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29

《時代教主:喬布斯》:藝高人膽大的編劇

1





昨天在奧斯卡頒獎前夕看《時代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大概是想看看男主角有沒有機會勝過里安納度。米高法斯賓達在這電影中的演出層次豐富,沒有得獎也是非戰之罪。我也喜歡里安納度,但對於他在《復仇勇者》的演出實在無法喜歡,反而較喜歡他在《華爾街狼人》的演出。不過,獎項有時就是這樣。

說回電影,人物傳奇片很多,講述Steve Jobs的電影之前也有看過,但像《時代教主:喬布斯》這樣選材實在藝高人膽大,整齣電影以三場發佈會的後台為背景,透過產品發佈前的數十分鐘Steve Jobs所遇到的衝突來帶出這個人物。

對,電影就是由衝突所組成。雖然三場發佈會都跟同一批人發生衝突是刻意得過了頭,但編劇卻能藉著三場發佈會來交代主角的性格、經歷,實在令人佩服。

很喜歡主角與女兒的親情戲,只用三個時間點就能完整交代這對父女的感情,很有戲味。


不能說很喜歡這電影,但實在編得出色,然而,編劇前作《社交網絡》更吸引,當年是一看難忘。

2016/2/23

《紙女孩》:從小說跌出來的女孩

0


再來介紹一本紀優・穆索的小說──《紙女孩》。

暢銷小說家的成名作大受歡迎,各界都在期待《天使三部曲》第三部的出版,但小說家卻因失戀而陷入人生低潮,酗酒、濫藥,連正常生活也做不到,更遑論要寫出一部好小說。他原本決定從此放棄寫作,偏偏這時一個女子突然闖進他的屋內,並表示是從他的小說中跌出來,是《天使三部曲》中的女配角。

女子表示可以幫小說家追回女友,但條件是要小說家繼續創作未完的小說,這樣她才能返回小說世界繼續生活。小說家原本不相信對方的身份,怎麼可能有這種事,但女子一再證明她所言非虛,於是二人開始一場求愛之旅,然後當然,他們會不知不覺愛上對方……

小說家遇上自己創作的小說人物,這樣的梗不算創意十足,但紀優・穆索寫來始終時刻保持著緊湊,令讀者一再追看,不捨得將書放下。紀優・穆索的小說都充滿電影感,而《紙女孩》顯然是愛情電影,卻又不止於此,小說中還有公路冒險、懸疑氛圍、令人動容的兄弟情誼、情節豐富,人物刻劃細緻,栩栩如生。

紀優・穆索筆下的主角總是遭遇低潮,再藉著不平凡的經歷慢慢走出陰霾。不強行勵志,卻處處流露溫柔的撫慰。陪著主角經歷種種冒險之後,讀者大概也能忘記人生中的短暫失落。沒有甚麼難關過不到,總有奇遇等著你。

如此這般,讀紀優・穆索的小說,經歷一段廢寢忘食的閱讀時光,慢慢地療癒一些傷口。蓋上書那刻,真爽。

我喜歡《紙女孩》的結局,因為跟我所猜測的一樣,如果讓我寫這個故事,大概也會這樣安排。

書名:紙女孩
作者:紀優・穆索
譯者:梁若瑜
出版:皇冠
日期:2011/8/8

------------------------------------------

官方故事簡介:
  她不是真實的,她來自一頁紙;
  她不是虛幻的,她有笑有淚有愛有恨。
  開始我懷疑她,後來我害怕失去她,
  因為唯有和她在一起,我才能做我自己……
  她全身溼透,在一個大雨的夜裡,一絲不掛地出現在我家陽台。
  「妳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我跌出來了。」
  「從哪裡跌出來?」
  「從你書裡跌出來的。就是從你的故事裡跌出來了嘛!」
  自從被女友甩了以後,我這個暢銷小說家的生命就跌入谷底。我開始酗酒、吃抗憂鬱劑,寫作的靈感完全枯竭。就在此時,比莉毫無預警地闖了進來,宣稱她是我筆下的人物,假如我不繼續寫作,她就會死!
  原本我猜想她只是個異想天開的粉絲,但她竟然知道很多關於這個角色的「秘密」,那是只存在於我的電腦中、世上除了我以外沒人看過的資料!
  但是,從虛構的小說跑進真實的人生?這未免也太荒謬了吧?只有白癡才會相信!
  可笑的是,我就是那個白癡,而且我還和這個美麗、古怪、脆弱的「紙女孩」談了一場如夢似幻又攸關生死的戀愛……


2016/2/22

《明天,你依然愛我嗎?》:享受一份法式療癒

0



法國作家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連續四年成為法國最暢銷作第一名,首本小說《然後呢》更曾改編成電影《今生,緣未了》,但認識這位作家的港澳讀者還不算多。紀優・穆索十歲就立志成為小說家,年輕時曾經在美國生活並愛上紐約,因此他雖然是法國人,其小說卻大多以紐約為背景。他在經歷過重大車禍後對瀕死經驗深感興趣,於是寫出成名作《然後呢……》,從此成為暢銷作家。

既能成為暢銷作家第一名,其小說肯定極具吸引力。事實上,紀優・穆索的小說風格獨特,每本作品都將奇幻、懸疑、愛情、冒險與哲思完美地融合起來,雖然他的小說總離不開生死、人性、命運這種沉重的主題,但故事設定趣味性強,充滿懸念和娛樂性,往往令讀者一旦開始閱讀便欲罷不能,直至看到驚喜的結局才鬆一口氣。然而,紀優・穆索之所以擄獲大批讀者歡心,不僅因為其小說奇情曲折、扣人心弦,更大的原因是其小說總在字裏行間滲透著溫暖和深情,帶著一份溫柔的療癒特質撫慰讀者心底的憂鬱。

紀優・穆索小說最新的中文譯本為《明天,你依然愛我嗎?》,故事設定一貫地加入科幻元素,男主角喪妻一年仍未走出陰霾,某天他購買一台二手筆電,發現已格式化的電腦還殘存著幾張照片,他按著照片資訊給筆電的舊主人發出電郵,二人透過電郵通信,互生好感,並且相約見面。他們在同一天同一個時段走進同一間餐廳,卻無法相見,只因他們生活的年份相差了一年……

這樣的故事設定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的確,韓國電影《觸不到的戀人》就是說兩個生活在不同時空的男女的戀愛故事。因為喜歡這齣電影,我才會對《明天,你依然愛我嗎?》感興趣,認識這位法式療癒天王紀優・穆索。

原本以為《明天,你依然愛我嗎?》會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劇情發展下去多次超出預期。當男主角確定女主角活在一年前的世界後,他立即懇求女主角拯救當時還未遇上車禍喪命的妻子,遭女主角拒絕卻只能乾著急。到底已知的命運能夠借助外力改變嗎?拯救,明顯違反時空定律,置身事外卻又等同見死不救。女主角猶豫下決定先看一眼對方的妻子,沒想到卻因而捲入極大危機……

往後的劇情發展峰迴路轉,由愛情小說搖身一變成為懸疑小說,謎團一個個湧現,情節跌宕起伏,步步進逼的緊張感令讀者越看越著迷,非要一口氣看到結局不可,就像在追看一齣節奏緊湊的電影,無論如何不想中途受打擾。事實上,紀優・穆索的小說總是充滿電影感,由情節的推進到分場的安排都與電影無異,而鮮明的人物和細節的描寫更具有強烈的畫面感,整部小說自動在讀者腦海中化成影像流轉。正因為其小說的電影感強,作者的另外兩本小說《你會在嗎?》和《因為我愛你》亦已獲電影公司青睞,即將拍成電影。

多看幾本紀優・穆索的小說,自會發現其小說總帶著相同特質,雖然沒甚麼突破之處,卻是一種品質保證。他的小說雖然不是甚麼上盛的文學作品,但作為消閒讀物,實在沒甚麼好挑剔的,而且所探討的主題有深度,同時帶有療癒特質,誠意推薦給讀者。

書名:明天,你依然愛我嗎?
作者:紀優・穆索
譯者:梁若瑜
出版:皇冠
日期:2015/3/2

------------------------------------------

官方故事簡介:
只有愛,能讓一切美好實現,
  甚至將悲傷故事改寫。
  你能否帶給我,只屬於我的明天?

  艾瑪,紐約女孩,工作還算順利,剛結束一段銘心刻骨、令人消瘦的戀愛,至今仍在尋找人生中的真命天子,如果真有這個人存在。

  馬修,波士頓的年輕教授,在一年前一場可怕的車禍中痛失愛妻。失去了此生唯一的真愛,他對感情再無盼望,現在他只想好好照顧幼女,艱難地找回平靜生活的步調。

  她與他毫無交集,卻透過一台二手筆電的牽線而相識,電郵往來之後,兩人都以為自己找到了久違的幸福,而且再也沒有什麼能阻礙他們。期待碰面的兩人,相約在曼哈頓一家小餐館共進晚餐。

  同一天,同一時刻,他們先後走進了同一家小餐館,並且被帶到相同的預訂席,然而……他們卻不曾見到彼此。

  是謊言?是幻想?還是捉弄?馬修和艾瑪面對無法解釋的現象,很快就將發現,那一晚不只是互相爽約那麼簡單,驚人的真相將徹底改變他們所認知的一切……


2016/2/17

白開水生活

0


我喜歡喝白開水,而且一直認為白開水是最好喝的。

但許多人對此不表認同,所以市面上才會出現五花八門的飲品,你隨便拿起一瓶飲品,看一看食物標籤,如果沒被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嚇倒,你不妨計算一下,這瓶飲品的總含糖量是多少。還沒被這個數字嚇怕?那你找個電子秤量出那重量的白糖,肯定給嚇得目瞪口呆。

一瓶飲品的含糖量尚且如此,而我們日常接觸的大部份食物都含糖,你可以想像每天吃下多少糖份嗎?

含糖飲品不健康,但能抗拒這誘惑的人畢竟不多。以色列一名糖尿病患者因為不能再喝含糖飲品而設計了Right Cup在網上集資,大受歡迎。這杯子透過欺騙大腦令使用者喝白開水時喝出水果風味。

如何欺騙大腦?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杯子加入各種水果的風味劑。原來舌頭只能分辨酸甜苦辣鹹,人類對味道的整體知覺實際依靠嗅覺系統。於是,只要在杯子加入風味劑,使用者喝水時聞到水果香味,大腦便會作出誤導,誤以為自己正在喝水果風味的水,但實際上杯中只是白開水。

被大腦欺騙沒甚麼好丟臉的,因為是大腦啊,不信它信誰?即使是自欺欺人,也不過是為自己好。然而,如果連大腦也不可信,那此間大佬的說話又如何能信?

我們過著白開水生活,本來相安無事,大佬卻怕我們嫌悶嫌乏味,開始在周邊加入風味劑,作出各種誤導,讓我們以為生活如何美好,未來如何光明。問題是,我們過的依然是白開水生活,甚或是,受污染的生活。

大佬,你若真有本事就將白開水變成真材實料的湯水,否則把話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白開水終究是白開水,別裝模作樣啦。

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自欺欺人的世代,我真正擔心的是,大佬其實並非存心誤導我們,只是他們一直被大腦所欺騙,以為自己真能將白開水變聖水,而我們卻在期待被大腦誤導的大佬所作的承諾。

2016/2/16

《哪一天我們會飛》:根本沒有夢想

4


有一些電影你明知是爛片,會對它們特別包容,拍得如何差也一笑置之,更加不會質疑它們到底想表達甚麼。喂,擺明是爛片啊。

《哪一天我們會飛》肯定不是爛片,黃修平導演的前作《狂舞派》拍來熱血好玩,令人對此片更有期待。《哪一天我們會飛》拍得賞心悅目,看得出導演的認真。但當看到電影播放完畢時,我張著嘴巴良久合不上,我不覺得電影難看,但實在不明白它到底想表達甚麼。

得得得,我知道這是一關於夢想的電影,但我在這齣電影裏完全感受不到夢想的威力。
故事由楊千嬅和林海峰這對夫妻參加同學會開始講起,他們結婚多年,感情轉淡,一開口就是吵架,完全沒有感情交流。在同學會中,同學們提到失散多時的一名中學同學,女主角於是回憶起中學軼事,她轉校後旋即跟兩名男生成為好友,經常三人行,兩個男生都喜歡她,兩個都有才華,一個內歛一個外向。畢業在即,女主角努力尋找自己的夢想,但愛情悄然而來,命運替她作出了選擇……

電影中不斷提到夢想,但不是被打壓的夢想,就是根本不知道何謂夢想。女主角說夢想應該是你就快停止呼吸時仍然覺得要做的事。但她說完這番說話之後,思索良久的結果卻是夢想飛一萬隻飛機上天。

那一刻,我真的差點跌倒。搞甚麼呀?這算是哪門子的夢想。如果她真的喜歡摺飛機也還罷了,問題是,這根本不是她的喜好啊。沒錯,其中一個男主角擅長摺飛機,但她為甚麼會夢想放飛機?而且她從來沒有嘗試完成這個夢想啊。所以過了不久,她又修正她的夢想,就是要環遊世界,於是她又想到要做導遊,這樣她就能環遊世界。但最後她雖然在旅行社工作,卻似乎只是辦公室人員。她跟丈夫五年沒去過旅行……

我在這裏只提到女主角的“夢想”,還沒講兩個男主角的際遇呢。所以《哪一天我們會飛》所講的不是夢想,而是夢想的失落。在這裏,所有夢想都不會成真。多可悲。

沒錯,最後一場真的有一大班人一起放很多隻飛機,但別告訴我這是夢想成真。因為這根本是以夢想為名,騎劫一班中學生。

女主角返回母校,見到一班學弟學妹做的壁報,覺得他們在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不知怎的,就要那班學弟學妹跟她學做飛機,然後他們就無緣無故成為男女主角圓夢(放飛機)的工具,電影就這樣結束,我的嘴巴合不上,因為我真的無法理解,這到底是要表達甚麼?

男女主角讀中學時,夢想要做規劃,於是異想天開的夢想都必須向現實低頭。他們長大後,果然一一向現實低頭。然後,他們回想到昔日的美好日子,就哄騙學弟學妹替他們圓夢。但學弟學妹的夢想呢?沒有人關心,抑或電影想反映,現在的學生都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會對長輩言聽計從。

根本就沒有人為夢想努力過,噢,不,還有一個男主角,但我不想提到這個唯一為夢想努力過的男主角的下場。所以,這算是哪門子的追夢電影?

好,撇開夢想不談,就當這是一齣單純的愛情片吧。《哪一天我們會飛》很多鏡頭也拍得很美,中學那段純真浪漫,只是寫情不夠深刻,難以打動觀眾。女主角在婚姻不如意的時刻發現自己當年錯失了一段真摯的感情,但與其說是命運讓女主角選擇了丈夫,不如說這是她的個人選擇。如果她能確認自己的心意,就不會被一時的環境所觸動而投入愛河。如果她真的對另一個主角有一點點愛意,就不會在對方突然消聲匿跡後,完全不聞不問。所以,不管回到過去多少次,她的選擇應該都是一樣吧。






2016/2/12

《沽注一擲》:自求多福

0



 我是Christian Bale迷,所以當《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上映,不管這是一齣講述甚麼的電影,還是立即跑進戲院。

不過事前還是知道《沽注一擲》講述2008年的美國次按問題所觸發的連串金融危機。觀眾觀看此電影時當然已經知道結局會是怎樣,但還是會替主角感到緊張,雖然他們做了正確的決定,但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抑或在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時決定放棄呢?

當眾人還在享受紙醉金迷時,主角們卻力排眾議,與銀行對賭,對地產市道進行沽空。戲中三路主角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發現問題,面對不同的難關。我還是比較喜歡Christian Bale那段,他是首個發現次按危機,最早進行沽空行動。他的上司、客戶全部不信任他,他無法說服他們,只能憑著一己的堅持,跟所有人作對。贏輸不是一時,有時堅持不一定能修成正果。

電影中提到許多金融界很複雜難懂的概念,但常常以別開生面的方法,將那些概念簡單精要地介紹給觀眾,讓觀眾看得更投入。而且電影的處理方法生動有趣,穿插在三路主角之間,節奏緊湊,非常好看。配合現在的經濟氛圍,簡直有警世作用。

2016年,股市不斷下跌,經濟亦響起警號,現在看《沽注一擲》特別有感覺。有危就有機,我會在這次風暴中輸身家還是贏大錢呢?唉,現在是一動不如一靜,贏錢輪不到我,但願輸錢也沒我份吧。喂喂,未返家鄉的股票怎麼辦?就放著不管好了。

股市大風大浪,變幻莫測,既然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甚麼事,唯有自求多福。
-------------------------------------------------
官方故事大綱:

2008年美國經濟泡沫不斷膨脹,全球性金融崩潰即將來臨。銀行、傳媒及政府坐視不理之際,投資經理米高布利(基斯頓比爾 飾)研究大量資料後,卻發現地產市場非穩如泰山,可惜上司及多數同行都認為他可笑至極。銀行家謝域韋納(賴恩高斯寧 飾)與他見面後有所啟發,隨後更極力游說對沖基金經理馬克鮑姆(史提夫加維 飾)團隊聯手與銀行對賭。另一邊廂,前銀行家賓歷格(畢彼特 飾)憑著自己在華爾街廣闊的人脈網絡,為兩個資金未達門檻但亦洞悉先機的年輕投資經理鋪橋搭路。幾個旁觀者看透當中的危與機,把握時勢,針對銀行業的弱點,進行一次超級沽空,誓要成為金融危機中的勝利者!

2016/2/11

《美人魚》:愛情的不可理喻

6



《美人魚》雖然是周星馳導演的作品,但沒有他主演始終覺得吸引力一般,看預告片更是零吸引力。土產味濃,特技不吸引,本來是要放棄的,但女兒看完另一齣電影時經過戲院正在放映《美人魚》,離場後主動提出想看,於是我們便帶她去戲院看。

幸好如此,因為《美人魚》比我預期好看,值得捧場。關於《美人魚》的故事,觀眾自然會聯想到深入民心的美人魚童話故事,那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周星馳的《美人魚》同樣有一段愛情故事,雖然沒有寫得很深入,卻出乎意料地動人。

愛情的不可理喻無法用時間來衡量,所以一天的相處時光就足夠令人決定終生伴侶。

愛情的不可理喻無法用理性所控制,所以就算是仇人,就算是不同種族,也可以愛得徹底。

愛情的誕生,因為終於找到知音。就算擁有全世界,尋尋覓覓的不過是找一份認同。遇上你,世界從此不一樣,因為這世上終於有人明白我了。

在美人魚童話中,愛情是單向的,就算為愛犧牲生命也得不到回報。在電影《美人魚》中,所有犧牲也不求回報,因為愛,犧牲成了本能,根本就不會考慮值不值得的問題。

《美人魚》故事雖然簡單,但帶出正面的環保訊息,非那些無聊低俗的笑片所能比擬。作為笑片,笑位不算密集,有的笑位太熟口熟面(例如要對付敵人卻不斷弄傷自己),有的笑位太下流,但有的笑位的確令我開懷大笑。不低俗的笑片難求,我已很久沒看到能令我笑的笑片了。

當然,《美人魚》不是沒有缺點,訊息眾多,但深度不足。然而,故事完整,節奏緊湊,主題性強,實在比許多電影強了。

2016/2/3

自我期許

6


活到一定年紀以後,禁不住問自己一個自討沒趣的問題,我有達成當初對自己的期許嗎?

也許得先弄清楚,我對自己有過甚麼期許。

追溯起來,小學在作文課中寫“我的夢想”時立志做作家,中學選科時毫不猶豫選擇商科,想日後做商界女強人,於是升讀大學時便得掙扎該忠於寫作興趣,還是為工作志向作好準備。不管在哪一個階段,我總對未來懷抱美好的想望。

一路走來,我為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足夠嗎?我做到我想做的一切嗎?年月過去,有的夢想達成,有的想望落空,生活安好,歲月閑靜,人生至此,理應無憾。然而,當我問自己,現在的生活跟理想生活有著多大距離時,一份透明的倦怠感和無力感毫不留情地將我淹沒,幸好我在沒頂以前,及時察覺到自己弄錯方向。

所謂自我期許,非關財富地位,非關得失愛惡。要是自我期許只圍繞工作、名聲、賺錢能力、居住環境等,不就成了為追上眼前的胡蘿蔔而不斷拉石磨的騾子嗎?最終不過白忙一場。

真正的自我期許理應是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不該是他們長大後做甚麼職業,而是希望他們能做一個快樂、正直、有承擔、有同理心和正確價值觀的人。

情況本該是這樣的,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該怎樣做。很簡單吧,我想受人尊敬,就該立言立德,作出貢獻。然而知易行難,我明明知道要有健康的身體便得天天運動,戒絕垃圾食物,還得早睡早起,保持好心情,但有時我就是想整天窩在沙發上,一邊吃零食一邊看沒營養的電視節目。我明明知道找藉口不好,但有時就是忍不住不停為自己抗辯。

於是情況漸漸演變成,我怎樣做,就變成怎樣的人。這個我,跟理想中的自己相差甚遠。


痛定思痛,我重新寫下對自己的期許,並且提醒自己,我只有這輩子做我想做的人。下輩子,又是另一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