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一定粉嫩嫩或金燦燦,那只是成年人在回望過去時因過度緬懷已逝的青春而產生的固化形象。
現在的青少年大多充滿憤怒和憂鬱。學生都忙得喘不過氣來,學業的壓力將人壓得消沉,同儕間的相處問題無可避免影響心情,自我形象的追求永遠讓人失落,種種壓抑之下情緒一觸即發,任何觸碰都會引發潛伏的憤怒,於是長輩的關心問候變成令人厭煩的囉嗦,反白眼是最低限度的反抗,出言不遜、一言九「頂」近乎常態,家長要是沉不住氣教訓孩子,首先是把自己氣壞,再來讓親子關係變糟,與孩子的感情越發疏離。
成年人平日習慣面對現實問題,用成人思維看待青少年的煩惱會覺得全是無病呻吟,但對身處風暴中的人來說,所有問題都是無限大,青少年本來就未成熟,長大需要過程,需要學習,犯錯、跌倒是平常事,在成熟之前都特別脆弱。
生活不容易,並非只有成人才覺得困難,青少年也有活著很累的時候,要熬過青春期絕不容易。現在要你一天上八小時的課,回家還有做不完的作業和沒完沒了的測驗考試,你大概會崩潰吧,所以減少對孩子指指點點,盡可能體諒一下他們的心情。
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青春期,但千萬別以這論調作出鼓勵,青少年才不吃這一套,當年的環境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他們面對的問題跟我們曾經遇過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收起成年人過剩的自我意識,別將自己的想法加諸在青少年身上。
青春是憤怒的,是脆弱的,是憂鬱的,同時是激情的。
青少年未必會在父母面前展示真實的自己,他們在朋輩之間宣發情緒,從偶像處得到力量,父母覺得無力,卻只能保持安全距離陪孩子熬過青春期。
活著就好,這一點最重要,其他都是過眼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