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31

怕鬼

8





好,現在請見過鬼的人舉手。

咦,大家都沒有見過鬼,為甚麼會怕鬼?怕鬼的人肯定是相信鬼魂的存在,縱使沒親眼見過,但不時就有鬼片上映,總拍得冤魂無處不在,任何地方也陰森恐怖,而且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聽到言之鑿鑿的鬼故事,可能是散播在網上的傳聞(還有影片啊!),也可能是發生在朋友的朋友身上的真人真事,總之這麼遠那麼近,卻始終是都市傳說,因為你從來沒遇上過,當然也不希望遇上。

以前我總是想,人死之後是鬼,鬼死之前是人,本質上是相同的,到底有甚麼可怕呢?但你聽過太多冤魂索命的故事,也看過許多主角無故被猛鬼纏繞的電影,從此認定鬼魂都是可怕的。

我無法告訴你鬼魂到底可不可怕,首先我不能確定鬼魂的存在,雖然我傾向相信根據物質不滅定律,靈魂不會消滅,只是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一種形態,所以死亡從來不是結束;其次人既有好壞之分,鬼也肯定不止惡鬼,因此沒必要凡鬼必怕。但恐懼終歸恐懼,像我怕狗,才不管大狗小狗,統統怕得要命。

沒見過鬼而怕鬼的心理倒不難理解,畢竟我們對未知的事物所產生的恐懼比已知的事物更大,沒見過鬼的人怕鬼,實際上不知道自己在怕甚麼,恐懼無上限,也許這才是最可怕之處。

有人說,鬼有甚麼可怕?人更可怕啦。你這輩子未必有機會撞鬼,卻肯定會遇到小人惡人衰人賤人蠢人廢人,他們無聲無息地潛伏在你身邊,一不留神將你撲倒,控制你的情緒,令你崩潰。

我說,與其怕人,不如愛人,當然不是叫你愛那些小人惡人衰人賤人蠢人廢人,實際上我們沒必要浪費一分一秒在無謂的人和事上,也不必要對他們虛耗任何情感,即使是厭惡之情。


生命有限,將時間和情感投放在值得的人身上吧,好好愛人,做好自己,便能越變越強,到時不管是人是鬼,也不用害怕。

2016/8/17

天不從人願

4




還有人記得電影《暗戀你暗戀你》(While you were sleeping)嗎?畢竟已是二十一年前的電影,又不是甚麼經典,應該沒多少人記得吧。但這一直是我最愛電影之一。

先介紹電影內容吧,女主角是火車站售票員,沒有家人,沒談過戀愛,每天過著刻板生活,渴求著愛情和家庭溫暖。她視每天經過售票處的彼德為夢中情人,幻想將來嫁給他。有天她救了被推下路軌的彼德,被對方的家人誤會是他的未婚妻,從此與其家人愉悅地相處起來,還跟他的弟弟積互生情愫。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家庭溫暖,卻心知肚明這一切都是偷來的。

女主角的寂寞徹底擊中當時寂寞的我,因此當看到她最後得到幸福時大受鼓舞,從此相信活著就有希望,孤單只是一時,總有一天,總有一個人會跟我相愛,為我帶來幸福,而這在不久之後真的發生了,多棒啊。

多年過去,我依然記得哪一幕引起觀眾哄堂大笑,哪一幕令觀眾拍手叫好,並且忘不了女主角最後一段獨白:“我希望嫁給彼德,最後卻嫁了給積。幸好父親說得沒錯,人生豈能盡如人意。”

人生並非總按我們的計劃和意願運行,天不從人願時,我們可以埋怨,但不可以氣餒,說不定當中蘊含著我們暫時無法參透的信息呢。我們總能對未來懷抱樂觀,相信結果會比預期好。嫁給夢中情人固然好,但跟真愛結婚更幸福美滿啊。

我沒有宗教信仰,不確定“神”是否存在,亦不肯定有沒有所謂的命中注定,只知道我從來沒有向命運妥協過,即使遭遇人生最大遺憾時,依然選擇相信上天會為我們作最好的安排。


上天是甚麼?我說不準。甚麼是最好的安排?這也不好說。但事情發生總有原因,與其怨天尤人、沉溺傷痛,不如接受每一次天不從人願,從失落中尋求令自己變強的方法,並告訴自己,今天不順沒甚麼大不了,總有一天,一切也會好起來。真的,一切會好起來。共勉之。

2016/8/3

偷回來的證據

2




偷回來的證據能呈堂嗎?

不不不,我不是指法律問題,也不是真的要呈堂。我只是想知道,如果一個人理虧在先,有沒有資格提出控訴?

譬如一個女人偷看男友手機,發現男友瞞著她跟舊情人通訊,甚至向對方訴說對她的諸多不滿。女人看到短訊內容自然怒火中燒,但她可以向男友發難嗎?這樣不就承認她偷看過他的手機嗎?

當然,女人可以不顧一切自爆,然後狠狠責備男友不尊重她。咦,到底誰不尊重誰?男友只是跟舊情人通訊,沒有背叛她,相反女人卻背叛了男友對她的信任。如此一來,二人就算繼續交往也肯定心存芥蒂。不想影響感情,更不想分手,最好是扮作不知情,只是心情難免波動,越想越氣。

所以說,女人從一開始就不該看那些短訊,但既然偷看了,最好的應對是積極改掉男友不滿她的那些習慣,做一個無可挑剔的女朋友,化危為機。

以上情況的證據是主動偷回來的,百分百自討苦吃,沒有甚麼好埋怨。但有一些證據卻被動出現,教人防不勝防。

譬如朋友A出於善意,告訴你朋友B因為某事生氣,對你的言行大加抨擊。你撫心自問一直以摯誠的心對待B,他有甚麼困難也義不容辭幫忙,結果B卻因為一個微小的原因而對你生氣,你既難過又失望,感慨你所重視的友誼原來不堪一擊。你想跟B作出解釋,但無緣無故重提舊事顯得突兀,而A也叮囑保守秘密,於是你沒有選擇餘地,只能保持沉默。雖然感謝A的好意,但你寧願甚麼也不知道,這樣你便可以繼續與B談笑風生,而不是每次面對B都渾身不自在。

好了,回到最初的問題,偷回來的證據能呈堂嗎?不是不能,而是沒有必要。
好端端的提甚麼控訴?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已夠複雜,實在沒必要添煩添亂,與其日後忙著修補千瘡百孔的關係,倒不如保持友好,至於那些不該知道的事情,實在不知為妙。

2016/8/2

非一般正義使者

0






當你要跟孩子談正義時,該如何入手?正義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向孩子講解正義呢?當大家一直認為儆惡懲奸的英雄/超人就代表正義時,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透過兩本《正義使者》告訴我們,“正義使者指的不是那些只會拳打腳踢、大聲叫罵而擊敗壞蛋的人。溫柔、體貼,有一副愛護人的好心腸,才是他們的特質。”

單看《正義使者:晃晃星人之卷》的封面一定以為巨型怪獸是壞蛋,而超人就是正義使者,但讀者固有以貌取人的印象在這裏完全給顛覆了,怪獸造型不一定是邪魔,而超人造型亦不一定是正義之士。此書不僅帶出以貌取人的危險性,還滲透出多個深入淺出的小道理,十分適合親子共讀。

翻開繪本,先是一個少年為救一隻蜻蜓而被同伴圍毆,縱使被打,依然堅持不還手。看到蜻蜓被欺凌挺身保護已不容易,還要捱打而不還手,這到底是正義還是愚蠢?勿以善小而不為,沒想到少年這小小的勇氣,最後竟然拯救了一座星球。許多年後這座星球來了一個長得像蜻蜓怪的晃晃星人,嘰啦嘰啦地說著外星話,告訴大家邪惡星人要來吃他們,但沒人聽得明白晃晃星人在說甚麼,甚至以為他要來傷害他們,結果當打扮帥氣的邪惡星人來到,大家都投向邪惡星人的懷抱……

宮西達也以高超的講故事技巧,透過一個報恩故事帶出多個訊息。孩子固然學會正義與善良,而家長亦可反思親子溝通問題。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是否真的暢通無阻?有時候孩子所講的意思跟家長所接收的意思完全不同,反之亦然。因為溝通不暢順,孩子焦躁不安,家長大發雷霆。如何化解溝通問題?靠的不單是語言,還有由衷的愛護。

《正義使者:晃晃星人之卷》講溝通不良的誤解、以貌取人的愚眜,以及默默的愛護,而《正義使者:奇幻超人之卷》則提出一個疑問:“只有以暴制暴,才能解決問題嗎?”

當正義使者遇著半夜大聲唱歌的大嗓門花枝星人、將街道噴滿顏料的七彩星人,奇幻超人應該施展奇幻光波對付他們,抑或溫柔地勸他們以後不要做壞事?奇幻超人2號總是二話不說就打敗邪惡怪獸,而奇幻超人1號則默默善後,收拾在打鬥中被損毀的建築物,幫助被打敗的怪獸回家,為他們檢查傷勢,好言相勸。這兩個行徑截然不同的奇幻超人哪個更受歡迎?大家都愛充滿英雄氣概的2號,卻嫌棄1號像窩囊,但1號一直堅持自己認為做得對的事,甚至為怪獸抵擋奇幻光波,結果身陷險境……

我不禁懷疑,《正義使者:奇幻超人之卷》不但是兒童繪本,更是寫給家長看的教養書吧。孩子大聲吵鬧、將家裏的牆壁畫到五顏六色,你會怎樣應對?假如邪惡怪獸代表孩子的頑劣行為,那麼奇幻超人1號和2號就像扮黑臉和白臉的父母,你屬於哪一種?

孩子犯錯,大聲責罵,甚至作出體罰只會令孩子感到害怕和困惑,並不會因而改過,只有將心比心,真誠關注孩子所面對的問題,認真向孩子解釋是非對錯,才有機會讓孩子從根本改掉壞習慣。

以暴易暴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用愛感化才是最大力量,書中的主旨與我的教養理念不謀而合,當看到奇幻超人1號對怪獸說“沒有人想故意成為壞蛋,你一定有甚麼原因吧。”時,我暗地決定,我要讓孩子在溫柔的擁抱下成長。

這兩本《正義使者》為大人和小孩帶來很多反思空間,跟孩子共讀時加以討論,一起找出正義的真諦吧。

《正義使者:晃晃星人之卷》、《正義使者:奇幻超人之卷》
作者:宮西達也
譯者:米雅
出版:小熊出版社
日期:20117月、201512

2016/7/20

愛上你之後

0




遇見你之前,我嚮往愛情電影和小說中所渲染的浪漫愛情,或甜蜜夢幻,或激情旖旎,或刻骨銘心,或至死不渝,總之愛的火花四濺,令人不禁憧憬有天愛情來敲門,從此幸福滿瀉。

愛情電影和小說總是依循既定的公式,起承轉合盡在意料之中,即使明知下一步會怎樣,觀眾和讀者還是投入其中,看得如痴如醉。也許,我們都在追求那一份能預知下一步的安心感。因為現實中的愛情根本沒有公式可循,或者說,根本不會按著電影和小說所定下的模式走下去。

總覺得兩個人能夠相愛,猶如奇蹟發生,美妙得無與倫比。但我不是天生懂得愛人,不管看過多少愛情電影和小說也是紙上談兵,所以在遇見你之前,對於如何愛一個人我只有概念而沒有把握,直至我們遇見了,愛上了,像是奇蹟,更像是命中注定,因為你是命定的戀人,我們必然會相愛。

愛上你之後,我確信靈魂伴侶的存在,感悟到愛情中的獨一無二和無可取替,體會到某些詞語的真正意義,例如溫柔、細心、可靠、愛護、美好,和幸福……

愛上你之後,我才發現真實的愛情並非濃縮在兩小時愛情電影中的激情與浪漫。兩個人相處有笑和淚,冷和熱,經歷過的悲喜憂樂、苦痛和遺憾,因為始終帶著愛而沒有一絲畏懼。

愛上你之後,我才懂得如何愛一個人,越愛越記不起愛情的存在,皆因我不用再嚮往愛情,而是確確實實擁抱著愛。

愛上你之後,我明白到愛要歷久彌新,必須用心經營,而我必須保持快樂,才能讓你快樂。因為有你,我不再悲觀,時刻活在喜悅中。

愛上你之後,我不再是我,你不再是你,我和你成為我們。我撫平你的傷痛,你擴闊我的視野。我重新認識自己,不斷完善自我。

愛上你之後,世界從此不一樣,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兩個人變成三個人。世界會因為我們的相愛而變得美好。

我們如此相愛。我們如此相信。


2016/7/13

我寫故我在

0




也許時間花在旅行上,
也許時間花在閱讀中,
也許時間花在電影上,
也許時間花在執屋中,
總之,沒把時間花在寫作上,
那其實沒甚麼大不了,
大部份的人也不在寫作。
誰管我有寫沒寫,
可是一旦很久沒寫作,
感覺自己都不再是自己了。
缺了寫作那部份的我,
竟然就不再是我了。
於是,我寫作的時候才感覺到真實的自己的存在。
胡亂地寫著,寫得不好也繼續寫,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給自己充電,以面對生活的無力感。

2016/7/11

《遇見你之前》:生命畢竟只有一次

, , 11





先說結論吧,我好喜歡《遇見你之前》(Me Before You)啊。

看電影預告時,其實已經完全預計得到這齣電影的走向,設定很公式的一齣愛情片。因為很久沒看過動人的愛情片,所以還是有所期待,然後我在看電影前已經知道結局,於是我在幾乎可以預計電影每一步的情況下看這電影,沒想到仍會被觸動到。
故事講述生活一成不變的女主角突然失業,因為她是家庭的經濟來源,所以她急著找新工作,並應徵做四肢癱瘓病人的看護。男主角本是年青有為的銀行家,卻因意外四肢癱瘓,從此對生活失去熱情。性格截然不同的男女主角碰撞在一起,竟然互相影響對方,然後當然會在不知不覺間愛上對方。

這樣的設定很公式,但這電影不單是一部愛情電影,同時探討很嚴肅的生命議題:安樂死。安樂死一直是令人爭議不休的議題,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其實一個人能不能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死?


在女主角出現之前,男主角已預約進行安樂死,有一場男主角父母爭論應該支持兒子安樂死,父親認為這是兒子的決定,應該給予支持,但母親卻無法接受,希望終有一天能說服他。

一個一直熱愛生命的人突然胸部以下癱瘓,康復無望,生活無法自理,生活完全失望尊嚴,每天醒來都希望生命快點終結,在這情況下他選擇安樂死是自私懦弱的決定嗎?如果活著每一分鐘都是煎熬,因為不捨而要他辛苦活下去的家人才是自私嗎?


女主角在知道男主角的安排後,決定讓他重新感受活著的喜悅,她以為她在改變他,沒想到她才是被改變的一個。女主角一直固步自封,不敢嘗試新事物,但男主角卻不斷鼓勵她勇敢生活,還幫助她走出舒服圈,活出真我。

生命畢竟只有一次,活得太無趣的話實在是浪費生命。嘗試新事物,不要找藉口讓自己裹足不前,勇於接受挑戰,勇於作出改變,明確追求快樂,讓這輩子無憾。真愛未必無敵,但有愛總是幸福的。


珍惜活著的時刻,珍惜愛與被愛的感覺,珍惜人生的自由。生活可以很無趣,也可以很精彩,你想過怎樣的人生?
女主角Emily Clarke的表情總是太誇張,連眉毛也無法安靜下來,而且因為表情太豐富而顯得額上的皺紋很明顯。雖然如此,她演得還算可愛。

之前明明看過男主角Sam Clafiln好幾齣電影,一直不覺得他有型,但在《遇見你之前》,他飾演一個四肢癱瘓的病人,身體無法移動,只靠表情卻讓人感到充滿魅力,期待他將來更多演出。


PS. 後來我找來原著小說看了一些重要場口,發現電影非常忠於原著,改編得很細膩,而且拍得漂亮,比小說的描寫更精彩。


-------------------------------------------
官方故事大綱:


Lou (艾美莉克拉克 )住在英國郊外小鎮,26歲的她性格樂觀又多鬼主意,沒有甚麼人生方向,只有營營役役為家計不停做散工。Lou幾經辛苦找到新工作,任務卻絕不輕鬆。她每天需要到鄉郊豪宅,照顧兩年前因一次意外而下半身癱瘓的年輕銀行家Will (森加芬 )。這次意外對Will的世界起了重大改變,曾經勇於冒險的他,變得憤世嫉俗,失去生存動力。於是,Lou決定幫他重新感受生存的意義。Lou帶著Will一起重拾生存的樂趣,越走越近的兩人,發現他們的內起了超乎想像的變化。一切似乎發展得非常美好,但原來Will早已作出了一個傷透別人的決定。

2016/7/7

《天眼狙擊》:人為甚麼能決定別人的生死?

, 2




 很久沒認認真真寫電影,一來是因為沒有時間,二來是沒有遇到好非寫不可的電影。早前的《華爾街綁架直擊》(Money Monster)其實很精彩,演員和劇本俱佳,可惜沒有引起太多迴響。

這一齣《天眼狙擊》(Eye in the Sky )更加精彩,簡單的故事,卻如此扣人心弦,觀眾的情緒隨著峰迴路轉的劇情不斷波動,未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道結局如何,比任何大堆頭的特技電影更緊張刺激。
 《天眼狙擊》的故事簡單得很,發生在半天之內的劇情,讓觀眾彷如跟電影中人同步思考,非常緊張。電影講述英軍要殲滅計劃進行自殺襲擊的恐怖份子,但這可能導致一個無辜的女孩喪生,可是放生恐怖份子,卻可能令逾80人在自殺襲擊中喪生。面對這局面,該如何選擇?到底該犧牲誰?

這有點像經典的電車難題所引起的道德爭議,哪一個決定也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到底誰能決定別人的生死存亡?考量點又是甚麼?生命的價值該以數量來衡量嗎?
 生命不是數學題,不是說犧牲1個人就能救80人很划算,於是便毫不猶豫地犧牲那生命。誰說得準這生命日後不會有拯救世界的大作為?誰能百分百肯定自殺襲擊一定成功,一定會奪走80個生命?不管是恐怖份子還是英軍,都企圖利用自己的力量決定別人的生死,其實一個人為甚麼能決定別人的生死?憑甚麼?最後的決定建基在甚麼?

這齣電影雖然只關乎一個決定,但情節非常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而且不但涉及道德問題,也讓觀眾看清各種官僚作風和政治手段,並以政治、外交、法律、公關和人性等角度看待生命的價值。面對同一個選擇題,每一個人的著眼點也不一樣,讓觀眾漸漸多角度思考。

離開戲院,腦海中浮現許多問題,心情帶點疲倦,戰爭是殘酷的,這點毋容置疑,但戰爭和恐怖襲擊還是不時發生,即使如何思考正義的本質和必要,但大部份人的命運卻彷彿掌握在那少數的人身上。我依然不明白他們憑甚麼?

 --------------------------------------------------
官方故事大綱:
凱瑟琳波威上校(海倫米蘭飾)率領英國情報單位追捕一名女性恐怖份子長達六年,經由美軍加入高空監視行動,好不容易在肯亞的秘密基地找到疑似她的身影,特種部隊準備活捉她時,高空偵查人員卻意外發現該名恐怖份子正與其他人密謀自殺炸彈攻擊,凱瑟琳為了防止傷害,旋即下令轟炸秘密基地將敵人殲滅。當無人戰鬥機的駕駛員史帝夫(艾倫保羅飾)瞄準目標後,卻發現這個看似「秘密基地」的房子竟然是一般住戶,而一名九歲女童更活生生跑進他的攻擊範圍玩耍,眼看原本單純的跨國逮捕行動瞬間變成複雜難解的反恐任務,凱瑟琳跟史蒂夫又該如何決定這場行動的成敗

2016/7/6

每一次比較

5




如果有天上帝問我,比你遲出生的人事業比你好、賺錢比你多、房子比你大、伴侶比你強,你覺得不公平嗎?

那我就跟上帝說,別鬧啦,要問公不公平,由精子跟卵子結合那刻就該問了,但“為甚麼我不是含著金匙出生”這種問題問了也是白問,所以還是不要問,只要信。

相信自己有能力過幸福生活。

然而,因為我們不是含著金匙出生,也無法讓孩子含著金匙出生,於是有些家長拼命想子女贏在起跑線上,但這想法無疑幼稚。明明每個人的起步點也不一樣,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如何論輸贏?其實為甚麼要跟別人比較?其他孩子跑得比你的孩子慢,並不代表你的孩子跑得快啊。

可惜,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孩子一出生便無可避免進入自動比較模式,即使你不將孩子與他人比較,身邊總有人拿你的孩子進行比較,由嬰兒期開始比拼體重、身高、可愛程度,當然還少不免比拼成長進度,甚麼時候轉身、爬行、走路、說話,彷彿早一個月學會說話將來必定出口成章、成就非凡;上學了就要比拼學校、成績、才藝、獎項,長大以後還要比拼職業、收入、伴侶、子女……咦,有孩子又可以重頭開始比拼,如此循環不休,沒完沒了。

將孩子跟他人作比較,屬多餘而毫無意義的行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跟任何人也沒有可比性,不管比較結果如何,對你和孩子均構成無謂的心理負擔,產生無形傷害。

人生最大的障礙來自比較,每一次比較都是一個陷阱,著眼於別人的成就而忽略孩子做了甚麼或能夠做甚麼,令孩子失去獨立性,必須跟他人相比才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是終極的悲哀。


別人的優劣與你們無關,做好自己才是重點。孩子不是不能作比較,但只需跟自己比較,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進步,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勇敢,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接受孩子的獨一無二,別讓孩子陷入比較的漩渦中。

2016/6/24

復活節宜蘭台北遊

4





【計劃】
近三年的復活節都在台灣度過。

女兒四歲半,已連續四年去台灣。這次復活節安排台灣行程時,最初計劃去高雄,但因為航班問題已打消這念頭,再計劃行程時因為想住親子民宿,所以就將地點鎖定宜蘭。

宜蘭有很多間民宿啊,這讓有選擇恐懼症的我很苦惱,我不斷參看網文,終於選定兩間候選民宿--聖荷緹芯園

我喜歡聖荷緹的環境,摩登時尚,房內就有滑梯有鞦韆,室外也有小水池,我猜想應該會玩得高興。

芯園的感覺童話一點,有滑梯但沒有鞦韆,但是芯園有免費任穿的公主裝,我心想女兒應該會喜歡扮公主,所以這也是一個選擇因素。

最初計劃時只有我們一家三口,我先向芯園查詢,由於我想入住的三人房已被訂(民宿的每一間房也有不同設計),所以我就改訂聖荷緹,經PAYPAL付款,很方便。但後來女兒表姐一家三口也可以加入,我猜想兩表姐妹一起扮公主一定會玩得更高興,於是就改訂芯園的六人房,幸好聖荷緹那邊可以退款,只是蝕了一點手續費。

我們最後選定艾莉絲子城堡,兩層樓,很適合兩家人入住。


 【桃禧航空城大飯店】
因為只有四天假期,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在前一天乘晚上8:20的航班先到台灣住一晚,這樣翌日早上就可以直接玩了。

考慮到抵達機場已很夜,所以就入住桃園附近的酒店,最後選定了桃禧航空城大飯店,最初在酒店訂房網訂了酒店,但後來發現官網有更便宜的親子歡樂一泊二食專案,包三人早、晚餐、木樂地入場券,而且還可以入住親子樓層,在房內設置帳篷,哈,真的未去宜蘭住民宿在這裏也玩得開心了。

木樂地是甚麼?根據官網介紹,木樂地就是使用木頭建構的遊樂園地,能讓父母安心、讓小朋友開心遊戲。「木樂地」的核心包含了【親子關係】、【學習】、【環保】、【快樂】、【安全】、【形象】,六大訴求。

當晚我們差不多11時才離開機場,女兒看到帳篷興奮得玩了一輪,雖然最後還是不願意自己睡帳篷,但已是一次難忘經驗。

翌日先享受自助早餐,然後就到木樂地玩了。我們六人包場,兩表姐妹可以安心隨便玩。木樂地地方不算很大,但多個展區也有心思,極具規模的廚房和超市令女兒玩到心花怒放(平時她就愛玩廚房仔),還有扮靚區、釣魚區、滑梯沙池、模型區、幼兒區等等,兩個小女孩玩足兩個小時,最後依依不捨地離開。

玩完又吃飯了。因為我們抵台時間太晚,酒店主動將贈送的晚餐改為午餐,於是我們又享用了一頓自助午餐,1:30乘包車離開,往宜蘭出發。




【芯園】
由桃園到宜蘭的民宿,車程約1小時40分,我們在3:10抵達,立即登記入住,負責人簡單介紹一下房內設施,其實女孩已忍不住開始玩了。難怪,看到這間佈滿公仔的滑梯小屋,小孩怎麼忍得住?

兩個女孩進入民宿後就不願離開,於是這天接下來的時間都在民宿度過,不過正好這天下雨,所以就讓兩個女孩在房間玩個夠。

我們入住的艾莉絲親子城堡共兩層,我們一家三口選了樓上那一層,滑梯小屋在樓下的大廳,玩了一會,我帶女兒挑選公主裙(這是選這間民宿的重點啊),她一開始選定了Elsa(又是Elsa!)裙,從此情有獨鍾,但我想她多穿幾款,於是她在半推半就之下再穿了兩款,即共三款,然後我也不再勉強她了。

玩夠了滑梯小屋,就到樓上玩,這裏有個小偏廳,偏廳有一張大大大床,女孩在床上跳來跳去也樂此不疲。玩了一個下午,我們連晚餐也在民宿享用,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哈。吃完晚餐回客房繼續玩,單是玩尋寶遊戲也玩了一個小時,在陌生的環境玩尋寶遊戲特別好玩。

如果問我對芯園的評價,那就是環境很漂亮,但是親子感覺比我預期遜色,客房佈置有歐式味道,但除了那間滑梯小屋外,其實沒有太多小童玩樂元素,至於免費任穿的公主服,由於女兒表現得興趣缺缺而跟我的期望有所落差。但其實女兒一直玩得很高興就是。


【宜蘭遊】
到宜蘭第二天正式遊宜蘭。這天包了車,司機除了按我們的行程行走,也作出一些建議。反正我沒有備課,事前完全不知道這裏有甚麼,所以去到哪裏也是新奇。

第一站是蠟藝彩繪館,畫了一輪,再教你製作水筆和蠟筆,又在女兒手上印圖案,最後還可挑選小禮物,女兒玩得開心,這個點似乎成為她宜蘭遊印象最深的一站。

第二站是白米木屐館,先聽講解歷史背景,再參觀各款木屐,我明明對木屐沒多大興趣,但最後竟然一家三口各買了一對木屐回家,意想不到啊。買完木屐再自製木屐匙扣,簡單易做。

玩完這兩個站之後,女兒不斷喊肚餓,於是司機載我們到一間小店吃古早麵,便宜又好味。

這天因為傷風,飯後見餐廳對面就是藥房,就想買一點成藥,結果老闆細心詢問我的病徵後才給我配藥,而我吃了幾次那些藥就痊癒了,很正。

第三站是梅花湖,我們抵達梅花湖時,女兒已在車上睡得很熟,結果我們抱她到鴨仔電動車,遊了半個湖她才醒來。我們在湖邊泊車在草地上走走拍拍照,也玩得很開心。我們圍繞梅花湖遊了兩個圈才還車,然後買些小吃解解饞。

第四站是去買宜蘭餅給母親做手信。其實平時我去旅行不會買手信,行李箱的空間很有限,實在沒有多餘位置買一大堆食物回去。不過我未出發母親已有此委托,所以就不負所托,買了再說。

第五站是司機介紹的羅東林業文化村,看看舊火車和火車站,也是一種特色。

最後一站是羅東夜市,帶著小孩不敢隨便吃街頭小食,只讓女兒玩了一個攤位遊戲,這比澳門玩過的攤位遊戲划算多了,價錢合理,遊戲用的波多到玩極也有,而且最後還贏得一盒玩具,讓女兒樂透了。這絕對是良心生意,不是只為了賺錢,也讓玩家玩得開心和滿足。玩完攤位遊戲女兒意猶未盡,又玩夾公仔,雖然我們一直夾不中,但玩到指定次數就直接送那公仔給我們,真好。

逛完夜市就到附近的餐廳吃飯,然後便結束一天宜蘭之旅。




 【台北】
翌日就由宜蘭包車往台北了。

這次在台北入住W,這是第二次住台北W,價錢是有點貴,但地點方便,酒店有水準。我們到酒店放下行李,就出發往華山創意文化區。

這裏不時更換展館,所以第二次來也還有新意,先付費參觀微你兵展覽,再逛Tsumtsum展覽。吃完午飯後排隊參觀我最感興趣的癲倒屋,其實買票時不知道人龍這麼長,否則我大概不會花一小時來排隊。癲倒屋就是屋內的傢俱全部癲倒設於天花板,女兒覺得有趣,每個站也讓我們拍照。嗯,她其實很有性格,不是我想拍她就讓我拍,所以能在這裏拍到很多照片也讓我心滿意足了。

本來打算回酒店讓女兒午睡,她在車上睡了,但一到酒店房間就醒過來不肯再睡,我們稍稍休息一下就繼續出發。

因為女兒經常重溫自己的短片,其中一條是兩年前她在台北街頭一邊吃胡椒餅一邊跳舞的短片,我們戲稱她辣到跳舞,於是她每次去台灣都說要吃胡椒餅。為免她失望,我們直接去光顧去年買過的大學口胡椒餅,然後就是書店之旅,連逛多間書店,將戰利品放回酒店後,再到酒店對面的信義誠品逛逛吃飯,結果逛到九時多才回酒店,算是十分盡興了。


【尾聲】
最後一天,在酒店附近吃完早餐就執行李離開,先乘的士去三民書局看書,因為行李已爆,所以只讓女兒買一本書,結果就坐下來跟她講其他沒買的故事書。

滿載而歸之後就去明星咖啡館吃飯,如此這般便結束了這次復活節之旅。

有的父母去旅行將重心完全放在子女身上,而我們每次去旅行,也希望盡可能做到平衡,不能只有親子活動,也要適當安排一些適合大人的活動,像遊台北如果不逛書店就不夠圓滿了。

所以這次旅程既讓女兒開心,大人也能逛街滿足購書慾,這樣就很不錯。

明年還去台灣嗎?應該去呀,女兒已經主動提出想再去一次飛牛牧場了,我還想帶她去台中義大。嗯嗯,已在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