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1

《胚胎奇譚》:日本怪談系列

, 0




 

《胚胎奇譚》屬於日本怪談系列,作者山白朝子是乙一的另一個筆名。

乙一較出名,因此在賣書時,出版社會在山白朝子的名字旁邊加上「(乙一)」,讓讀者知道這是乙一的作品,增加銷售量。

我個人對乙一的小說沒什麼感覺,之前看過幾本他的小說,覺得不難看,但也沒覺得很好看。

這本《胚胎奇譚》也不例外,九個短篇小說,全部都是一個旅遊作家和隨從在旅途中所遇到的奇人怪事。

九個故事中,印象較深的有〈青金石幻想〉、〈不存在的橋〉和〈無臉嶺〉。

〈青金石幻想〉講述一個女人得到奇特的青金石,死後可以重啟人生,帶著記憶回到嬰兒時期的她,當然可以趨吉避凶,不斷的重生讓她渡過很多段人生……這個故事有點日劇《重啟人生》和美國電影《蝴蝶效應》的感覺(兩齣我都很喜歡,所以這篇故事也喜歡)

〈不存在的橋〉講述主角們看到一條在數十年前已經斷掉的橋,而當日在橋上死掉的人還不段在橋上徘徊……一個母親的兒子當年也在橋上死去,而她在兒子離世當天打罵過他,於是她一直想在死前跟兒子道歉……因為一時衝動而做成人生中最大的遺憾,生死永隔,要如何填補這遺感?

〈無臉嶺〉則講述主角來到一個村落,被認定為某個已死的男人,不論是他的長相、外貌特徵,以致過的的經歷也跟死去的男人一樣,不過更像是主角當初沒有選擇的人生,例如他嫌木工辛苦而放棄,而死去的男人堅持下來成為木匠……會不會是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孤家寡人的主角會否因此選擇有妻兒的安穩人生?喜歡這個故事對身分認同的描寫。

其他故事包括胚胎離開人體後雖然一直生存卻無法長大的〈胚胎奇譚〉、一個溫泉可以讓人見到離世親友的〈湯煙風波〉、村裏所有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都長著人臉的〈胶〉、被食人族困在深坑中的〈地獄〉、撿了梳子後被莫名奇妙的頭髮纏上的〈不可以撿梳子〉和被夫家虐待的婦女如何靠文字和少年脫困的〈「來,我們走吧」少年說〉。

整體來說,《胚胎奇譚》跟我對乙一以前的小說觀感一樣,不難看,但也不特別好看,好些怪談概念雖然有趣,但是結局卻平平無奇,有時甚至覺得根本沒有作出圓滿的解釋而覺得失望。

日本怪談呢,我還是比較喜歡朱川湊人的作品。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kmuzMT

書名:《胚胎奇譚》

作者: 山白朝子(乙一)

出版:皇冠文化有限公司

日期:2013/10/14

2024/6/8

《隱身黑暗的少女》:未審先判的可悲

, 0




 

第一次看英國作者麗莎傑威爾的小說,《隱身黑暗的少女》不算頂級的懸疑小說,不過結局收得很好,整體感覺不錯。

小說一開始是一個很短的序曲,在情人節的午夜時份,一個少女跑向一個男人,結局未知。然後小說分為“之前”和“之後”。

之前是指在情人節那個序曲之前發生的事,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條線是一家四口搬到新的住宅區後,發現這區治安很差,經常有性侵案發生,對面住著一個猥瑣男,一次女兒朋友離開後更遇襲,與此同時,妻子因為一年前懷疑丈夫有外遇而令兩人關係告急,雖然決定維持關係,不過感覺始終大不如此。

另一條線則是那個猥瑣男的自白,他是厭惡女性的大學教師,最近因為被女學生投訴不當行為而被停職,雖然他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錯,但多個人證指他的言行有問題,最後他憤然離職。從來沒交過女友的他在情人節當晚跟在交友App認識的異性吃飯,言談甚歡,飯後他獨自回家……

情人節之後,一個少女失蹤,警方很快鎖定猥瑣男是嫌犯,傳媒對他起底報導,明明只是嫌犯,還未開審已經將他寫成變態殺人魔。與此同時,對面一家四口的妻子發現區內多宗性侵案的線索。此外還有第三條線,即失蹤少女的自白,她之前的遭遇,她的家庭背景以及最近發生在她身上的事。

漸漸的,三條線慢慢交織在一起,越讀到後面越扣人心弦,到底少女失蹤是怎麼一回事呢?她遭遇了什麼?而那個被捕的猥瑣男到底有罪還是無罪?

讀到猥瑣男被捕後的遭遇,大有感觸,明明還未受審,卻已經被全世界公審,而傳媒嘩眾取寵的報導手法只為吸取眼球,但萬一他不是兇手呢?那麼挖掘他的隱私,將他寫成淫魔的報導則會對他做成一輩子的傷害。雖然說世人皆是善忘的,過幾年就會淡忘,但世人一旦產生偏見,便不容易改變啊。

失蹤少女到底發生什麼事?連續性侵案又是誰在犯案?丈夫的出軌是疑神疑鬼的結果抑或真有其事?種種懸念在最後得到解答,最喜歡的還是猥瑣男的自省,由憤憤不平到產生懷疑到追溯源頭,從新檢視失敗的人生。

至於另外兩條線則主要製造誤導與懸念,三條線結合起來會讓人想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

總覺得每個國家的小說都會反映不同的生活方式,外國的小說背景總是獨立住宅,這跟我居住的大廈很不同,所以讀來會有一種新鮮感。閱讀小說的樂趣大概就是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面貌吧。

《隱身黑暗的少女》雖然不算非常精彩,但不失娛樂性,適合消閒閱讀。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agoIPX

書名:《隱身黑暗的少女》

作者:麗莎.傑威爾

出版:高寶

日期:2021/10/27

2024/6/6

我寫作,所以我存在

0




 

因為最新的長篇小說《死啊,又不是第一次》正在鏡文學連載,所以早前接受了鏡文學的筆訪,談談我的創作經驗和一些關於寫作的想法,譬如我最享受的創作時刻,靈感從哪裏來,如何構思和發展角色等,也有聊聊我的寫作時間表和自我激勵技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專訪連結:https://lit.mirrorfiction.com/focus-author/article/3

寫作之於我已經變成每日必做的事。

以前喜歡寫小說,也就只是寫小說,而且只會在想到題材之後寫,可是現在幾乎天天在寫,雖然現在《死啊,又不是第一次》連載中,但這其實已是去年完成的作品,現在又每天在跟新的長篇小說拼搏。

一開始時因為未掌握節奏而有點困難,不過每天一點一點累積,已寫了四萬多字,雖然距離完稿還有一段漫長的日子,但照這樣的進度,還是有望在今年內完成,不過完稿後要如何修稿又是另一個故事,只是第一步是先將小說寫完啊。

有時覺得很奇妙,如果鏡文學的編輯沒有找上我,這幾年我未必會這麼勤力寫小說,回頭看也覺得不可思議,長篇小說一篇接一篇完成,短篇小說之前也寫了一大堆。

我明明是一個很懶的人,怎麼一下子勤力過來?

我不寫作的時候,感覺日子有點虛度,好像一事無成似的。不過藉著寫作我確實有交出一點成品,這讓我感覺充實多了。就算我在現實中沒有過人之處,我還有寫作這領域讓我感覺良好。我在寫作,所以我存在。

我寫小說有點像寫日記的意味,即使是完全跟我生活不相關的小說,我也可以將自己投射進去,所以丈夫看我的小說時會經常發現我的身影,當然,只有他這麼懂我才會發現,其他讀者難分真假。

好啦,我想說的是,每一小說我也寫得很認真,如果沒有讀者就變得很寂寞,所以繼續推小說: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book/35144

來看吧,點個心,留個言,讓我知道寫作路上不寂寞。

2024/6/5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我不喜歡做選擇,以前是害怕做錯決定,現在則是對任何狀況都沒所謂。

兩種想法都是基於同一個理由,就是人生只有一次。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會搞砸人生。這個想法很可怕,所以面對重大抉擇時總是思前想後,誓要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但什麼才是正確呢?譬如在考慮轉職時,當然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兩份工作的優劣,最後經過理智思考後才作出決定,這就能代表正確嗎?作出決定之後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絕對是未知數,就算轉工後發展不如理想,也不表示留下來發展會更好。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你沒有機會到另一個平衡宇宙查看選擇留下來的你會過著怎樣的人生,也當然不會知道你所做的決定是否比較好,無從比較也就沒所謂正確與否。

只要是自己做的決定,就必然是正確的。即使發展未如預期,也不要後悔當初選擇錯誤,既然無法回頭重新再選一次,後悔絕對是無用的情緒,已過去的事改變不了,別執著於對與錯,要是不滿現狀,就作出改變吧。

與其追悔當初,不如積極應對,將逆境扭轉過來,不斷自怨自艾,只會繼續沉溺在失望之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怎麼做都不會有錯(備注一下,不是說可以做壞事啦),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你需要面對的境遇和挑戰,順境便懷抱感恩的心享受美好時刻,逆境則咬緊牙關拼到底,只要克服到這一關自然變得更強更好。

現在的我對於人生會遇到什麼也抱著寵辱不驚的心態,既來之則安之,怎麼來就怎麼去吧,不抱怨不抓狂,以平常心面對所有狀況。要在意的話就在意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情,至於那些無法掌握的事就放寬心面對,都不過是經歷,勇敢面對,每天都是新開始。

2024/6/3

最難改的小說名

0




 

以往我寫長篇小說,在開始寫之前便已經定好小說名,而且基本上定好之後便不會再改,因為寫的時候都會圍繞著這個名字來寫,可是這次寫的《死啊,又不是第一次》,小說名卻一改再改,而且怎麼改都不滿意,即使最後我改了這個小說名,依然不算最好。

然而,我已經無法再想到另一個書名,反正編輯接受了沒有要求我更改,那就這樣吧。

為什麼這次改名會這麼難呢?因為完稿的小說跟我最初的構思完全不同,而一開始改的小說名《化死為零》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故事,當然不可以使用。

這篇小說的重點是死亡,可是叫《死亡XX》的書和電影已經多不勝數,怎麼改都覺得不夠吸引力,那段時間不停在思考,始終無法想到能讓我眼前一亮的名字。

寫作期間一度改過一個叫《諾亞的多重死亡》的小說名,不過完成初稿後需要大改,直接重寫前半部,橋段也跟最初不同,於是這個書名又不適用了,必須重新構思新名字。

小說十多萬字都寫好了,偏偏幾個字的小說名始終無法定下來,但小說不能沒有名字啊,於是我越來越焦急。

寫作期間我還是堅持天天閱讀,剛好借了一本小說《我啊,走自己的路》來看,當時腦海裏突然閃過「死啊」這兩個字,考慮到小說是說每一個人都死過許多次,對於死亡應該放寬心,毋須害怕,毋須抗拒,於是當時就想到「死就死啊,又不是第一次,有什麼好怕呢?」

結果我便將小說名改為《死啊,又不是第一次》,當時想到這個名字頓時感到釋然,終於想好小說名,不用再苦惱了。

我當然喜歡這個名字,否則便不會改這個名字,可是後來陸續有朋友問我小說真的用這個名字嗎?我隨即意會到他們不喜歡這個名字,但我已經想不到一個更貼切的名字,假如貼近主題改為《死亡XX》或《靈魂XX》,真的會更好嗎?大概又會被認為很土吧。

反正改名也算是一種緣份,雖然改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小說名,不過重點一直是小說內容吧。(嘿,小說名不吸引誰會看小說啊?好啦好啦,改都改了,就請大家即使覺得小說名不吸引也看看小說吧。)

就是這樣,《死啊,又不是第一次》已經登場,現正在鏡文學連載中,希望大家追起來吧。

小說連結: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book/35144



2024/5/31

《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無腦理財沒煩惱

, 0




 

先說結論,這本書開宗明義是寫給完全沒有理財經驗人士看的,所以寫得非常深入淺出,而且基本上就是教你一招,只要按照這一招進行投資,不用腦袋思考也能好好理財,避免過度參與投資帶來的煩惱。

你最關心的當然是,這一招是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有紀律地購入指數型基金ETF,也就是跟大盤同步的ETF(作者是台灣人,所以推介的ETF是台灣的0050和0056),而買入和賣出的準則是K<20,買;K>80,賣。至於如何看 K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書的介紹。

我個人認為如果是定期購入ETF當儲蓄,其實可以不管什麼K值,反正我買了之後就視為配息工具,不會輕易賣出,但即使是買ETF也要小心選擇,像我月供盈富基金多年,竟然因為港股近年的不濟而被丟牢,不知道有沒有翻身的機會,所以作者所介紹的那一招是不是一定穩賺呢,大概還得看你買的是什麼市場,像作者推介的台灣0050和0056,在此書出版後的數年,比當時漲了不少,所以根據那套理論還是可以賺錢的。

當然書中不是單講這一點,第一章就顛覆大家的理財觀念,教讀者不要用腦袋理財,不要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資產配置不要超過三種。

這確實跟許多理財書所帶出的觀念有點不同,而我最認同的就是不要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計算的公式當然是真的,但實際要長期有著這樣的高回報而又完全不動用本金的操作,又有幾多人可以做到呢?所以長期的複利效果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神話。

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紹不同理財工具和投資工具,作者強調要買房子和保險(保險只求保障,不求賺錢,所以不買儲蓄型保險),買股票但不選股,直接買0050或0056就好,並且必須做好「大不了套牢」的準備。

作者強調存錢的重要性,而存錢是為了投資而不是存定期(這樣說是因為此書出版時定期利率只有1%,肯定跑輸通漲,那只會不斷蠶食購買力。然而,現在的定期利率大概有4%,存定期也算是穩健的保本工具),所以理財的第一步是存錢,要如何存錢,先決條件其實是努力工作賺取薪金。

最後作者介紹退休的財務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在有房有保險的情況下,擁有一年生活費的22倍,並且每年有5%的投資報酬。

當然,能否做到5%投資報酬是關鍵所在,如果單放定期,目前並沒有5%的利息,況且日後減息的話息率會更低,所以必須找到年賺5%的投資。

我自己的退休標準是當被動收入高於生活開支就可以了,至於如何保證被動收入一直維持高水平才是大考驗。

書中的結語是「財富是來成就人生的,但財富絕對不該是人生唯一的成就。」。

我渴求財富自由,是因為這樣的話我可以過我喜歡的生活,但賺錢並不是唯一的目的,如果為了賺錢而讓自己生活得不開心,我寧願賺少一點就好,頂多進一步減少開支,總不至於會餓死。

總體來說,這本書十分實用,但沒有帶出太多新概念,也沒有讓我反思人生的地方,不過確實適合給對理財零基礎的人看。

不同的理財書有不同的說法,我想沒有一套可以適用於所有人,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套,並且有紀律地存錢和投資,讓自己早日財務自由。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25jABC

書名: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

作者:施昇輝

出版:天下文化

日期:2019/02/27

2024/5/29

伴侶與旅伴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一個好伴侶不一定是好旅伴,但一個好旅伴絕對有條件成為好伴侶。

有些伴侶在日常生活中相處愉快,一踏上旅途卻讓人受不了,所以有人靠旅行選擇結婚對象,婚前必須先去一趟旅行,如果旅行途中一直感覺良好,證明雙方真的合得來,要是旅途上爭執不斷,結婚一事也許得從長計議。

旅行有多種模式,有人旅行是為了渡假,優哉悠哉地渡過難得的假日,有人愛在大城市中走走逛逛,有人喜歡自然景色,有人只看歷史文化,有人熱衷冒險活動,有人單純想購物。

挑選旅行地點需要好好配合,安排行程更需要磨合,有人喜歡滿滿當當的行程,天一光就起床趕行程,有人喜歡在旅行期間睡到自然醒,不想放假比上班更辛苦。旅行覓食,有人事先做好功課出發前已預約好當地餐廳,預約不了也要排隊朝聖,有人傾向隨心而行,逛到哪裏吃到哪裏,都是當地美食,不好吃也是一種體驗。

好的旅伴能夠跟你互相配合,互補不足,各司其職,在旅途上遇到任何危機也能笑著化解,不抱怨不執著,笑著出發笑著歸來,回憶記事本中又添上美好一筆。

一個讓人討厭的旅伴在你安排好一切後諸多批評,不單毫無建樹,還帶來負面情緒,未出發先掃興,出發後繼續貫徹看什麼也不順眼的精神,為旅伴施加無形壓力。旅行無非為了提高快樂值,如果過得不開心,倒不如留在家中,何必花錢受罪?

好旅伴難求,好伴侶更是難能可貴,跟你過日子的時間肯定比旅行的時間多,因此你必須找一個好伴侶陪你過日子,絕對不能將就。

日子天天過,當然得快樂才行,要是伴侶讓你經常感到難受,每天承受巨大負能量,請認真思考一個人過日子會不會更快樂。人啊,不過是追求快樂罷了。

2024/5/26

《流浪的月》:事實與真相的距離

, 0




 

看完凪良汐的《菫莊的房客》,有興趣再看她的小說,於是找來已拍成電影的《流浪的月》來看,而且看完小說的當天立即看電影,想看看影像化後的故事。

《流浪的月》的故事簡單又複雜,簡單在於主線基本上只有一條,就是男女主角的兩次相遇,複雜在於他們的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事實是,不管女主角說了多少遍,也始終無法讓別人了解她和男主角之間的關係。

這正是小說的主旨,事實與真相的距離,有如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從地球看月亮,不同日子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月亮,卻始終無法看到月亮的全貌,而地球上的人就以自己的認知對月亮產生一種認定,以為已經掌握月亮的一切,但那可能錯誤得離譜。

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時,男主角19歲,女主角9歲。男主角因為經常在公園裏看著小孩玩耍而被視為戀童癖,而女主角因為某些原因不想回家,經常在公園留連,她不想回家的程度大到當男主角問她是否要去他家時,她毫不猶豫答應。

女童的消失引發社會大規模搜索,兩個月後她突然出現,從此被烙下遭戀童癖禁錮兩個月的烙印,所有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她,跟她交往的人也一直視她為楚楚可憐的弱者,對她愛護有加。

然而,只有女主角清楚知道那兩個月發生了什麼事,她跟男主角只是在家吃吃睡睡看電視聊天,男主角只是提供一個地方讓她逃避回家面對的痛苦,他一直待她有禮,完全沒有任何不妥當的行為。可是在她「獲救」後,不管她怎麼說,就是沒有人相信她所說的一切,即使長大後她說出真相,所有人都認為她在說傻話,美化了那段被囚禁的關係。

許多年之後,女主角偶然再遇到男主角,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只想待在他身邊,與愛情無關,她只是覺得待在他身邊便感到安心,但在她向對方靠近的時候,外界不斷為他們帶來難以想像的阻撓,當中最激烈的是她的男友……

作者寫得非常細膩,因此讓讀者感覺更深刻,讀到後來越著緊,好想他們能夠得到幸福啊,可是世人的偏見卻無法動搖,讓人不禁看得緊揪著心。很喜歡這個故事,兩個相濡以沫的人,互相在對方身上找到救贖,不管世俗的眼光,因為他們都不是為了別人而活。

(有道德潔癖的人還是不要看這本書啦,因為就算作者用整本書的篇幅也無法扭轉你認為男主角就是戀童癖的觀念)

如果問我凪良汐的風格,我會說是溫柔,即使《流浪的月》和《菫莊的房客》某程度上都有點沉重,她卻用溫柔的筆觸撫慰讀者的心靈,讀來不會有太大壓迫感,只是將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感受人性的各種面貌。

電影版的《流浪的月》雖然改動不大,基本上主線跟小說一樣,只是由小說的順序改為插敘以加強懸念,不過電影無法準確傳遞出作者在書中想表達的情感,尤其是無法表達女主角那份有理說不清的無奈和痛苦,也沒有深入探討男主角的內心世界,不過整體來說仍算是理想的改編。

書中摘句:
原來人是這樣的生物,無論多大的痛苦總能習慣。

真實的我們只存在於我靠不住的大腦里,而且一定按照我的心意改寫過。

所謂的真相大概是不存在的,只是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解讀罷了

懇求和暴力不同,它從其他方向我施以攻擊,看準了人的弱點 — — 溫柔與寬容,實在是有夠狡猾的。

根本沒有所謂的事實! 不過是大家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理解罷了!

現在我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但這比什麼都強。

事實和真相的距離,像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那樣遙遠。 這段距離無法用語言來彌補,我只能沉默著垂下頭來。

想從你們將我五花大綁的半吊子的理解和溫柔中,得到自由。

PS. 《流浪的月》沒有在我平常購買電子書的平台中找到電子書,卻在微信讀書找到這本書,於是利用平常賺來的書幣買下這本書,也終於用上買了很久沒常用的海信Touch Lite來看,感覺賺到了。

購買實體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7368?sloc=main

書名:《流浪的月》

作者: 凪良汐

出版:悅知文化

日期:2022/10/07

2024/5/23

推介連載小說《劇情需要你們去死》

0




 

我應該是最有資格推介寂然最新小說《劇情需要你們去死》的人,因為我是目前唯一完整看這這本小說的澳門人。

​讀完這篇小說的第一個感想是,寂然還真敢寫,雖然作者強調一切都是虛構的,而小說設定在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但澳門人讀下來絕對會浮想聯翩,自帶畫面,有多大膽有多狂實在要親自讀過才能體會。

寂然是澳門最好的小說家,我這樣說大概只有他自己會反對,他一定會說我寫得比他好(嘿,我們自己自吹自雷還真不害羞),但我還是有自知之明,反正我們走徹底不同的路線,同樣是寫「被自殺」,他的小說 《劇情需要你們去死》和我的小說 《死啊,又不是第一次》就是完完全全的兩回事。

我跟許多讀者一樣,一直期待寂然的新小說,他已經很久很久沒寫長篇了,但我又不好意思催他寫新小說,畢竟寫小說是一件很累的事,我們這個年紀應該更隨心所欲地生活。

然後,終於等到了,我當然迫不及待做第一個讀者,這麼刺激緊湊的小說,又如此貼近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怎麼可能只有我一個看到?

這次寂然在鏡文學連載最新小說,實在是讀者之福,可以免費看到他的小說,又有一種回到當年在《澳門日報》追連載小說的感動。(我都忘記當年我們有沒有試過同時間一起在《澳門日報》連載小說,但這一次我跟他同步在 鏡文學 連載小說呢。

好事成雙,一起追看吧。

寂然連載小說《劇情需要你們去死》: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book/35709

順便也推一下我自己也正在鏡文學連載的小說《死啊,又不是第一次》吧:

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book/35144

2024/5/22

血腥電影愛好者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我很喜歡看血腥電影,注意,是血腥電影而不是暴力電影。

讓我歸類為暴力電影的是那些有大量兇殘打鬥場面的電影,譬如《突擊死亡塔》和《標殺令》,而血腥電影則是那種血漿噴不停,讓人看得驚聲尖叫的電影,譬如《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恐懼鬥室》系列、《死神來了》系列,甚至是《食人魚》那種把人咬到支離破碎的電影。

有沒有發現我提到的電影都年代久遠?因為我近年已經沒怎麼看血腥電影。大概已過了追求官能刺激的年紀,況且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少,只能選口碑好的電影來看,那些血腥電影就像逝去的青春,忍著淚揮手告別。

喜歡看血腥電影並不表示我喜歡暴力,我只是單純喜歡看失實的血腥場面,越誇張越好看,像剖開腹部扯出整條腸再拉著這條腸跳下樓,這樣的情節誇張到讓人捧腹大笑,完全不會產生恐怖感。看到血流成河的場面,怎麼想也無法感同身受,反而一些如用針刺眼球、被紙割開指蹼間隙這些相對輕微的場面,我卻看到皺眉閉目,彷彿感受到那種切膚之痛。

總覺得血腥電影比恐怖電影更難拍,都是要觸發觀眾心底裏的恐懼,恐怖電影的玩法更多元化,而血腥電影大多離不開公式,待死的羔羊走進四野無人的絕境,再逐一被行兇者襲擊殘殺,最後一、兩個角色反擊成功逃離魔掌。既然在公式之下,電影懸念不大,只是看誰先掛掉,如能在血腥的表象下玩出新意,自然會成為同好者之間的經典。

世上肯定有許多血腥電影愛好者,所以這類電影才長拍長有,觀眾樂此不疲地看著電影中的角色一個一個慘死,散場時倒抽一口涼氣,猶如逃過死劫。

這麼多人想活也活不下來,我怎麼好意思說生活很苦?繼續過好我的小日子,但願永遠不要遇上殺人魔。

2024/5/18

《菫莊的房客》: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 0




 

第一次看凪良汐的小說,一開始覺得平平淡淡,沒想到後來波濤洶湧,越看越驚艷,是一位會讓我想追蹤的作者,想繼續看她創造的世界。

《菫莊的房客》講述住在分租公寓菫莊裏人物之間的故事,我喜歡看不同的人住在一起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而這一本《菫莊的房客》到最後更是爆炸力十足,讓人震撼。

主角是分租公寓的管理員,這裏原本住著一個飽受經前綜合症之苦的OL,每個月有一半時間痛苦得像丟了半條人命;一個放棄電影理想製作俗爛電視劇的導演;一個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的花店老闆,而主角跟這些房客都有著彷如親人的關係。某天,主角跟一個小說家發生腳踏車車禍,小說家以手傷為由硬是搬了進來,而自從小說家入住以後,漸漸揭開菫莊每一個房客所不為人知的一面……

小說家的身份在小說的初期已經揭開來,但他帶著怎樣的目的到來呢?這一段非常耐人尋味,主角與小說家的互動也很有趣,到底是敵是友,如此親密又如此疏離,到最後要如何跨過最後的鴻構?

書中以不同人物的自白分為不同章節,逐步逐步揭開每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基本上除了主角之外,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令人驚訝的反轉,演繹著人性的貪嗔痴,帶人從光明走進黑暗,再從黑暗中發現微光,憑著那一點微光感受人性最後的希望。

這是一本一開始看起來輕鬆平淡,卻越看越驚心動魄的小說,那種人性的落差會讓你對所有人產生懷疑,看似正正常常的一個人,背後竟然有著完全失控的一面。愛一個人愛到極致可以有多可怕?那種義無反顧的執念將一個人推向愛慾地獄。

別害怕,小說最後帶著暖意終結,在安心之餘也讓人反思我們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中有沒有扭曲的一面,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別人。

看完這本結合親情、友情、愛情再加陰暗面的暖心小說,會想繼續找作者的書來看,看看會再受到什麼衝擊。

購買電子書:https://moo.im/a/aloyRV

書名:《菫莊的房客》

作者: 凪良汐

出版:天培

日期:2024/01/01

2024/5/15

莫名其妙的恐懼

0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

我無法解釋,為什麼我會對某些事物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找不到源頭,也毫無根據,只是打從心底感到害怕。

我特別怕狗,不管大狗小狗都害怕極了,小時候在街頭看到一頭狗從街尾迎面而來,我會立即走到對面馬路避開,長大後告訴自己冷靜,狗才不會無緣無故襲擊我,於是面對一頭懶洋洋趴著的大狗,或是有主人拉著狗繩的犬隻,我可以戰戰兢兢地在旁邊走過,當然還是得保持安全距離,確保牠不會碰到我。然而,我絕對不會說我對狗的恐懼有所減少,試過有小狗熱情地衝過來,把我嚇得當場哭起來,那一刻連我自己也嚇一跳,沒想過會被嚇哭,但眼淚就是這樣不請自來,完全不受控。小狗的主人用難以理解的眼神瞪著我,彷彿我冒犯了他的心肝寶貝。我受驚嚇卻像做錯事的人,滿腹委屈讓我從此更怕狗,大概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事實上我不單怕狗,幾乎害怕所有動物,總覺得牠們會突如其來做出超乎想像的行為,而那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到我,所以根本不敢接近任何動物。

另一個無法解釋的恐懼是掉落的頭髮。

不管在任何地方,但凡看到一條(或多條)頭髮我都會覺得十分噁心,不敢再多看一眼,更不敢自行清理,如果那條頭髮是濕的,甚至會產生反胃的生理反應,因此在飯菜上看到一條頭髮之後,我便無法再進食。

偏偏啊,我掉頭髮掉得很兇,家裏常見散落各處的頭髮,真是無處可逃,只希望頭上的頭髮不要隨便掉落。

恐懼如此莫名其妙,旁人總是無法理解,這有什麼好怕呢?我討厭別人的質疑,所以從來不會懷疑別人的恐懼,有些事情自己不懂或不理解,沒有必要質疑對方,那只顯得自己連基本禮貌也欠奉,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