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5

關於我和栗子妹的點點滴滴

1




我知道我必須寫點什麼紀念栗子妹,不過知道她的死訊以來,我一直在逃避這件事,害怕挖掘太深的記憶會繃不住。不過,今天出席她的告別式,不能再拖了,可能寫得有點混亂,只能說就算經過十多天的沉澱,我還是很難整理出有條理的文字。

跟栗子妹認識於Yahoo Blog年代,Yahoo Blog於2005年面世,說起來我跟栗子妹也認識了近二十年,甚至曾經相約見面。因為我們都喜歡電影和閱讀,便頻繁地交流。Yahoo Blog於2013年關站,我和栗子妹都搬到Blogger,並為更方便聯繫,我們開始在Facebook messenger聊天,大多是交換電影和閱讀情報,誰看到好看的書/電影都會第一時間向對方分享。

第一次見面是2014年,我一家三口去香港跟她吃了一頓飯,當時女兒還只有兩三歲。第二次見面跟另一個同樣由Yahoo Blog年代已認識的芝一起,三個人聊得很愉快,後來我們三人就在Facebook messenger建立了一個聊天群組,除了聊書和電影,也會談到許多生活日常。栗子妹是補習老師,所以女兒有數學疑問,我甚至會向她請教。我寫小說有困惑也會跟她們談論,出版小說,她們也會第一時間買來看。老實說,除了丈夫以外,跟我交流得最多的人就是栗子妹和芝,開心與不開心的小事,我都會在群組裏跟她們說,在交流之外成為我的樹洞。

有一次我寫專欄時寫最好的朋友,當時我想,曾經跟我要好的朋友,可能一年只會有三、五次的交流,但我跟栗子妹和芝卻幾乎天天聊天。雖然不算是「現實中」的朋友,但這樣的交流頻率,確實無出其右。

栗子妹非常愛書,每次看到精彩的書和電影,栗子妹都會跟我們分享,她甚至跟我分享她的電子書書櫃,直接讓我看她買的書。當初是我介紹她看電子書的,最開始她有點抗拒,但後來入坑後成為最積極推廣電子書的一員。她加入Facebook的Readmoo讀墨×mooInk 線上討論區後,在討論區非常活躍,經常跟犢友交流和推書,她曾經因為太愛一位香港作者的書,甚至自費辦送書活動,只為讓更多人看到這本好書。

她離世後,我在該討論區貼出她的死訊,大量犢友反饋,可見她在大家心中確實是一個很好很好的讀友,如果她還在,必然會繼續跟大家分享更多閱讀心得,她買了很多書還沒來得及看呢。事實上,她跟我們最後的談話內容是她想在讀墨充值,但因信用卡原因失敗,可見她在最後一刻心心念念的事情還是閱讀。

我們還會談投資,因為近年她成為自由工作者,因此積極賺錢爭取財富自由,晚年生活安穩。只是我們都沒想過她並沒有晚年。以前我一直以為她比我大,因為她處處表現成熟,像一個大姐姐那樣為我們分析利弊,到今天出席告別式時才知道她比我還要小,真的走得太突然了。

談一談最後一段日子吧。她在我們的聊天室最後的留言是8月5日,之後不管我和芝說什麼她也沒有回應。最初是芝發現不對勁開始聯絡她,可是即使Whatsapp她也一直是單剔狀態,打電話給她是關機狀態,電郵給她也沒有閱讀。

這當然不對勁啊,她之前完全沒有提及她要遠行,況且就算有遠行,也不至於完全聯絡不上。她家中有一個患病的母親,她曾經為如何照料母親的飲食而大費周章,因此我認為她不會一聲不響便遠行。

一個星期一個星期過去,依然沒有她的消息,我和芝都急得團團轉,商議後我甚至經網上向警方報案,不過警方最後回覆這是失聯而不是失蹤,因此不受理此案。由於我們都只知道她的英文名而不知道中文名,只知道她居住的地區而不知道地址,當然也沒有她家人的聯絡方式,一旦無法透過手機聯絡她,我們真的沒轍了,一直在想各種辦法尋找她的中文名,例如聯絡她的舊同事,致電某區的多間補習社企圖得到她的消息,甚至想過要找私家偵探協助尋人。

這段期間我們想了很多可能性,我幾乎每晚都揪著心思考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這情況下,其實很難有樂觀的想法,所以早有著最壞的心理準備。

終於,在9月3日收到她的死訊。訊息是由她的補習學生父親發來的,他向曾經在她手機留言的朋友發出訊息,總之她在 8月初發病後一直住院,最終延至當天不治。

如果她最後能戰勝病魔,突然在群組現身說病了一個月終於康復該有多好,可惜奇蹟沒有出現,她不會再出現在我們的群組中。

今天是她的告別式,其實上周五才收到通知,請假有點太急,幸好最終假期通過了,可以來見她的最後一面。

最後的最後,她還在給我們上課,她的死亡讓我有許多感悟,其中一點當然是要把握時間將想做的都做了,反而沒有必要做太長遠的規劃。我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但也不可能認定自己會有無限的時間,所以該做的就趕快去做。

在我所相信的靈魂學中,這邊的死亡是另一邊的出生,她現在大概在適應新形態的生活吧。等有一天我們再相遇,可以繼續聊書和電影呢。 

2024/7/14

「澳門電子書閱讀交流區」第一次聚會

0




 

今天舉行「澳門電子書閱讀交流區」第一次聚會,感覺比預期更美好。

先感謝May借出場地,甚至為大家提供茶水。如果不是這個場地,大家可能無法討論得這樣盡情,也無法用投影設備向大家進行介紹。

我一直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家人對我會做聚會搞手感到莫名其妙,其實連我自己也有點莫名其妙,事前有一點點擔心場面會不會尷尬,畢竟我在任何聚會中都是沉默的一個,出現冷場怎麼辦?大家面面相覷會不會很尷尬?

原來這份擔心是多餘的,喜歡閱讀的人只要一聊到閱讀就會熱情起來,所以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有時一句話就逗得全場大笑,氣氛比我想像的歡快多了。

如果問我搞一次網聚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我會說是約大家啦。我沒有很多經驗,所以可能中間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一開始是我隨便選了一個日期,後來知道有人想來但那天沒空,我就想找其他日期,於是又就日期進行另一次投票,投完票我再在群組開一個活動頁,我沒用過這功能,只能慢慢摸索。

因為今次是網友借出的場地,算是私人地方,我不想公開場地地點,所以決定開一個聊天室,手動將每一個報名說會來參加的人加入到聊天室中,但我發現原來不是我加入了對方就看得到,最糟是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弄得我有些苦惱,於是我又逐個看誰沒有在聊天室露過面,又逐個私訊,可是連私訊也未必看到,因為很可能會變成陌生人訊息。(哎呀,Facebook還真的有點麻煩,不過既然活動是由Facebook起,也繼續在Facebook聊絡吧)

我一直害怕有遺漏,所以一而再在群組再出帖文,次數多到我怕大家嫌我煩,所以最困擾的就是這波操作吧。

至於聚會的流程和安排,我其實一直沒有做什麼準備呢。想好了一些想介紹給大家的主題,也懶得做PPT,直接用Notion做了一個放連結的網頁,現場直接介紹就是。

流程嘛,其實我沒多想,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聚會而不是講解會,我只是提供一個契機讓大家以閱讀器為友,互相交流心得,本來就沒打算講很多。

不過作為主辦人,怎麼要講兩句,所以一開始簡單介紹一下成立這個群組的緣由,以及搞這次聚會的原因,也講一下我的閱讀器發展史,之後由出席者逐一介紹自己和使用的閱讀器以及想了解的內容,如此這般已經過了聚會的一半時間。很喜歡聽到每一位的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聽得津津有味。

小休時,大家都摸摸閱讀器實機,互相討論一番,我一直覺得這才是重點啊,因為有什麼問題可以即時問即時得到答案,又可以看看機的大小和速度是否自己所能接受,也可以看看翻頁器跟自己的機是否匹配,希望能幫到猶豫不知道買什麼機的朋友吧。

最後我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經驗,可能已經有點冗長,但是回家後還是發現好些內容遺漏了,原來要講閱讀器的話題真的可以沒完沒了。

遺憾的是忘了跟大家大合照,明明聚會前我都想好要影合照,不過最後還是忘了,唯有留一個美好的願望,下次再影吧。

如果真的有下次的話……我不敢確定,因為呢,要講的都在今次講了,下次還有什麼好講呢?嗯嗯……思考中。

2024/1/1

人生就是不斷累積Bonus的過程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十二月我有大半個月都在休息,月頭寫完要寫的稿,中段也有一些需要完成的稿,其餘時間就什麼也不寫,讓自己好好沉迷綜藝節目。

原本我是完全不看綜藝節目的,但十一月時發現我喜歡了十多年的歌手在這兩年翻紅,於是我的興趣來了,找回他與兄弟們在這兩年間一起拍的綜藝節目來看,都看得十分開心,從沒試過看綜藝節目看到又笑又哭的,現在差不多看到尾聲,捨不得看完呢,不過其實還有更多我未看的,明年繼續尋寶,也希望他們繼續火紅。

我多少還是受時間制約,所以一直說12月休息完,2024年1月就要開始努力寫作。(不過老實說,就算休息了大半個月,還是覺得休息不夠啊)

2023年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2024年也打算完成另一部長篇小說,這一次希望能寫一個簡單但溫暖的故事。

一旦要寫長篇小說,又要堅持天天寫小說,很耗費心力,但應該也會享受吧,不過在開始之前,還得先構思好各個細節,所以還是可以先緩一緩,大概第二季才開始啟動,第一季就努力構思。

另外有一個新想法,打算每天寫「閱讀日誌」,這是大工程,可以堅持多久呢?會不會一忙起來就停更,一停更便無以為繼呢?暫時不敢多想,即管試試看吧,所有事情都是先試過才知道結果,光想不做只會永遠停留在原地。

2024年,想更隨心一點,不再迫得自己那麼緊,只要2024年寫得完長篇小說,我就當贏了啦,其他的都是Bonus。寫不完的話,啋啋啋,我才不會讓這事發生。

人生就是不斷累積Bonus的過程,只賺不賠。

每一天都是賺來的,我做什麼都能達到加乘的效果。

來來來,好好期待接下來的每一天。

2023/12/31

年尾總會產生買手帳的衝動

0




 

Photo by Stylite yu on Unsplash

每到年尾,總是會心思思購買手帳,每次經過文具店,總會跑去摸摸各式各樣的手帳,心癢難耐,想尋找心目中的理想手帳。

好不容易找到完美的手帳,我卻不禁猶豫起來,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長期使用手帳。

根據過往經驗,寫一本手帳的熱情,大概不會超過兩個星期,從來沒有超過一個月。雖然每次購買手帳前都下定決心今年要好好寫,但很快便會失去熱情。

寫寫寫,其實我每天都在「寫」,只是不用紙和筆,而是用電腦。我打字快,想都不用想便把字打出來,比我手寫快多了,而且不怕累,所以現在幾乎都不寫字。

好用的筆記應用程式比實體手帳更多功能和更方便,例如跨平台同步,在電腦打完,在手機可以輕鬆查看,搜尋功能也比實體手帳強,不過真的要說就是實體手帳擁有溫度,而應用程式感覺有點冷冰冰。

其實手袋裏還是有一本小小的記事本,原意是記下靈感什麼的,但用到的機會微乎其微,如果我要提醒自己做什麼,在手機記下來還能到期彈出提示,如果我要記下靈感,記在手機後回家電腦便能同步看到那則靈感。

不過老實說,靈感這回事其實不太常出現,寫作真的不能單靠什麼靈感,只能不斷在生活中累積感悟。

明知道自己會用上手帳的機率真的不大,就只能壓抑自己想買手帳的衝動,通常這衝動就是一年那麼一次,捱過了十二月,我就不會再有這念頭,因為過了一天也好,我就會覺得一本手帳用不到365天是蝕掉了。

好啦,今年也能堅持到沒買手帳,繼續用不同的應用程式記事吧,現在我會天天使用的筆記應用程式是Evernote、Notion和Capacities,各有各的功能,誰也取代不了誰。

2023/12/15

終於下定決心停供港股

2




 

我由2008年開始月供港股,期間有供過不同股票,主要是盈富基金,也有供過一些藍籌股。

會選擇月供股票,是因為相信股市周期縱有起伏,但長線來總是上升,我指的不是個別股票而是股市的整體表現,因此股市下跌時,我從來不焦慮,心想這樣正好用低價買入更多股票,當股市回升時,股票價值自然會上升。

我一直抱著平常心月供股票和基金,當作儲蓄退休金,就算虧損心情也不受影響(曾經在金融風暴被嚇呆,自此之後就再沒有怕啦),我心頭上還有許多蝕到入骨的股票,只怪自己沒有執行止蝕,認栽就認栽,最重要是股票蝕了錢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噢對,我都是用閒錢投資,而且只買正股。

一日未退休,我還有時間繼續儲蓄退休金,最多延遲退休日子罷了,沒必要讓心情隨著股票價值浮動。

然而,這心態在這數月間慢慢改變,眼看港股一浪低於一浪,外在和內也有太多負面因素,這一次我完全沒有信心港股會有回升的一天。既然沒信心,就唯有退場。

已買的股票等有一天奇蹟出現就好,但實在不想繼續投資港股,所以今天取消了月供港股的計劃。

我沒有被股市嚇怕,現在仍有月供基金,每月收息很開心(等著每月收息的被動收入足夠應付日常開支我就可以退休了),未來還是會投資股票,只是應該不會再買港股,改買美股吧。

雖然許多人會對我說,美股已經升了這麼多,不怕大跌嗎?

怕啊,只是我依然相信在正常情況下,整體股市縱有波幅,最終還是持續向上,所以等下一輪美股調整時才入市吧,現在就安安靜靜儲備彈藥。

港股啊,目前看不到正常情況,但我依然希望有一天回復正常,我的一倉股票有回本的一天。

2023/12/8

關於陪女兒溫習這回事

0




這是女兒升上中學後的第一次考試。

一如往常,我請了假陪她考試,但其實由小六開始,我已經沒有參與太多她溫習的事,請假只是為了接送她回家溫習。

我自己讀過中學所以知道由小學升讀中學是怎麼一回事,一直擔心她升上中學後會應付不來,儘管如此,我還是選擇放手讓她自己來,除非她有不懂的問我,否則我不干預她的溫習進度,不過問,不評論,只給出鼓勵和支持。

小學陪她溫習是一場惡夢,我一直在想,這樣下去絕對影響親子關係啊,也一直擔心她始終不會自律,但這情況在她升上小六後大大改善,她會主動溫習,態度也越來越積極。

雖然還未知道考試成績,但從測驗成績看來,似乎沒有需要過於憂慮。

當然,我的要求很低,不求高分但求合格,就算不合格也沒有關係,只要升到班就好。

因為近乎沒有要求,我們三人也就過得很輕鬆。

早前出席家長會,有家長埋怨女兒做功課溫習溫到半夜三更,當時我很意外,因為我的女兒每晚九時多就開始睡覺,而且從來沒聽說過她做功課有什麼特別大的困難。除了偶然問問數學和中文,幾乎不用我們參與。

好啦,溫習的事,我可以解答的也就只有英文和數學,當問到地理和科學時,我直接放棄,只能靠她自己。

晚上回家見她總是溫習不到一小時便表示溫完,我從來沒有質疑過,她說溫好就溫好吧,說不干預就真的不干預。

成績如何也是她自己承受的結果,與我們無關。

我是真心覺得成績並不那麼重要,所以才不管她的成績如何。當然,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擁有過來人的心態,以前我讀中學時試過因為成績不如預期而哭得稀巴瀾,但現在回頭看,那一年的成績重要嗎?當然不重要啊。

對學生來說,當下的成績很重要,但拉長人生來看,那絕對是猶如微塵的存在。

好啦,我這樣說並不是表示成績爛到全科不合格也可以,我之前就說過我的目標就是順利升班。

當然,中學生的成績會影響到升學問題,中學成績好有更大的機會入讀理想的大學,但入到理想大學不代表從此䂿上成功之路。

中學成績再好,不代表大學成績好(因為大學的考核方式跟中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

大學成績好,不代表找工作更順利(一切也講求際遇)。

找到工作也不表示工作表現良好(好多人高分低能啊)。

就算表現良好也不表示受到賞識,受到賞識也不代表發展好(可能一輩子被拍馬屁的人凌駕)。

總之,人生不是一條方程式,不是輸入什麼就必然輸出什麼,所以人生是否順遂與成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與其追求高分數,我更樂於見到女兒開開心心,輕輕鬆鬆沒有壓力。

好啦,其實現在她自己著緊分數多於我,有一次她測驗後沒有信心,竟然對同學說她不合格媽媽會打死她,我不明所以,明明她分數如何我也不深究也不會責備,為什麼她會覺得我會打死她呢?

那大概是因為她自己在意分數吧。只要她在意,我就沒有什麼好害怕了。

就這樣,祝她考試順利,我也好好享受一個星期的考試假期。

2023/11/27

終於忙完一個階段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身邊很多人下班後便是放鬆的時間,沒有時間表,沒事忙。有人覺得太閒,所以報名參加不同的課程,充實自己。

我呢,雖然也有想學的課程(譬如編織,譬如花藝,譬如廚藝),但總是推說沒時間,下班後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下班後是我發展個人興趣的時間,下班後才是忙碌的開始。

我不是說上班很閒,但上班的時間就是公司付錢給我工作,就算怎樣忙碌,也是辦公時間的事,我不會歸入我的個人忙碌範疇,因為辦公時間就是撥給公事的,沒什麼好商量。

下班後,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對我個人而言,我喜歡的事就是寫作,閱讀和觀看電影/劇集,要是那天能三件事都做滿,便會十分滿足,但通常只能做一至兩件,閱讀每天都會讀,電影無法每天看,寫作有時做到有時做不到,不過老實說,即使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有時寫作還是會挺累的,所以最近大大減少了寫作。

除了寫作和閱讀是非常個人的事,觀影其實可以跟家人一起進行。

如果跟家人一起觀影,當然要選擇對方也感興趣的節目,我家訂閱了Netflix, Disney+, Apple TV+, Amazon Prime Video, HMVOD及Hami,基本上總能找到想看的節目。跟丈夫看的話,有時他選有時我選,雖然他願意遷就我,但我總會找一些猜想他也會有興趣的。跟女兒看的話會煩惱一點,因為她認可的影集很有限,有時她堅持要看港產片,但適合她看的港產片已經看了九成,所以如果找到一齣她願意追的劇集就毋須再苦惱,現在她喜歡在Amazon Prime Video追《芝加哥醫情》(英語:Chicago Med),共有八季,可以慢慢追。

時間有限,其實真正看到的影集少之又少,而想看的不斷堆積,所以我一直覺得我的退休生活不可能會悶,怎麼可能悶呢?除了觀影之外,我還有寫作和閱讀啊,每天都可以過得很充實。

一開始我是想說,我終於忙完一個階段,是因為終於改好第一輪小說,在改小說的兩個多月,除了持續閱讀之外,其他活動一律停擺,其他什麼也沒寫,電視電影大概一個星期看一次。終於完成第一階段之後,其實還有一些稿要寫,但已經可以輕鬆一下,開始追一些綜藝節目,要是能在11月完成今年的寫作目標,那我12月就能夠全面放假,追劇追劇不停的追劇,然後繼續閱讀和閱讀,其實都是為了明年要寫的新小說做準備。

噢對,做喜歡的事永遠不會停,休息夠之後,明年繼續努力寫小說。

2023/11/10

喜劇比悲劇難寫多了

1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我是一個嚴肅的人,就算講笑話也不會有人笑那種。

事實是,我根本不會講笑話,因為我根本想不出任何笑話。

但我喜歡笑,如果有人有事可以令我笑,我會喜歡到不得了。

以前我喜歡看笑片,最好是瘋狂笑片,令我棒腹大笑那一種,但近年能令我棒腹大笑的電影真的不多,有時候滿懷希望進場,聽到別人大笑,我卻完全笑不出來。

怎麼現在都沒有可以讓我笑到不顧儀態的喜劇?是因為我年紀大了,對許多事情也笑不出來了嗎?

總覺得喜劇比悲劇難寫多了,要用悲慘的事觸動觀眾,一點也不難,煽情嘛,人類天生感情豐富,讓觀眾同埋戲中人物,讓劇情連結到觀眾的自身記憶,自然能讓觀眾的眼淚流出來。

喜劇卻不一樣,那些玩屎尿屁的低俗笑位,也許仍能搏得觀眾一笑,但我看那些橋段時,只覺得尷尬,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仍在玩這種低俗的把戲,到底是觀眾沒有進步,抑或是製作的人不思進取?

不過,我知道喜劇有多難寫,小說猶甚。電影尚可靠演員的表情和形體動作來製作喜劇效果,但小說無法依賴那些元素,只能靠文字功力引人發噱,難上加難,所以我應該寫不出任何好笑的內容,一個沒有幽默感的人如何能寫出令人笑的內容呢?至少我自己寫的時候就不會笑,反而有時候寫小說自己投入太多感情,自己就先哭了。

咦,其實我本來想說的是,雖然我是一個如此嚴肅的人,但我的丈夫和女兒卻充滿幽默感,於是我經常被他們逗樂,生活本身充滿快樂因子。

我是何其幸運,能夠擁有一個能經常令我笑的丈夫,比起擁有一個帥氣的丈夫,我寧願選擇能逗我笑的。至於女兒啊,一直在擔心遇上她的青春反叛期我會怎麼辦,但還能怎麼辦?最好什麼也不用辦,直接跳過就好。

日子難過還是會過,能夠笑著過日子,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2023/11/9

關於靈魂的七個層級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近幾年我開始對靈魂學感到興趣。

我沒有很認真的研究這門學問,只是看了很多本相關的書,簡單來說,靈魂學就是研究人類「生命本質」及「死後另類生命型態」,例如瀕死體驗、輪迴、出體、前世回溯等等。

我相信有靈魂的存在(怎麼可能沒有?),死後靈魂不會消失,死亡是從這邊到那邊,而誕生則是從那邊到這邊。人生只是一種體驗,讓靈魂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因為有了這種想法,我的人生觀徹底改變了,得更豁達,對許多事情也可以看得開。

最近讀完《我們真的有靈魂嗎》一事,書中有介紹到靈魂的七個層級。我因為沒有宗教信仰,對於書中提到的神有所保留(在另一本最近看完的《死亡之後》一書中,一個精神科醫生研究了很多年瀕死體驗,不同宗教的人在瀕死體驗中所遇到的死也不一樣),但我認為靈魂的層級之說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1. 第一層級的靈魂只關心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所有生物之間的連結,只在乎自己的生存。
  2. 第二層級的靈魂開始會向他人敞開心胸。這些靈魂比較沒有那麼自我中心,也比較不會恐懼。
  3. 第三個層級的靈魂仍繼續成長。他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與全人類是合一的,也越來越常想起自己與神之間的連結。這個層級的靈魂是透過宗教與神連結。這些靈魂認為神會因為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懲罰他們。他們也開始了解「業力法則」,知道傷害他人,一定要付出代價。他們時而擔心自己無法生存,時而害怕他人,時而又畏懼神,但在這過程中開始學習信任。
  4. 第四層級的靈魂努力想要了解自己與所有生靈(包括動物與人類)及神的合一,並試著根據這樣的概念來生活。這些靈魂在第一、二、三層級時已經度過許多世艱困的生活,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求助,渴望能更了解生命的全貌。他們會提出更多的問題,閱讀更多的書籍,並開始靈性上的追尋。
  5. 等到第四層級的靈魂已經準備好進入第五層級時,之前在第一、二、三、四層級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業力已經消弭,所有的過錯都已改正,靈魂對自身的靈性旅程也遠比從前有了更多的了解。到了第五層級時,靈魂不再有任何欠缺。他們願意改變,不排斥新的觀念,並且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他們對人世的生命有了更多的覺察,同時自覺有責任釐清世人的觀念並教導他人。他們渴望不斷的進化。而且越是成長,想要了解的也越多。第五層級的靈魂明白自己與萬物及神是合一的。這些靈魂不再回到人間,原因之一是:他們的意識中已經沒有任何鬥爭與衝突。他們就像天使一樣,已經完全脫離了恐懼、戰爭、仇恨與貧窮。他們的重心已經大幅移轉,只想透過愛、豐足與神來療癒他人。
  6. 第六層的靈魂生活在一種極樂的狀態,那是人間所無法體驗到的,我們只能想像,因為我們習慣從肉體或人間的角度來看待一切。但第六層級已經遠遠超越了人世。這個層級的靈魂已經元全捨棄肉體或物質的意識,全面準備進入第七層級。
  7. 到了第七層級,靈魂便真正的「退休」

以上是書中對靈魂七個層級的描述。

有沒有聽說過「老靈魂」?有老當然有新,大概可以這樣理解,已經經歷許多世的靈魂算是老靈魂,通常是已經達到第四層級的靈魂,而新靈魂就由第一層級開始,直至學有所成,慢慢升級,由新靈魂變成第四層級的老靈魂。

我們在世上的最後一個層級是第四層級,因此在此層級會經歷許多世,一直到靈魂完全進入較高的意識,並清除從前幾世所造成的一切惡業為止。

我相信人生種種經歷,包括所有挫敗傷痛都是靈魂決定體驗的,因此現在面對什麼挫折,也能處變不驚,沒有坎是過不去的。

不是說人生除死無大事嗎?如果連死亡也不是真的,那還有什麼值得可怕呢?

 

2023/11/3

不願捨棄的數碼習慣

0




 

Evernote Vs Upnote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使找到新的數碼習慣,還是不捨得放棄舊的習慣。那為什麼要建立新習慣?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

物質生活中的舊物,我可以丟棄得很徹底,許多值得紀念的事物都已數碼化,那我只要保留電子檔就好,沒必要留著實物。

然而,對於數碼生活,卻總是戀戀不捨。

最近的例子是筆記應用程式。

我用了十多年Evernote,早已隔入生活之中,每年都毫不猶豫繳付訂閱費,但今年開始Evernote的訂閱費加價一倍,由69.99美元加至129.99美元,加幅令人嘩然,因為我的年費在11月尾才到期,那就一直靜觀其變。

然而,某一天更新後,使用Evernote時發現每開一則筆記也要花好幾秒(好啦,幾秒好像沒什麼,但對平日即開即有的我來說簡直晴天霹靂),當時我十分憤怒,為什麼更新後效能會更差?我一怒之下決定尋找替代品,在這期間我認識了Upnote和Capacities,前者有著最接近Evernote的體驗,所以如果要尋求Evernote的替代品,這無疑是最佳選擇,而後者卻給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有著許多驚喜的設定,例如可以透過Whatsapp上傳筆記,當天上傳的內容都會自動存到每日記事中,例如我可以設定各種模版,譬如我設定了生活點滴模版來記錄我的生活點滴,也設定了書籍模版,建立我的閱讀資料庫,而且要連結不同筆記也是非常簡單的事……總之Capacities提供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筆記體驗。

噢,扯遠了,我要說的是現在已經是11月,如果我要放棄Evernote,就必須在這個月退訂,於是我花了數天將所有筆記匯入到Upnote中(Upnote可以免費使用,但要匯入筆記需要升級成為高級客戶,不過重點是Upnote不是行訂閱制而是一次付款終身使用的制度,而且價錢非常便宜,所以我毫不猶豫升級為高級客戶,我訂的時候只是 19.99美元,而現在已經升至29.99美元,不過一次付款就可以永久使用,還是十分划算),終於完成後,就要決定到底是不是要退訂Evernote。畢竟用了這麼多年,習慣整套使用模式,要放棄原來會捨不得。昨天嘗試退訂時,Evernote立即給我打六折,即是77.99美元,加幅大減,令我更加掙扎。

因為Evernote在11月尾才到期,所以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我現在兩邊同步做筆記,不用說這麻煩極了。

這當然不是第一次發生類似的問題,我寫日記一直使用Microsoft Word軟件,寫了許多年之後想在每天的日記加入照片,後來就在Apple的Pages建立了日記模版,每天一版,有照片有標題,我很滿意這個設定,但是我也沒有放棄用Word寫日記的習慣,因為我要搜尋日記內容的話,用Word會比較方便(Evernote有搜尋Word文件的功能,卻無法搜尋Pages的內容),於是我兩邊同步寫日記,就是先在Word寫完再轉貼在Pages。

這年完結可能會停止使用Pages,改為使用Capacities,因為它可以很方便連結其他筆記,這在寫日記時會很有用的功能,不過大概還是不會放棄Word吧。

雖然很多時候找到新方法還是捨不下舊方法,但亦有例外情況,像某些原本在Evernote進行的記錄如觀影紀錄等,我改用Notion後便不再在Evernote同步,Notion的功能強大,可以隨便轉換排序和篩選方式,又可以自動計算,這方面Evernote完全無法相比。

看我提到這麼多不同的記事軟件有沒有頭暈呢?雖然我一直想有一個軟件可以包含所有我想要的功能,但事實是每一個軟件都有不同的強項,如果想享用不同的強項,就只能同時使用不同軟件。

有機會再介紹一下我的數碼習慣。

PS. 說回Evernote更新後變慢的事,後來看到解釋是因為換了貯存架構以配合即時同步的功能,因此每開一則記事時都會觸發轉換架構,導致需時較久,而一旦開過的筆記以後都不會再出現這狀況,所以後來使用又回復穩定。嗯,所以我應不應該跳船呢?

2023/10/16

輸入和輸出的平衡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這裏所指的輸入,是指吸收外來的資訊,像是閱讀,看電影,看新聞,聽音樂,看演出,瀏覽社交網絡和網上資訊,對外界的一些感悟等等,而輸出是指將吸收到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再釋放出來,嗯,其實就是透過言語或文字或音樂或任何形式表現出來,對我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寫成文章。

總覺得一個人要保持輸入與輸出的平衡,如果一個人每天只是工作休息再工作,完全不作吸收,生活會越來越單調乏味,味同嚼臘。當然,喜歡吸收什麼沒有任何限制,有人只是瀏覽社交網絡已覺得滿足,有人需要大量閱讀,有人只喜歡追劇,有人需要不同與人見面交流。

有輸入,自然需要輸出。你可能會說,你又不寫文章不搞任何創作,根本沒有輸出啊,但事實是,你總會希望跟別人分享你的所見所聞,看到一齣好戲,你可能會想向朋友推介,看到遠方的戰爭,你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想跟別人談論,公司出現一個令人討厭的同事,你也會跟其他同事傾討。

每個人的輸入和輸出需要也不同,所以我不會說該保持怎樣的頻率才正常,就按自己的步調吧,重點是要保持平衡。

現在的我啊,輸入太多而輸出太少,已經開始覺得有點失衡。

我的輸入是閱讀,大量的閱讀(包括書和網上文章),偶然會看電影或追劇,輸出是將我看過的書/電影/劇集,對生活的感悟寫成文章。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每看完一本書,或一齣電影/劇集都能夠寫出一篇精彩的文章,這樣我才會覺得平衡,問題是,我總是做不到。

書不停看不停看,看完一本立即跑到下一本,頂多只能快速將看此書的感想寫成幾句的讀後感,想寫成書評,不是做不到,但要花較多的時間和氣力,而我總是想繼續多看一點(尤其是當書是從圖書館預約回來的,必須在限時內看完),於是暫時放下來,先追下一本,看完下一本,大概又不會回頭寫上一本。於是,都沒有輸出啊。

電影也是一樣,除非看到十分精彩的電影/劇集,否則我現在根本沒有時間和力氣寫介紹文。以前可不是這樣的,我可以為每一齣看過的電影都寫一篇文章,好的壞的都寫。

因為減少了寫文,整個人覺得失去平衡,不停輸入但沒有輸出,就算閱讀讓我感到充實,卻依然有著一種空虛感。

喂呀,你就多寫啊,這樣便不空虛了。

問題是,時間不夠。噢,這個藉口超級爛,爛到不可以再爛了。

現在的我要趕小說,每天都在寫,寫得不多也在寫,沒寫完一天的量不讓自己寫其他東西。有著這個完美的藉口,我理所當然(但不是心安理得)地減少寫文,問題是,早幾個月我不用寫小說時,我也沒有多寫文啊,我就放任自己煲劇,在網上瞎瀏覽,根本沒有好好把握時間。

現在我知道,有沒有時間都一樣,我只是單純太懶。

當我作出這樣的反省時,希望能改善一下輸入和輸出的狀態,書還是要閱讀(哎呀,最近又買了很多新書,明明上一批和再上一批以及上上一批買了根本還沒看 — 因為我都在看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但我希望能靜下來寫更多文章。有時周末想全日坐在電腦前寫作,結果也沒寫到多少,當然是因為我不夠專心啦。

不過啊(看,又在找藉口),還是得先完成小說,好啦,小說也不能再拖,再努力一點吧。

只有當輸入和輸出取得平衡,既然我有著大量的輸入,也要有高產量的輸出才行。要怎麼平衡,我自己也在拭目以待。

2023/9/29

神奇的針灸

1




AI Photo created by Bing

話說年多前我換過人體工學滑鼠,用了數天後手腕痛到不行,其實一開始就有點不適,以為習慣了就好,結果多用幾天後,手腕越來越痛,曾經去看過物理治療,但實在太貴,所以看了數次還未痊癒便沒再看下去。

後來痛楚慢慢由手碗開始向上移,慢慢移到肘下,那時候是最痛苦的,每天都被手痛所苦,不是很嚴重,但就是會不太舒服,有時候會想,這手痛大概再也好不了吧。(雖然沒向物理治療,但還是會自行處理,例如用止痛貼和止痛按摩膏之類)

痛楚繼續上移,移到上臂之後,有一次在美容院按摩後,對方替我拍打手臂,拍得又黑又瘀,拍完之後竟然舒緩了很多,困擾再沒有那麼大,是依然有點不自在,不過基本上不影響日常生活。

然而,每次舉起右手時還是會痛,試過游水後脫泳衣時痛到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做瑜伽時每次做到右手的動作,也覺得特別痛苦。

除此之外一切還好,所以就置之不理,心裏想著痛楚一直上移,移到最後應該會消失吧。(想太美了)

現在痛楚去到近肩膀位置,上周做普拉提時向導師提到手痛問題,導師是物理治療師,她說痛楚繼續上移便會頸痛。

一聽到頸痛,立即不敢掉以輕心,決定還是要好好正視。

物理治療太貴,突然想起針灸。

半年前肩頸痛到不行,每天醒來也痛,不停貼止痛貼,不停去按摩,改善不了多少,總之就是痛。後來同事介紹我去針灸,我本來並不相信針灸能幫到我多少,但無計可施下即管試試看。結果只是針灸了兩次,便不再痛了,這半年來也沒有再復發過。

由於有過成功經驗,這次也找同一個醫師。

說明了狀況後,她對我說,醫治手臂有一針很有效,但超痛。

我說我不怕痛啊,來吧。

醫師在我的右手虎口位置下針,剛開始時是有一點痛,卻沒有她所形容的那麼痛,而且針下去之後便無感了。

我按醫師指示舉起右手,咦,完全不痛啊。

穴道這回事實在太神奇了,針虎口而上臂立即不痛。

這是即時效果,完成這次的療情後,痛楚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已經減輕了八成,至少我現在可以高舉右手而不會痛,只是仍有一點點酸,相信只要我繼續進行療程,大概能解決吧。(這個醫師不會拖症呢)

現在我不禁想,當初為什麼我會拖這麼久不去處理呢?就因為嫌貴,因為怕麻煩,因為痛楚有所舒緩,因為盼望痛楚會自然消失,我竟然任由手痛了一年半。

病向淺中醫不是沒有道理的,有什麼不適也應立即治療,無謂辛苦自己又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