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4

相比起智能手錶,我更喜歡我的光動能手錶

2



 

有時候我們就是會想買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

例如,當智能手錶出到第N代,就算實際上沒有甚麼必要,還是會被廣告擊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不如買一隻智能手錶吧。

市面上的智能手錶五花百門,功能也越來越多,不過對於智能手錶,我想要的功能可能只是記錄健康狀況,以及與手機連結的提示功能。

記錄健康狀況?不過是記錄每天的步行/運動時間吧?其實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根本不做任何運動,連步行時間也不達標,戴了智能手錶能促使我多走路嗎?大概不能吧。

況且,我一回到辦公室或回家便會立即將手錶脫下來,因為戴著手錶打字會覺得十分不方便,如此說來,手錶戴在手上的時間不過是通勤時間,這真的反映不到真實情況。

至於手機提示功能,如果手機一直放在我身邊,還需要智能手錶來作額外提示嗎?又其實,我們不用分分秒秒都即時收到訊息吧,有時遲一點點才看到訊息也沒所謂吧。

老實說,我們每天都不斷被訊息追趕著,一看有訊息提示就立即打開手機檢查,有時明明沒有訊息提示,我們還是習慣性地每隔一段時間便查看一下手機狀況,深怕自己錯過了最新的訊息。

如果還將提示裝置戴在手上,不是更令人緊張嗎?

於是,從實際角度思量之後,告訴自己真的沒有甚麼必要購置智能手錶。

不過,一直令我猶豫不買智能手錶的原因是我不喜歡天天為手錶充電。事實上,我們每天要充電的東西已經多不勝數,再添一件不是更累嗎?

我現在用的手錶已經使用超過十年吧,因為是光動能的,完全不用更換電池,所以根本不用為充電而費神。

以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買新手錶,但自從買了光動能手錶後,完全沒有誘因要我換手錶。

事實上,多年能每天只戴這隻手錶,我也不覺悶。

以前有過的手錶收藏在盒子裏,但現在拿出來肯定早已沒電了。我也懶得去更換電池,所以繼續使用現在這半錶就好了。

其實手錶的功能真的只是看時間罷了,因為現在手機不離身,用手機查看時間也十分方便,所以我經常忘記戴手錶便出門了,也不會因此覺得有多不方便。

因為手錶對我來說已不是甚麼必須品,所以我很難想像那些昂貴手錶的價值,我知道有人視為身份的象徵,戴了名錶便會自我感覺良好一點。

有一次同事跟我說某某戴的手錶有多貴,我只能聳聳肩表示我完全不知道那手錶的價值。

跟我這樣的人談名錶,大概就是對牛彈琴吧。

我還是很喜歡我的手錶,萬一有一天它壞了,我大概還是會再買一隻光動能的手錶吧,最適合連換電也覺麻煩的懶人如我了。

2021/5/20

從一開始

3


 

Photo by Emma Frances Logan on Unsplash

以下所提出的忠告,是以慘痛教訓換來的,敬請各位認真看待。

你不希望孩子犯的錯誤,必須從一開始予以糾正,千萬不要以孩子還小為藉口,對他們的錯誤視而不見,或容忍或讓步。

有時候,儘管只是一些微小得令人毫不在意的行為,例如寫字的筆劃不正確,或玩完的玩具隨處亂放,你認為孩子還小嘛,便沒強硬要他跟從筆劃寫字或將玩具收拾好,這對你來說微不足道,卻讓孩子不知不覺間養成習慣,而習慣一旦形成,要糾正便千難萬難,反而從一開始要他們養成好習慣容易多了,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做某種行為,一定要在該行為首次出現時作出糾正,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後才要求他們改過來。

你可能會憂慮,孩子還小,未必能明白你的意思,也根本無法達到你的要求,但別管他們做不做得到,要他們做就是了。也許他們現在還不懂,沒所謂的,儘管提出你的要求吧,也不必跟他們硬碰,他們做得到固然最好,做不到也毋須強求,但你必須宣示立場和要求,今天做不到明天再試,明天做不到後天再試,只要你一次又一次重覆要求,他們自然會記在腦內,潛移物化下總有一天會達到要求,但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放任他們,日後如何加倍力度,也難敵根深蒂固的習慣。

過程中,孩子必然會嫌你嘮叨,你可能會為了不想跟孩子起衝突而選擇默不作聲,暫時息事寧人,但我老實告訴你,事情絕對不會就這樣過去,今天你放過這個惡習,日後便要面對更大力度的反撲,不要天真的以為孩子長大以後會自動變好,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別妄想了。

反正都是要面對,當然是在習慣養成之前解決比較輕鬆,否則日後必然後悔當初立場不夠堅定才導致現在舉步維艱。

育兒從不簡單,一起加油哦。


2021/5/17

《窺密》:如果連自己也質疑自己

1


 

每次打開Netflix要選擇看甚麼都會感到十分困擾,明明有這麼多選擇,我卻總是不知道該選擇甚麼。

然後,新戲《窺密》(The Woman in the Window)上場,因為是Amy Adams主演,所以這一次甚麼也沒考慮便按下播放鍵。

電影講述本身是兒童心理醫生的女主角患上懼曠症,整天只能呆在家中,不敢外出,她每星期固定看心理醫生,吃一堆藥,酒也從不缺少。她注意到對面屋搬來了一家三口,某天新來的鄰居兒子拿著小禮物來到她家,讓她跟這家人有所聯繫,接著她也認識了這家人的媽媽。某天,她從屋內看到對面屋發生兇殺案,她看到對面屋的媽媽被殺,她立即報警,但結果警方說對面屋根本沒有發生任何命案,鄰居一家三口現身,那個媽媽與她素未謀面,所以她所看到的鄰居媽媽到底是誰?抑或對方只是她的幻覺……?

當所有人都說她看到的只是幻覺,她該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是別人的證詞?如果連自己也質疑自己,還有誰會相信你?

《窺密》的場景主要就在一間屋內,以女主角的視角窺看別人的生活,但單是跟對面屋的鄰居有過一兩次接解便發現兇案,感覺有點倉促。

老實說,劇情真的沒甚麼新意,這樣的橋段好像很多電影/劇集也用過,所以一路看一路有一種熟口熟面的感覺。

這樣的劇情可以有多少變奏呢?其實真的不是很多,不是幻覺就是真實,不是自己就一定有另一個加害人,變化來來去去就只有這樣,所以結局的轉折不會是此片的重點。

就是明熟口熟面的劇情,拍得好的話一樣可以讓觀眾讚嘆不已。

導演拍過《愛。誘。罪》和《黑暗對峙》,當然也是令人期待的導演,可是此片拍來只能說一般水準,懸疑感不足,疑幻疑真的佈局也不精彩。印象較深刻的是當所有關鍵人物聚集在女主角的家時,那種舞台劇般的聚焦拍攝手法有拍出一點迫力,可是之後無以為繼,尤其是結局太突兀了,在沒有鋪排之下只顯得作家自圓其說的感覺。

Amy Adams的演技一貫地好,但在劇本的局限之下,也無法令電影變成精彩之作。

結案陳詞:值得看嗎?

喜歡看懸疑片的話不妨一看,不會很精彩,但也不會讓人看得火大。

喜歡Amy Adams的話也沒理由不看,基本上就是她獨挑大樑啊。


Netflix傳送門: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092222



2021/5/16

《千年圖書館》:玩轉最後一行詭計

2


 

推理小說作家喜歡寫出驚人的轉折,因為出人意表的結局能令讀者眼前一亮,是決定推理小說成敗的關鍵,而最後一行逆轉的推理小說,將結局的反轉推至極致,用一句推翻讀者對整篇小說的認知,帶來雙倍的震撼。

北山猛邦的《千年圖書館》透過五個短篇小說將最後一行逆轉玩到出神入化,令人一看難忘。

五個短篇小說風格截然不同,各具特色,集合怪談、懸疑、科幻、推理、浪漫於一書,而每篇都架設了一個奇特的世界觀,極具吸引力的設定加上驚人的結局,難怪出版社將小說宣傳為“五則看似美味卻字裏藏刀的灰色童話物語”。

首篇〈回頭谷的呼喚〉講述北海道有一個回頭谷,谷底深處的洞窟叫做死亡洞窟,相傳從回頭谷折返時千萬不可以回頭,否則會死掉,而事實上,二十年來在回頭谷失蹤的人數達十三人,到底他們在回頭時看見甚麼?一班初中生到回頭谷探險,並順利解開回頭谷之謎,但一直看到最後一句,讀者呆掉,咦,這最後一句的意思是……於是讀者回頭再讀一遍,才發現自己徹底被作者騙了,重讀的時候才發現作者一直給予很多提示。這一篇是最後一行詭計的示範作,精彩萬分。

點題作〈千年圖書館〉講述迷信的村民每次遇到異常天氣都會在村裏選出一個村民當祭品,獻給西邊盡頭島嶼上的千年圖書館當圖書館員,以確保村子平安。這次被選中當祭品的是十三歲少年,他來到千年圖書館卻倖存下來,並逐步揭開千年圖書館的秘密。小說中的謎團和不協調的地方,都在最後一行揭開。知道謎底後,即能解決所有謎團,再次驚嘆作者的用心。

〈今晚的月亮是條紋狀的嗎?〉雖然講述外星人侵略地球,但過程輕鬆惹笑,十分過癮。寄生於收音機的外星人,要求主角購買智能電話讓其寄生,並告知地球將在一個月後迎來末日。外星人並沒有類似章魚的外觀,而是沒有外型的生命體,用地球最貼近的詞彙形容,就是音樂。甚麼?外星人是有如音樂一般的存在?單是這個設定已讓人腦袋大開,主角跟外星人一起追查一宗離奇兇案,結局當然出人意表,保證是你無法想像的。

〈末日天氣瓶〉發生在一八三六年的英國小村莊,主角離鄉十年後回到村裏養病,發現最近村子流行塔葬,據說是一名船長傳入的習俗,將死者安葬在高塔之中,讓死者更接近天國,而且自從舉行塔葬之後,村子的收成越來越好,於是越來越多人舉行塔葬。主角拜訪船長,發現他全身投入於天氣預測之中,而船長夫人因為丈夫的異常舉動而擔心會被丈夫殺死,於是求助於主角……這一篇推理味較重,有心的讀者不難猜透結局。

〈獻給倒吊少女的鋼琴奏鳴曲〉講述一名高中生在舊書店發現一張神秘樂譜,上面寫著“千萬不可以彈奏此曲”,翻查紀錄,歷史上有兩個音樂家曾經公開演奏一首“沒有人能聽到的樂曲”,結果兩人的雙手都在演奏途中因為事故而被炸成碎片或被輾斷。主角因為升學失意而決定挑戰這首名為〈獻給倒吊少女的鋼琴奏鳴曲〉,在演奏途中果然發生異象……這篇帶點甜美帶點浪漫,美好的結局讓之前四篇小說帶來的陰霾一掃而空。

《千年圖書館》每一篇都是向讀者下的戰書,你準備好了迎戰嗎?

書名:《千年圖書館》

作者:北山猛邦

出版:獨步文化

日期:2020/05/02

2021/5/12

《捍衛我兒》:信任不信任也是我兒

0


 

Apple TV+的電視劇從來不算熱門,早前免費訂閱一年時,我也只在Apple TV+看過兩齣電視劇,一齣是《靈異女僕》,一齣是《捍衛我兒》(Defending Jacob)。

《捍衛我兒》是八集完的短劇,由美國隊長基斯·伊雲斯主演,他當然是吸引我看此劇的元素,但另一個原因還是這齣劇的劇情。

劇情講述主角一家三口就像模範家庭,父親是檢察官,母親是老師,他們就讀初中的兒子Jacob乖巧又聰明,每天的生活規律而幸福,然而,某天Jacob的同學被殺,父親原本參與調查,但隨著Jacob成為嫌犯,父親也被懷疑包庇兒子……幸福家庭在一夜之間崩塌。

信任不信任

父母當然都信任自己的孩子,一向乖巧的兒子怎麼可能是殺人兇手?況且他才十四歲,怎會殘忍殺害同學?雖然出現越來越多證據指證兒子就是殺人兇手,但是父母依然相信兒子是無辜的。

於是,他們不停尋找證據要證明兒子清白。但越是追查下去,便出現越多不利的證據,也讓他們發現許多兒子不為人知的一面。他們眼中認真讀書、正直善良的兒子,在同學眼中根本不是善男信女。

面對警方調查時,同學們雖然都說不知道兇手是誰,但在學校的討論區中,卻將矛頭指向Jacob,就算沒有任何證據,大家都認定他就是兇手。

他有殺人動機,死者的衣服有他的指模,他隱瞞見過屍體、他藏有軍刀……

面對四方八面的指控,他們能堅持信任孩子是無辜嗎?

證據不斷疊加,讓母親的信心開始動搖,但父親依然不為所動,甚至決定要獨個兒追查真兇,因為只要真兇出現,就代表兒子是無辜的。

父母真的能無視所有證據,百份百信任自己的孩子嗎?為甚麼父母非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不可?父母眼中的孩子,只是他的其中一面,誰都無法百分百掌握另一個人的心思啊。

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我最了解他了。這樣的想法只是盲目的信任,這是親情最大的覊絆。

有罪還是無罪

到底兒子有罪還是無罪?父母心裏的答案當然不代表真相。

然而,真相到底是甚麼?如果真相只有真兇一個人知道,該如何確定兒子的否認是真心還是謊言?該如何排除一切可能性將隱沒的真相抽出來?

不管有罪還是無罪,兒子還是自己的兒子,就算他是惡魔,他依然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最大的愛看待兒子,但死者的父母呢?還有其他學生的家長,以及附近的鄰居,這些人沒有任何愛的負擔,所以只看客觀證據。當證據指證Jacob是兇手,大家便相信他是兇手,於是媒體未審先判,外界落井下石,殺人者固然需要受罰,但是殺人者的父母有必要同樣受罰嗎?

別人的質疑不會間斷,外界異樣的眼光只會不斷增加,再也回不到最初。就算能熬過外界施加的壓力,但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良心?

如果兒子真是殺人犯,哪一個父母能心安理得渡過餘生?這個惡魔真的是我養成的嗎?明明教導從來不缺,為甚麼他會變成惡魔?他本性不是如此的……當父母發現任何藉口都掩蓋不了真相,他們要承擔兒子的罪嗎?

又回歸到信任的問題

如果真相一直缺席,那又回歸到信任的問題。

父母不是法官,從一開始就不能客觀面對種種證據。

從信任到質疑,中間經過多少矛盾的心理衝突?我想信任自己的兒子,但是那些證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不管面對多少證據,父母只是想親口聽到兒子的剖白。兒子承認犯案的話雖然令人心痛,但至少解開了心裏的謎團。然而,要是兒子否認,又是否能坦然接受他的自白?

外人的懷疑易來易去,但是來自最親密的人的質疑卻難以拔除,疑心一旦形成便像生了根般一直紥在心裏,那是永遠的傷口。

到時再談信任已經沒有任何說服力。

值得看嗎?

《捍衛我兒》拍得精緻,但這並非法庭攻防戰,也不是追查真兇的緊湊劇情,反而帶著一份文藝腔,以冷靜的鏡頭緩慢地捕捉這個家庭在面對巨變時的掙扎和煎熬,在信任與質疑之間不斷拉扯,慢慢堆積出扣人心弦的結局。

我很喜歡這劇的節奏,沒有過份渲染,緩慢的推進反而讓我看得更著緊。

這劇的重點不是在於追查真兇,而是一個家庭面對謀殺指控的心理轉折,還有社會各界對這宗謀殺案的處理和應對都有令人深思之處。

總的來說,此劇值得推薦。況且,Apple TV+拍的劇集跟看慣的美劇就是有點不一樣,可以帶來一點新鮮感。

2021/5/7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熱血沸騰的結局

0


雖然已經買了好幾本加納朋子的書,但一直放著沒看,這本《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一看書名就是我喜愛的類型,所以便先看這一本,並與另一本小說《時空裏的沙漏》搭成“扭轉未來”的主題閱讀書單。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分成兩部份,前半是〈平坦〉,後半是〈崎嶇〉,兩部份予人的感覺大不同。

前半以男主角的角度書寫他跟青梅竹馬的女主角的成長點滴,像是一本青春愛情小說,後半則以女主角的角度,重構男女主角的相識經過,解開前半帶出的謎團之外,並展開一段動魄驚心的對抗戰,懸疑緊張又讓人看得咬牙切齒。

關於前半段出現的謎團,其實書名已經劇透了,因此看第一部份時,男主角提到女主角奇怪的地方,讀者大致可以猜到,所以後半部的初段並不致於帶來太大驚喜,然而,隨著劇情展開,情節越來越緊湊,讀者對於女主角的遭遇越來越緊張,前半段所埋下的懸念也更牽動讀者的心。

於是到了後來,根本就緊張得無法將書放下,而結局的安排更是讓人高呼:太爽了。

結局看得人熱血沸騰,看完之後心裏暖呼呼的,爽快非常。

小說的鋪排十分圓滿,所有伏筆也完美收束,推薦。


(以下含小量劇透)

正如書名所透露,女主角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當她知道自己擁有改變未來的能力之後,總是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既擔心自己隨意改動歷史會牽連其他人,但是預見到別人將會受傷或死亡,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當她預見了悲傷未來,她用盡一切辦法試圖扭轉悲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人生。一石擊起千重浪,每個小改變都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可是悲傷的未來卻一直不變。

女主角不喜歡她這種預見未來的能力,如果對未來一無所知,就能像其他人一樣過正常生活,也不會對別人的生死產生心理負擔,發生悲劇之後就可以跟大家一起感嘆好可憐啊。然而,當她預見了未來,甚麼也不做就等於見死不救,做了但救不了對方更像是直接承擔了對方死亡的責任。

可是,正因為她擁有這種能力,她才能拯救許多生命。

未來不是一成不變,所以女主角看到的未來會有不同面貌,眼前每一個選擇都會通往不同的未來,只是有些命運卻不容改變。

然而,不管未來是好是壞,我們不一定要自己一個人面對。有需要時大聲求救吧,不用勉強自己一個人承擔所有問題。

很喜歡這個故事,帶點奇幻,帶點浪漫,帶點憤慨,帶點熱血,帶點無奈,最後又帶來無限溫暖。

 

購書連結:http://moo.im/a/gxKLOY

書名:《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

作者: 加納朋子

譯者: 韓宛庭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4

2021/5/6

《殺人者的記憶法》:記憶不斷消失的殺人犯

0


 

我是被劇情介紹吸引而看這本《殺人者的記憶法》,韓國小說我真的看得不多,算是一種新體驗吧。

《殺人者的記憶法》講述一個“已退休”的連續殺人犯患上老人痴呆症,無法好好記位新近的記憶,卻對年青時犯下的連續殺人事件記得一清二楚。他居住的社區最近也發生連續殺人案,他覺得對方的犯案手法跟他很相似,而且他懷疑那個連續殺人犯正對他的女兒虎視眈眈,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守護女兒,但他的記憶越來越差,往往連昨天發生過甚麼事也不記得,僅靠寫下的筆記來提醒自己。

《殺人者的記憶法》的篇幅很短,不到半天就可以看完,故事大綱的確很有趣,劇情推進也有吸引力,可是看到結局實在令人傻眼,雖然說逆轉的結局往往能帶來驚喜,但完全不合邏輯的編排卻只會令人失望。

以老人痴呆症為主觀視點來寫小說十分有趣,不斷消失的記憶,不斷重構的案情,寫得好的話可以十分精彩,但總感覺《殺人者的記憶法》沒有好好利用這方向,雖然作者在小說各處佈滿迷陣,為結局作出鋪排,但是當讀到結局,實在不得不對作者大呼,”你講晒啦“。

因為對結局的失望,之前看小說的好印象頓時盪然無存,實在可惜。

書名:殺人者的記憶法

作者: 金英夏

譯者: 盧鴻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8/10/08

2021/5/5

當自信心變成負信心

0





一個人的自信心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相信自己的能力決定,對要辦的事有十足的把握,覺得自己應付得來,有信心做得到、做得好,自信心便漸漸培養出來。

孩子的自信來源應該是做好自己,而不是做得比別人好。本來應該是這樣的,孩子做事,只需要問自己有沒有信心做得到,有信心便行了。然而,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被拿來跟別人比較。就算把事情做好,但只要做得不夠別人好,還是被輕視、被忽略。

有些家長錯誤理解打擊和激勵的性質,習慣性地強調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以為這樣可以令孩子痛定思痛,又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揚別人的表現和能力,以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力求進步。然而,這一般只會適得其反,比不上別人像一個緊箍咒,永遠的天外有天,永遠的不夠好,讓孩子的信心逐漸瓦解。

經常被否定的孩子,會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感受到不足,自信心消息殆盡之後,便會變成負信心,而負信心一旦形成,就算有機會變回正數,也肯定無法回到原本的高度。

負信心的影響力是一輩子的,那不是單純對當前狀況的信心缺缺,更會對往後人生帶來負面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低落,就算已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依然自覺及不上別人,而且極度害怕失敗,擔心無法達到目標,時常感到無助和焦慮,又害怕被討厭,因而形成自我厭棄的心態。

有自信的人站出來帶有光芒,負信心的人甚至不敢站起來,只能畏首畏尾的躲在安全角落自傷自憐。

每個孩子原本都光芒萬丈,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批評卻奪去了他們的光彩。

多鼓勵少批評,讓孩子好好閃耀吧,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色彩,不一定是你所以為的光芒,別用你的眼光為孩子設限啊。

 


2021/5/4

《三人要守密,二人得死去》:結局要多爆才會引發話題?

3


 

因為中文名《三人要守密,二人得死去》實在很搶眼,所以一開始便將這劇力入片單,初登場時不斷有人談論這劇,大家都說結局很爆,為免會踩雷,所以盡快將劇看完,以免被爆雷失去驚喜。

所以,放心,這篇不爆雷,可以安心看。

此劇的英文名倒是正正常常的Behind her eyes,一直要到最後才明白劇名意思,而中文名儘管將結局爆了出來,但觀眾還是會不斷想,到底是哪兩個人得死去呢?又或者問,是真的要死去嗎?會不會到最後來一個逆轉?

《三》改編自小說,劇集拍成六集,頭四集也是正正常常的外遇劇,到最後兩集爆點來了,解答了之前佈下的謎團,也扭轉了觀眾看劇以來的觀念。

劇集講述女主角是一位單親媽媽,某夜在酒吧認識了男主角,二人相談甚歡,正想再進一步時男主角匆忙離開,翌日女主角上班時才發現對方竟然是她新來的上司,而且他已經結婚。女主角開誠佈公跟男主角說清楚往後只是上司與下屬關係,但是他們還是忍不住越走越近。另一方面,女主角跟男主角的妻子成為好友,經常相約一起做運動,而她們認識越深,令女主角開始懷疑男主角的為人……

劇情大概就是這樣,頭四集都集中在三個人的愛恨交纏,徘徊在愛與不愛之間,偶然會有一些回憶片段,帶來一些懸念,而越看下去,便讓人陷入更大的迷惘之中。

有些人會覺得頭四集的劇情進度緩慢,三人關係拖拖拉拉的,但我倒覺得還好吧,當男主角和男主角的妻子各執一詞時,到底誰人在說謊,誰才是值得信賴的人?這對夫婦的過去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他們到底隱藏著甚麼秘密?

帶著種種懸念來到第五集,先來一個出人意表的發展(這個發展有人喜歡有人反感,根本就是犯規嘛),結局再多扭轉一次,雖然這樣的結局未必人人接受得到,但總算有點先聲奪人之感。

小說出版時,宣傳結局時用了“What the hell was that?”來做賣點,所以我追此劇時也是為了追那個驚人的結局,看完結局才發現之前的劇情其實有許多提示,要有多清醒才會察覺種種異樣呢?然後驚嘆,劇名原來是這個意思。

結局要多爆才會引發話題?接受與否因人而異,但這劇的結局的確成功引起話題,不管是大讚結局夠震撼還是破口大罵結局亂來。至於那段多角關係,其實也可堪玩味。短短的六集,一看無妨啊。

Netflix傳送門:按此觀看

2021/5/3

2021/04閱讀總結

4


 主題閱讀

小說三本

《1984》

《薩哈公寓》

《我們沒有秘密》

散文3本

《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

《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

《一張椅子的生活態態度》

漫畫4套,共10本

《老夫老妻重返青春》

《小長門有希的消失》 4–10

《收集癖最需要的整理術》

《笨拙但自信地向前走吧》

作者:Kumanomitsu

評分:★★☆

繪畫書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