穩的生活?

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同,誰也不能非議別人的想法。


最後,不得不談談交換。

《第36個故事》的主要概念是交換。

在朵兒咖啡館裏,客人看到的每一件東西都可以交換,只換不賣。

錢幣出現之前,本來就是採取以物易物,只是錢幣簡化了以物易物的過程。

該拿甚麼東西來換取心儀的物件?該答應讓甚麼東西來換走眼前的物品呢?既然人人的價值不同,要經過多少磨合才能達成共識?

薔兒希望最終能夠換來一輛汽車。很瘋狂吧?但既然有過迴紋針換房子的傳奇,為甚麼薔兒不可以換到汽車?

多荒謬的點子,也有成功的機會。你準備好好用甚麼來作交換?

PS. 《第36個故事》的拍攝場地為朵兒咖啡館,真有其店啊。據說當日為了拍此電影而打造了這間咖啡館。電影拍攝結束,朵兒咖啡館也就開始營業。

PPS. 於是,我和愛人決定下個月去台北,到朵兒咖啡館朝聖。

預告.夢想篇
預告.愛情篇
預告.交換篇
---------------------------------------------------------------
官方故事大綱:
朵兒開了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她希望這家咖啡館優雅、簡單、充滿濃濃的咖啡香,就像她自己一樣。但是個性大剌剌的妹妹薔兒,卻任性地在咖啡館裡玩起了「以物易物」的遊戲。大量的老舊雜物就這樣堆積在原本應該令人覺得放鬆的小小空間裡,等著被評估、交換。
無法預知終點的交換遊戲,換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嗎?換得到朵兒的夢想、薔兒的愛情嗎?換得到引人入勝的回憶故事或是閃閃發光的未來夢想嗎??
不管你想要什麼,朵兒咖啡館都有,只換不賣。
... 想換什麼呢?

2010/11/25

我的數碼習慣


在未有電腦、未有互聯網,甚至未有手機之前,我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覺得不可思議,但60後、70後的人還是這樣過來的。(80後、90後應該想像不到吧)
數碼入侵我們的生活之後,就再也無法回頭了。
所以,我不打算回顧歷程,只想說說我現在的數碼習慣。

.社交網絡.
Blog
發表文章平台,也在此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

Facebook
主要是寫寫近況,也了解一班朋友的近況。九成是現實中認識的朋友。

Twitter
無無聊聊記日常小事。又是另一班推友。

.雲端服務.
知道甚麼是雲端服務嗎?簡單來說,就是你將資料放在網絡上,於是不管使用哪一部電腦,甚至是手機,都可以輕易存取資料,而且不用擔心手機丟了,電腦壞了就丟失所有資料。

Google日曆
主要用於記下約會,與手機一同步,就隨時掌握個人行程。(以前的手機雖然有“行事曆”的功能,但不能與電腦同部,很不方便)

Google Task
暫時分成Blog小說兩大類。記下有甚麼Blog和小說想寫,在Chrome瀏覽器安裝了外掛程式,寫完一篇Blog就立即剔選完成,一目瞭然。

Google通訊錄
以前每一次換手機都要重新輸入聯絡人(因為之前的Sim卡只可以貯存100個聯絡人),所以真的很怕要換手機。而且萬一丟了手機,許多電話就要從始丟失。
將聯絡人輸入到通訊錄中,一跟手機同步,手機就自動擁有這些資料。以後換電話再無隱憂。

Dropbox
等同於一個網上的貯存庫。
我主要用作Backup,一開始就有2G容量,放入甚麼檔案也可以。檔案可在不同的電腦存取,可以在網絡上存取,也可以在手機上查看。
我試過用來跟親友分享照片檔案,節省燒碟的時間。

Evernote
最近新發現的記事工具。同樣可以安裝在不同電腦,亦可以在網絡和手機上使用。只要一按同步,電腦、網絡和手機的資料立即同步,非常方便。
記事方式可以是文字、語音、相片,甚至網絡資料。既可以分門別類,又可以搜尋(連照片內的文字也可以搜尋得到)。
隨了一般記事,更可以利用網絡外掛程式,存取所有網上資料。譬如說你在網上看到一個食譜,你想記下來,只需highlight有關內容,按一個鍵就可以將這些內容記下來,圖文並茂。
我的納納雜記事內容包括:
──平日少用的個人資料,例如航空公司的會員號碼(平日誰會用到,又誰會記得啊?)
──有用資料,報紙雜誌介紹好東西,未必即時有用,先記下來,就算用不著也沒有蝕底啊。
──金句,看到別人有意思的文字,貼下來,有意思嘛。
──小說大網,方便寫作。
──想看的電影,在網上看到某齣電影介紹,有興趣喎,立即capture下來。
──食譜,哈哈,我是真的打算做個賢妻。
──購物,有時在街上看到喜歡的東西,猶豫不決,先拍個照,再慢慢思量好了。在雜誌/網絡看到喜歡的東西,也可以記下來啊。
──照片,拍張照片,寫幾個字,用照片來做日記。
因為這是最新發現,其他功效還有待觀察。

.手機.
今年八月換了智能手機,行的是Android 2.1
我不常用手機上網,所以只加入了$19 - 50Mb的計劃。
Android可以下載許多不同的apps。我不怎麼玩遊戲,只保留一些對我來說真正有用的apps

3G WatchDog
嚴密監控上網有沒有超標(超標的話好貴啊)。

ColorNote
功能就是記事
不過好玩的地方是在手機桌面貼上Memo提醒自己有甚麼要做最醒目不過了。
於是,待辦事項購物清單等等都用這個工具提醒自己,超正。

聯絡人群組
雖然我在Google通訊錄為每一個聯絡人做了分類,但我的手機竟然不設分類,要找某個聯絡人就得從A字開始向下拉,很不方便。
這個App能夠跟Google通訊錄的分類同步,方便多了。

手機安全專家
防毒,而且卸載Apps一流。

其他會放在手機用的Apps都是雲端服務,包括:
Facebook
TweetCastle - Twitter
gReader – Google Reader
日曆 – Google日曆
Gtasks – Google Task
Evernote
Dropbox

當然還有一些沒有介紹,沒甚麼特別啦。
----------------------------------------------------------------------------------------
我想說的其實是,生活數碼化之後,許多生活習慣也不同了。

2010/11/22

《娛樂圈血肉史II》:你是個怎樣的人


我是黃子華的忠實粉絲,他的電視劇固然一部也沒錯過,楝篤笑也看過不少(主要是愛人播時我就會看),許多年前就已經專誠到香港觀賞,近年他會來澳門開Show,當然不曾錯過任何一場。

距離《娛樂圈血肉史I》已經是20年前的事,那時候他在娛樂圈打滾多年仍未有成績,於是決定退出娛樂圈,臨別就做了人生第一場楝篤笑。然而,就憑那次成功的演出,演藝工作接踵而至,於是退不成了(好彩!)。

那算是諷刺嗎?人世間最意想不到的事,莫過於此。

然而,縱使他如願接拍了多齣電影,卻沒有一齣賣座。電影不成,他拍電視卻極受歡迎,而且他的楝篤笑地位更是穩如泰山(香港做楝篤笑做得出色的,我只認為黃子華做得到。林海峯的我既無法令我笑,更令我感到極度厭惡。)

電視劇的成功令他又得到拍戲機會,可是他還是一次又一次失敗,更甚的是他的夢想“死”在他自己手上(自編自導自演《一蚊雞保鑣》)。

最後,他算是死心了吧,因為他認清了現實。成長的過程是由“有病”到“冇得醫”,多麼無奈而蒼涼。

這個過程構成了二十年後的《娛樂圈血肉史II》,如果你問我好笑嗎?我會說,不好笑。但如果你問我好看嗎?我會說,非常好看。

不好笑是因為現實太殘酷了,《娛樂圈血肉史II》的主題基本上是理想之死。你聽著一個人對你訴說他夢想破滅,你還可以開懷地笑嗎?

於是,有些人(尤其是非黃子華fans)聽不懂《娛樂圈血肉史II》的笑位,又有些人(黃子華fans)會看到流淚。

其中有一段特別無奈,他說,偉仔華仔嗰D就拍嗰D,我呢D咪拍呢D囉。

你係點樣既人,咪做點樣既事囉。

喂喂喂,這絕對是現實。不過,誰願意接受這個現實?

首先,是誰決定你是個怎樣的人?

是別人,抑或是你自己?

你不願意成為別人眼中的“呢D”,但你打算做甚麼來改變這結果?

你會選擇接受現實(因為你真的認同你是“呢D”?),還是堅持夢想,直至一次又一次夢想破滅(因為就算你不願意承認,但你確實就是“呢D”)?

咦,開始有點玄了,是嗎?

事實上,讀哲學的黃子華每次的楝篤笑也帶出一些令人反思的哲理,這亦是我認為他是最好的楝篤笑演出者的原因。他的楝篤笑有深度,有內涵,並非純粹講個笑話引你笑。

一個人站在台上講笑,由最開始的百多名觀眾到現在逾萬名觀眾,他絕對是成功的。可是,在成功背後,依然存在著達不到理想的無奈。

最後,他以“咩得就咩”來做總結。

做回自己,咩得,就咩。

忠於自己的能力,可能更容易成功,但總是無法滿足。

忠於自己的理想,在一次又一次挫敗中認清現實,很傻,卻永遠有著一個夢。

PS. 我計劃由頭看一次《男親女愛》啦。

延伸閱讀:(兩篇也寫得超好,不容錯過)

2010/11/21

《東風破》:害怕被世界遺忘



《東風破》是為慶祝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籌拍的,所以電影著墨於東華義莊,如果沒有此電影,我大概不會知道東華三院有此服務。雖然看完電影我還是覺得,這個服務到了今時今日有點怪,容後再談。

這部由年輕導演麥婉欣和鄭思傑拍攝的電影絕對認真,而且誠意可嘉,雖然我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節奏有點慢,也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但其他部分諸如故事、結構、攝影、人物都處理得好。

《東風破》講述住在三藩市的苗可秀和官恩娜因為各自的原因回到香港,一個是為了阻止祖業被賣,一個是為了確定自己死後還有人記得。電影的背景是中藥材店和東華義莊,對年青人來說都是上一代的產物,但是偏偏在這些舊物中找到最珍貴的人情味。

寫著寫著,我發現這個故事大綱不好說,因為人物雖然不多,但是關係錯綜複雜,在不能踢爆人物關係的情況下,幾乎不能說清楚這個故事。雖然如此,電影卻不會混亂難明,六十年前戰亂的一段愛情跟二十一世紀網友的感情交替,到底會碰撞出怎樣的結果?

電影結構完整,看似沒有關聯的人物都牽連在一起,唯一我認為不夠圓滿的是沒有清楚交代官恩娜與父親的關係。她在電影開頭打了個電話給父親,可是直到最後,她也沒再找過他。既然電影的主線是尋根,在這裏欠了交代似乎不夠完整。
官恩娜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竹昇妹,一個是四十年代的女中醫,都演得稱職討喜。苗可秀和泰迪羅賓這些老戲骨更不用說,演得入型入格(雖然他們都不夠老去演繹那兩個老角)。

電影廣告文案其中一句為:離開,是為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取巧的講法,電影中的苗可秀也不是為了回來而離開,離開了也不一定會回去。可是,緣來緣去,重要的不是身處何方,而是身邊有誰吧。

開頭提到我不明白東華義莊的服務,當然電影中有介紹當年許多海外華人在外國死了,遺體運到香港放在東華義莊,等待死者家屬認領。這當然是很有意義的服務,但我不明白的是,一具具放置幾十年也沒人認領的遺體,到了今天還會有人認領嗎?

我不明白,但是中國人講求落葉歸根,總希望可以在家鄉下葬,不做無主孤魂。
官恩娜飾演的角色身患絕症,卻不是要回到家人身邊,偏偏跑去找一個陌生人,只求死後不會被世界遺忘。

有時候,我們害怕死亡,可能是因為害怕死後再也沒有人記得,我們的價值在一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踪,曾經擁有過甚麼,曾經做過甚麼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已經不存在,再沒有人需要我們。

如果有人記住自己,即使死去,卻依然活在別人心裏,依然影響著這個世界。

(以下有雷,敬請留意)
電影中印象深刻的一段故事,是周俊偉的同事因為意外過身,留下妻子何韻詩和遺腹子。周俊偉因為自覺是他跟對方調更害他出事,所以七年來不斷在經濟上照顧何韻詩及其兒子。可是,原來他的關愛卻對何韻詩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壓力。

有時我們以為是關心對方的表現,結果卻造成反效果,越用力關心,傷害越大。有時候,最好的關心是保持適當的距離。

電影一開始問,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不停的做選擇,究竟可不可以選擇不要選擇。做了那麼多選擇有沒有後悔過?然而,事實是,每一個選擇都是最好的。

PS. 看這電影的時候,讓我構思到一篇小說。很少電影有這樣的“威力”,但至少,這證明《東風破》不是言之無物的電影。
------------------------------------------------------
官方故事大綱:
常說香港人不重視歷史,但我們總有方法知道自己是從什麼地方過來的。
一個濫用藥物命不久矣的女孩(官恩娜飾),由三藩市出走香港找一個素未謀面的網友,卻碰上避世於東華義莊、與棺材為伴的臭脾氣老伯(泰迪羅賓飾)。一個幾十年沒出遠門的舊金山女中醫(苗可秀飾),因為一份速遞屋契決定重返香港。
一個討厭家族生意的上環南北行藥材鋪少主(周俊偉飾),因為三個女人找回自己的位置。
世界轉變很快,許多熟悉的東西,不知不覺間忽地消失。
不相識的人走在一起,卻為對方的生命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無論任何年紀,你都會學會新生活。
只要你相信。
這是個有關「家」、回家的故事(家是自己的地方、一個人的歸宿)
我們要知道自己及上一代是如何活過來的,才會明白和溝通,才有關心和愛。
年青人要愛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更美好的生活、進而有更美好的世界。
面對生死,人人平等;面對笑容,人人平等

2010/11/18

這樣活著,才有價值


前一陣子,我在Facebook這樣寫著:
我想每天醒來精精神神,晚上睡覺無牽無掛!
這其實是我小說中人物的想法,不過,我寫的人物,不就是我自己嗎?
兩個簡單的條件,說起來多麼簡單,
可是真能做到的人,何其幸福啊?
晚上無牽無掛當然睡得安穩,睡得好醒來自然精神,然後能夠歡愉地迎接新的一天。
問題是,多少人能夠無牽無掛?經過整天的繁忙,躺在床上一個人靜下來,真的可以甚麼也不想嗎?
我多麼羨慕做得到的人。

今天看到上圖,似乎更為積極。
完美的一天
擁著美夢入睡
帶著使命醒來
你每朝醒來的時候有目標嗎?
每一個人活著均有其意義和價值。
又到新的一天,我依然活著,這意味著甚麼?
我有我的使命,我必須將之完成。
活著,才有價值。

2010/11/15

晚上我都做甚麼?

有時候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做起,也不知從何說起。
不如,逐樣逐樣來吧。
已經戒了看電視,但是每晚回家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究竟我有甚麼要做呢?

<一>
寫日記。
即使只是過了一天,我也可以將昨天發生過的事情忘記得一乾二淨。
雖然我的日記真的很無聊,但我享受總結一天做過甚麼的過程。
所以,每晚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寫日記。

<二>
可以的話,每晚寫800字小說。
有時我會疑惑,我執著於重寫當年爛尾的連載小說《別等》,是不是太無聊?
以前寫連載小說有稿費,現在只在網上連載,沒半分稿費啊。
其實只要用回當年的結尾,就不用繼續寫這個故事了。
可是我卻堅持由當年爛尾的地方開始重寫。
在網上連載期間,我停了半年沒有再發文,我以為讀者都遺忘了,
但當我重新連載,讀者竟然一一回來。
於是,無償也好,我還是希望將之完成。
為讀者交代,為自己交代,為《別等》的每一個角色交代。
不能再草草了事。

<三>
如果精神許可,我會寫一些較費氣力的Blog
通常寫電影寫書都較費氣力,
至少我得回溯那電影那書講甚麼,對我有甚麼啟發。(我是很認真地寫啊)
如果沒有力氣,而又想寫Blog
就隨便寫一些生活小事或者感言。
反正就是想更新一下,好讓專誠來探我的朋友不要失望。

<四>
天氣轉了,皮膚也乾燥起來。
於是,決定每晚敷MASK
將家裏的MASK清去大半,再買回來一堆新的。
洗完澡,一邊敷MASK一邊看書。
其後,總是懶得爬起來開電腦。
索性睡覺。

<五>
不看電視,倒可以看電影。
看電影的晚上,看完該可以睡覺了。

<六>
我是很認真地要學習做一個賢妻。
所以,我會做家頭細務,還正在學習煮飯煲湯。
唉,我對煮飯真的沒轍,單是想到要買餸已經想投降。

<七>
看書的速度太慢了。
要花很多天才看完一本書,
除非讀到緊張萬分,否則一天未必能看到三十頁。

<八>
總該做一點點運動吧。
物理治療師說最好的運動是游泳。
但除了在外地旅行,我很少做這項運動。
所以,在家動動手腳好了。
其實,我只不過想減掉肚腩。

<九>
上網。
Facebook
Google Reader
Twitter
自己的Blog
總之就在網上流連忘返。

<十>
甚麼也不做。
回家。洗澡。睡覺。



太多事情想做,現在總算明白為甚麼時間總是不夠用。

2010/11/13

我的快樂絕對不是偽裝的

前天收到一個久違了的朋友的短訊,說很想念我。
昨天我打電話給對方,她一聽到我的聲音就連聲嘆息。
我罵她,幹甚麼一聽到我的聲音就唉唉聲。
她說,她聽到我的聲音就想哭。
但明明,我的聲音帶著笑意。
雖然我很想說,妳這樣會搞到我也想哭啊。
但我甚麼也沒說,因為那時候我真的想哭了。
為甚麼要提醒我,
我應該覺得自己很慘?

面對一些關心我的朋友,
我得有心理準備,
重新面對痛楚的經歷。
而我每次還得在她們面前朗聲笑語,
表現得比平日更開懷。
因為,我不想別人有機會提醒我,我很可憐,應該傷心痛哭。

如果有人不知道我在想甚麼,
我現在直接告訴大家,
這些日子我的快樂絕對不是偽裝的。
我依然覺得,不應該為了無法扭轉的過去而抑鬱地過生活。
可是,我隨時隨地也可以哭出來,
只要想起我思念的小人兒。
思念過了,流過眼淚,
又重新笑著走出來。

我變堅強了,也變脆弱了。
任何一件小事,也可以觸動我的思念之情,
在那時候,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抑制我的心痛,
除了笑。

所以,親愛的,原諒我的任性。
就算面對怎樣的結果,
都是我的選擇。
我無怨,也無悔。

2010/11/10

《賭博默示錄》:無法扭轉的悲哀



介紹一齣冷門的日本電影吧,改編自同名漫畫的《賭博默示錄》。

之所以會看《賭博默示錄》,是因為有人說比《欺詐遊戲》更好看,所以我一心以為又會玩很多新奇古怪的遊戲,結果卻完全是兩回事。《賭博默示錄》的“遊戲”十分簡單──限時“剪刀石頭布”、走鋼索以及皇帝卡。第一個和第三個遊戲儘管也有一點心理戰術,但跟《欺詐遊戲》比,真的小巫見大巫。

但如果不是以遊戲的複雜性來定勝負,《賭》所表達的東西比《欺》更多,故事也較完整。《欺》主要表現互相欺詐的人性,《賭》則是黑暗的現實。

窮人永遠卑躬屈膝,就算多努力也鬥不過財雄勢大的有錢人。

聽起來多悲哀啊,但更悲哀的是,對99%的窮人而言,這是無法扭轉的事實。


電影中有一段,講述主角因欠下巨債,被神秘財團迫到不見天日的地底工作,每天在監視之下,過著規律的生活,完全沒有自由。辛苦勞動之後,每個月獲得的工資扣減還款後,只剩下那麼一點點(工資還要是神秘財團所發行的“倍利券”)。在發工資那天,財團供應各式飲品小食讓工人購買。主角一心盡快歸還債務,但當他再度接觸久違了的冰凍啤酒,便再也敵不過地底唯一的誘惑──美食。於是,工資又再度落入財團的口袋裏。

財團勞役你,剝削你,而你根本無力反抗,因為所有規條都由財團所定,你只能默默接受。財團給你一點小恩小惠你便感激流涕,你辛辛苦苦為財團勞動,最後得到甚麼?對不起,你甚麼也沒有得到,因為你所應得的,都給財團以各種手段,理直氣壯地奪去了。


想一想我們的生活,其實分別不大吧。

多少人為了買樓欠下大筆債務,日復日工作就是為了還債?就算不是為了買樓,單純為了生存就必須勞動。勞動換來的金錢供衣食住行,而花掉的錢最後也不過落在少數財團手中。不管如何努力,依然改變不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定律。

電影中一再提到,有些人渾渾噩噩地生活著,甚麼也做不成,終日妄想天降橫財,而這些“人渣”根本沒有資格活在世上。主角就是這種人。因為做擔保人而欠下巨債,身無分文的主角面對人生逆轉的機會──參加一場神秘賭局。贏了欠債就會一筆勾銷,輸了就跌入地獄。清醒的人當然知道這是一個騙局,但是對已無翻身辦法的人來說,這畢竟是一個逆轉的機會啊,反正已經沒有退路。


電影總共玩了三個遊戲,其中一個以人命作賭注,窮人走在鋼索上,富豪一邊享受美酒佳餚,一邊笑著欣賞人命大賤賣。認清楚現實了嗎?

《賭博默示錄》的卡士其實不小,有藤原龍也和天海祐希做男女主角,還有松山研一演出一角。電影拍得算流暢,雖然我依然覺得題材有點古怪,但不是大路題材的電影,往往能帶出驚喜。

-------------------------------------------------------------
官方故事大綱:
伊藤開司渾渾噩噩一事無成,因為好心替人做了擔保而背負上數百萬債務。為償還欠款,開司上了一艘名為「希望之船」的渡輪,為的是參加一次神秘賭局,一旦獲勝,就能將欠款一筆勾銷。所謂「希望之船」,就是給負債人一個一夜之間償還債務的希望。上船後開司才發現,參與者多是如自己一般的失敗青年。然後主辦方面開出了賭局的規則:參與者必須以標著石頭、剪刀、布的撲克為道具,奪取對手身上的星星標記。賭局結束時,勝出者有機會獲得巨款來還債,輸家卻要面對未知的悲慘命運。開司於是與船上其他同樣欠下巨債的參加者開始互相殘殺的生存遊戲。

2010/11/9

《告白》電影VS《告白》小說


上次講完小說,今次講電影。

已經看過太多關於《告白》的評論,所以我也不說太多,只輕輕說幾句感想。

  •  看完書再看電影,自然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做對比。這一段刪了,那一段深刻了。沒完沒了的對比,干擾著觀影的樂趣。(下次還是先別看原著好了)
  • 小說,我一早說過,震撼力不大。震撼的只是開頭,角色一個接一個地告白,但事件僅此一宗,往後不斷重重複複,後繼無力。
  • 電影聰明之處是將不同角色的告白交疊處理,情節不斷推進,將小說累贅的地方減省不少。
  • 電影較著眼於少年犯A,因而大為濃縮了少年犯B的告白,其實我覺得B及其母的心態更值得探討。

  • 小說中少年犯A的告白我看得最不耐煩,他那種所謂為吸引母親注意而干犯殺人罪,邏輯大有問題,根本說不通。
  • 電影將少年犯A拍得較小說吸引,選擇以他為主線,大概是戲劇性較強吧,而且結局也必須由A引爆。
  • 小說的結局很虛浮,沒有真實感,也許能引起疑惑和討論,卻有一種不夠盡情的感覺。
  • 電影的結局為小說補上精彩的一筆。那種追悔莫及的心情,緊緊牽扯著觀眾的情緒,是故引發最大的高潮。

  • 松隆子演得很好,雖然戲份不多,但已充分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此角色在小說中的戲份更少,只在一頭一尾出場。
  • 話說回來,小說中女主角的報復其實很不合邏輯,所有事情怎麼可能一如她所安排、所預期般發生?
  • 電影令少年犯A和女主角的行為變得順理成章,看電影時不會反駁甚麼,但我看小說時一直覺得他們的行為不合情理。
  • 導演的前作《下妻物語》和《花樣奇緣》均色彩鮮艷,《告白》的灰調令人覺得沉鬱,沒有看《花樣奇緣》那種明明在看悲劇,卻看得精神爽利的感覺。

  • 許多人看《告白》就是求“震撼”,於是許多人看完電影後都以震不震撼做標準,有的覺得超震撼,一是覺得不夠震撼,甚至一點也不震撼。其實,導演或者作者大概不是純粹為了讓觀眾/讀者感到震撼吧。有更多的訊息想帶出來,只是又有多少人接收得到?
  • 無知就可以為所欲為?寂寞就可以殺人?為甚麼要保護少年犯?兒女做甚麼都是正確嗎?父母的行為對兒女有多大影響?親手殺人才算報仇?親自制裁犯人為甚麼不容於社會?
 -----------------------------------------------------------
官方故事大綱:

在學期結業當天,女教師森口悠子在課室向學生們宣告一個驚人消息:她辭任教師一職,原因是數月前在學校泳池溺斃的4歲女兒;愛美的死不是意外,是被班房內的學生殺死!

森口不點名指出兩名兇手:少年犯A和少年犯B,她不打算採取任何法律行動,因為她計劃教導兇手知道生命可貴。她將帶有愛滋病毒的血液注入牛奶給兩名疑犯飲用…

2010/11/7

多少歲才算年紀大?

多少歲才算年紀大?
五十歲?七十歲?
對二十歲的人來說,也許三十歲已經算是年紀大的一群。
你在二十歲的時候能想像自己三十歲的樣子嗎?
二十歲是最無憂無慮、最大無畏的年齡,對未來充滿幻想和希冀,認為只要肯努力,就必然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一年又一年過去,世界不曾為你改變過甚麼,社會也沒有給你任何優惠待遇。(當然,你會發現實際上你也沒為世界貢獻過甚麼。)
你跟所有人一樣,拼命工作,在公司裏當一粒隨時可被替換的小螺絲。然後一年又一年過去,這時來到你從前無法想像的三十歲。大局已定,如果還想作出甚麼改變,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比二十歲時多十倍的勇氣。
這就是現實。
可是對二十歲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上了年紀而又一事無成的人說來唬嚇年青人的,目的大概是挫一挫他們的銳氣,又或者純粹因為妒嫉他們的青春吧。
回到最初的問題,多少歲才算年紀大?
那是相對的吧。對三十歲的人來說,四十歲、甚至五十歲的人其實還不算年紀大,因為他們知道,時間稍縱即逝,很快他們就會踏入四十歲、五十歲,但實際上他們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或無法完成。
說到最後,得出的結論也不過是,青春真好。
---------------------------------------------------------------
今天在小說中這樣寫著,其實與小說無關,不過是一時有感而發吧。

小說小說

有時,我也很疑惑,我到底是如何構思一個故事呢?
為甚麼近年都構思不出好故事?

一般來說,小小說的話,都是從一個有趣的點子開始,也許是:
一個片段(例如在鈔票上寫下約會地點,會有人應約嗎?);
一個人物(一個總是從一個男朋友的家搬到另一個男朋友家的女孩);
一段關係(兩個陌生人每天在同一間餐廳同桌吃飯);
甚至一個詞語(例如“傷心戀人”、“愛情狂熱份子),
總之,抓住一個點子,就可以開始寫小說。
是的,抓住一個點子就可以開始寫了。
如果是小小說,寫之前我並不需要構思。
因為在寫的過程故事自然就會出現。
當然,這不是萬試萬靈的方法,許多時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不得不放棄。

短篇小說是另一回事。(對我來說,5000字以上30000字以下應歸類為短篇小說)
很難單純抓住一個點子就寫5000字以上吧。
我總是覺得短篇小說是最難寫的,
我必須將整篇小說構思好才可以動筆,
而且我總希望每一個短篇小說都有一點點新意,不要自我重複。
故事也好,敘事方法也好,我也希望有點突破,
於是,更難動筆了。
事實是,我已經很久很久沒寫出短篇小說了。
至於如何構思一個短篇小說,
有時是被一齣電影觸發(當然不是照搬電影啦),
有時是因為一句說話/一個道理/一首歌(借題發揮嘛)
有時是想到一個點子(例如扭橋),
有時是想到一個敘事方法(這個其實是我的弱項),
有時可以是想寫一個字(圍繞著一個字去構思一篇小說,反而可以寫得很深入),
當然有時就是純粹想到一個故事。

中長篇小說反而較短篇小說容易。
我甚至不用構思一個完整的故事,
只要擁有人物關係就行了。
設定好人物性格以及人物關係,
故事自然會浮現。
然後,動手開始寫,
只要能夠一直堅持,
就能夠將故事一直延續下去,直到完結。
之所以這樣說,大概是因為有一陣子我在寫連載小說,
一路寫一路連載,稿不能不交,於是小說就迫著完成。
後來沒有了連載小說,
我還是寫了一些中長篇小說,
總是因為腦海裏有一些大題目想寫,
例如命中注定和自由意志,
例如世上的另一個我。
有了大題目,再構思人物關係和故事一點也不難。
最怕是根本沒有任何題目想寫,
勉強構思任何一個故事都難免流於俗套。

天啊,我甚麼時候才能夠再寫出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