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兒入學,體會良多,一發不可收拾就寫下這篇長文。
這個三月的心情高低起伏,跌盪不斷,幸好終於告一段落了。
無論結果如何,只要有定案就好。
【大 B Vs 細B 】
女兒出世之後,我已經說過,要做大 B 還是細B ,就看她自己的造化,考到就做細 B ,考不到就做大 B。
我明白細 B 的局限,我甚至懷疑我從小信心缺缺皆因我是一個細 B 。
如果我想女兒做一個有自信的人,我實在應該讓她做一個大 B ,但是當我們有這個考慮的時候,托兒所卻表示今年一定要出托,因為女兒已完成所有課程,硬要她重複一年同樣的課程對她來說並非好事。
那意味著如果我們不讓她今年入學,便必須為她另覓托兒所。
每年爭入托兒所的孩子都已爭崩頭,何況今年是龍 B 入托的高峰期,許多托兒所甚至取消全日托,改為半日托,以增加一倍的學額。在這情況下,我們替她找托兒所的難度比入學更難,再者今年五千多人報考幼兒班尚且令人頭痛,明年七千多人報讀,競爭更大。
那就只好照原定安排,讓她考入學試,考到就讀,考不到再另想辦法。
她入學後如發現程度真的跟不上,才考慮明年重讀 K1 吧。
路不是只有一條。
哈哈,正因為路不只一條,面對太多選擇,我還真是失眠了兩天。
(後來我笑著跟朋友說,當初我剖腹生產理應多等數天,這樣女兒就是大 B ,完全沒有這些煩惱了。關於女兒的生產日期,其實我們沒有多作考慮,基本上醫生說哪天可以就哪天。)
【入學試 Vs 面試班】
女兒作為超級細 B (12 月尾出生),到 3 月面試時,才剛滿兩歲兩個月。
兩、三歲的小孩每個月也有驚人發展,所以一個兩歲兩個月的小孩跟一個滿三歲的小孩相比,絕對是天淵之別。
但學校才不會理會小孩是大 B 細B ,總之一視同仁。
(噢, Sorry ,如果真的一視同仁就好,據我了解,某些學校雖然按照政府規定讓今年滿三歲的小孩報名,但暗中實行拒收細 B 政策。換句話說,無論細 B 表現如何,該校也絕對不會收細 B 入讀。這根本就是無恥的歧視。這樣的學校真的值得我將女兒交托給他們嗎?)
現在政府規定凡於今年滿三歲的孩子都可報名入學,但有朋友的細 B 到學校面試時,對方直接說:“孩子太小了,明年再來吧。”
如果有學校認為這個年齡的小孩未適合入學,政府為甚麼要制定這個年齡標準?我明白一定要有一個出生日期的截止日(現在是 12 月31 日),那乾脆制定在一個所有學校都認同那是適齡入學的日子啊(如果有學校認為 10 月後的孩子都未有資格入學,那就將入截止日定為 9 月30 日囉)。
問題是,為甚麼有學校願意收細 B ,而有學校卻陽奉陰違,拒收細 B ?
到孩子想做大 B ,明年才入讀啦,偏偏又有學校的章程寫明只收某年份出生的小孩,換句話說早一年出生的大 B 又不符合資格入讀。
細 B 的家長該何去何從?
為甚麼政府可以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政府推說每間學校均有自己的政策,管不到。那是要放棄監管的職責嗎?
每一間學校的入學試形式也不一樣,收生標準亦不同,但唯一肯定的是,學校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面試時間內真正了解到一個孩子的能力和潛能。
當然,我明白學校沒有時間深入了解每個考生,我只是想點出面試制度的可笑之處。
顏色、形狀、數數字 …… 這不是應該入讀幼兒園才學習嗎?為甚麼要求一個未入學的小朋友全數認識?小孩入學後,學校打算跳過這些內容不教嗎?
考唱歌跳舞,考家長應對,有的學校甚至要考生猜樂器聲音,伸手入袋摸形狀,行平衡木,這是在考天才嗎?為甚麼學校都只選取資優生?
陌生的老師拉著考生就走,小孩面對陌生人連珠炮發的提問,真的能發揮出正常表現嗎?
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我的女兒不懂顏色形狀數數,這些她平日在家都懂,而且語言能力超強,記憶力也好,中英文兒歌都會唱,甚至會背唐詩了,跳舞更在行,但面對陌生人總是變鵪鶉,不是不肯開口就是細聲得無法聽見。
面試前一個星期她還是一隻鵪鶉,第一場面試那個星期她突然肯開口了。(看,小孩每個星期的表現也不同啊,今個星期她表現不好並不表示下個星期也表現不好,更何況入學是半年後的事,她今天不懂得回答面試的問題,並不表示她入學時仍然不懂。)
女兒考入學試的表現其實已超乎我想像,她肯開口,肯跳舞,肯跟著陌生人走到陌生的房間,面試完還蹦蹦跳跳,開開心心。
看到有些小孩在考室門口哭鬧不止,聽見朋友的孩子面試後驚惶失措了個多星期,我還可以要求更多嗎?女兒的表現已經很好啦。
哈哈,她表現很好是我說的,因為我不管她有沒有正確回答老師的提問,她已超越了害羞的個性,勇敢地跟著陌生人走。能超越自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問題是,主流學校並不認為她表現好啊。
於是,所有主流學校都沒有取錄她。
其實這是我預見到的結果,所以我也有報考非主流學校。
我們經歷了三個星期、五間學校的面試,見證著女兒面試表現越來越好,最後一個星期簡直跟老師對答如流(最後一個星期正是非主流學校的面試),有時她聽到我們在車上的對話,會主動問:“考試呀?”可見她並沒有對面試產生畏懼。
有一刻我想,當初沒讓她報讀甚麼面試班,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呢?我沒有很認真地強迫她應付面試問題,是不是我的失策呢?如果先讓她讀了面試班,她在主流學校面試時是不是會表現得更好呢?(據說有些學習中心可以專門針對不同學校的入學試模式進行特殊培訓呢。)
但她不過是一個剛滿兩歲的人仔,我真的有必要這樣迫她嗎?
面試在三月進行,我一月嘗試教她認顏色,但不管教多少次,所有顏色在她口中都是“黃色”(噢,她一定是知道媽媽喜歡黃色),所有形狀都是“黃形”,我發現她未到那個階段便沒有再迫她學習。然後到了二月,她突然就甚麼顏色都懂得分辨了。
小孩學習都有一個過程,未到那個階段是怎樣也迫不來的。
結果我沒有在面試之前的兩個月瘋狂迫她認這個認那個,繼續如常跟她玩耍遊戲。
其實她懂甚麼不懂甚麼,我們心裹有數。
她考不到不是因為她不懂,可能是她的臨場表現不好,可能是她是細 B 被歧視。
不過還是有點心痛,有一晚臨睡前跟女兒聊天,我告訴她將來要去 A 校上學啦,她反問我 B校呢?我說因為妳年紀太小了,所以沒有收到妳( B 校的政策是細B 一律不收)。
“係呀。”兩歲兩個半月的女兒表情閃過一絲失落,然後繼續問那 C 校呢?
C 校也沒有收妳啦。我不知道該怎樣向她解釋。
這麼一個小豆丁,竟然就嚐到失落的滋味。
於是我想,如果當初我沒為她報考名校,全部報考二、三線的學校(她報考的非主流學校都取錄了她),是不是就不用承受那挫敗感呢?
【主流 Vs 非主流學校】
關於選校,許多家長都報考十間八間,我們沒有漁翁撒網,只報了五間,一來是只報考想入讀的學校,二來是不想女兒面對太多考試。
我們選校時先排除氹仔所有學校,雖然我們住在氹仔,但為方便長輩接送,還是選在澳門的學校吧。
澳門的學校呢,我們排除了不方便接送的學校、排除了國際學校、排除了紅底學校,於是所剩無幾。
最後我們報了五間,三間主流兩間非主流。
所謂主流學校,就是大部份家長都想子女能夠入讀的學校。
主流的名校是不是最好難以判斷,反正大家都趨之若鶩,而且都是一條龍,考進幼兒園直至中學畢業也不用煩惱。
但因為家長一窩蜂為子女報讀,所以競爭超大,往往十個考生只有一個錄取,還未計算部份學位給學校高層相熟的親朋戚友扣起了。
至於非主流學校,就是所謂的二、三線學校,由於報讀人數相對較少,競爭自然沒那麼大。
我們挑這五間學校皆因地點就在長輩附近,方便接送。
這五間學校中,一間實施拒收細 B 政策,所以真正有機會的只有四間學校。其實論環境和配套,兩間主流學校均遜於非主流學校。舉一個例子,那兩間主流學校中午均沒有搭食和午睡,如果我們不想長輩辛苦中午接送,就必須光顧督課中心。而那兩間非主流學校均提供午飯和午睡安排,由學校親自提供,更有保證。至於學校環境也是非主流學校更勝一籌,地方開揚有戶外操場,空氣好,而且小班教學。
不管是讀主流還是非主流學校,其實每間學校也各有優劣,每間學校的學生也有好壞之分。
只要我有信心教好女兒,主流不主流、名校不名校似乎不是重點。
最終女兒將會入讀的學校地理環境非常優越,距離長輩住所和我工作的地方只有七、八分鐘路程,沿途只需過一條天橋,附近空氣好,操場大,中午可搭食,也有睡床給小孩睡覺。
查探過教學模式和師資,均符合我們的預期,這校對我們來說,十分理想。
【紅底 Vs 教會學校Vs 國際學校】
首先我得聲明,這純粹是我的主觀想法,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我跟丈夫均就讀於教會學校,因此選校時自然傾向於教會學校。
當然,那不是純粹出於個人經驗,而是多年來的觀察所得。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出身於教會學校的人較為淡泊名利(至少我跟丈夫也是這種人),而紅底學校出身的人均十分上進,力爭上游,積極報效社會。
上進沒有甚麼不好啊,我曾經跟別人討論過,對方說現在的潮流當然是要選紅底學校啦。
也許是我不合時宜,不過人各有志,我從一開始就說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我希望女兒做一個簡簡單單的人,她不需要很有成就,但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她不必攀附權貴,但須懂得自我欣賞、自我肯定。
我其實不一定要女兒讀教會學校,但在澳門,不是紅底、不是教會、不是國際學校的學校寥寥可數,所以可說是沒有其他選擇。
國際學校相對輕鬆,學生也會更活潑、具創意,但由於程度較傳統學校淺,所以未必能銜接到傳統學校的課程。
不選國際學校是因為我沒有女兒必須到外國留學的計劃。她將來求不求學、在哪裏求學輪不到我作主。現在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似乎都準備好送子女出國,但我們沒此計劃,當然,她將來主動提出到國外求學我們必定支持(現在已經在儲蓄啦),但我認為我沒必要這麼快就替她決定未來的路。
【優越感 Vs 同理心】
再次申明,這只是我個人觀感。
有些家長趨之若鶩的名校,我們並沒替女兒報名。
許多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一來有信心保證,二來可確保孩子的朋輩質素,免得孩子容易學壞。
當所有人都想讀同一間學校,學校自然可以挑選條件較好的學生。
這裏所說的條件,除了指學生的成績之外,還指學生的家庭背景。
至於是甚麼家庭背景,大概不用我明言吧。
據我的觀察,某些名校的學生均有一份優越感,偏偏這份優越感是我和丈夫不希望女兒擁有的,很奇怪的想法吧?
我們都出身基層家庭,不想女兒自視高人一等。
女兒將會入讀的學校,據說每班均有數個融合生。
有些家長可能會介意,但我覺得這樣很好,甚至可視為生命教育的一種。
這個世界不止有優越的人,還有平凡的,需要幫助的一群。我寧願女兒從小接觸有需要的一群,發展同理心,學會關懷身邊的人。
態度,從來都是我培養女兒的重點。
況且,當名校為了確保質素都拒絕融合生,總得有學校接納他們。女兒能在這樣的學校讀書,我覺得很好。
【公平 Vs 人事】
那天到托兒所開家長會,校長提到,入學試短短時間,未必能體現到孩子的能力(更別說是潛能了),但托兒所清楚知道這些孩子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長處,學校不可能單憑面試認識到一個孩子,但面對超額考生,他們必須有一套收生標準。
我只是不明白,學校是讓孩子讀書的地方,在孩子入學之前就要對方掌握十八般武藝到底是甚麼理據?面試期間學校有讓考生發揮自己的專長嗎?千篇一律的問每一個考生相同問題,觀察孩子在一兩分鐘的遊戲情況,這樣真的能找到最適合該校的學生?
如果每一間學校的收生標準都透明公正,那麼家長大概不會有任何怨言。
但身處此間的家長,都很明白這裏的潛規則。
朝中有人好辦事。
只要你認識的人跟某校有關係,只要對方給你拉攏一下,不管你的小孩在面試時表現如何,也必定能夠獲取錄。
於是,在面試中哭鬧的小孩子獲取錄,大家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人事的小孩,就算沒有哭鬧,就算答對所有問題,經過“二十揀一”的嚴格篩選,還是沒機會得到“真正對外開放的學位”。
沒有人事的細 B ,就算表現不比任何一個考生差,但學校還是寧願選擇大 B 而放棄細B 。
當然,一定有細 B 很叻考到名校,那真是可喜可賀。
如果可以選擇靠人事入讀名校,你會不會毫不考慮利用這種關係?
我們沒有選擇這樣做,是不是很傻很天真呢?
當前我們首要的任務,仍然是培養女兒的品德。
她不是一個百分百聽話的女孩(雖然我有時不明白,為甚麼小孩一定要聽話?),所以她每次犯錯,我們都會立即糾正她的行為。
做一個有禮貌、態度良好、有正確價值觀、懂得關懷別人和欣賞自己的女孩,這是我們對她的期許。
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命運,她在哪裏讀書,會遇上甚麼人,會遭遇甚麼,都是她的命。
也許女兒沒有好運氣,但她能夠誕生於世,其實已經是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