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幸福窩天倫》:父母都是寂寞的

4


 《幸福窩天倫》(Everybody’s fine)好看啊,原本以為是輕喜劇,但電影中滲透著淡淡的哀愁,卻又溫暖人心,值得一看。

《幸福窩天倫》由意大利導演Giuseppe Tornatore1990年的《天倫之旅》(Everybody's Fine)改編而成,我沒看過原作,但這齣改編版已足夠令我感動。

故事講述Robert De Niro飾演的男主角共有四個子女,他年輕時因工作繁忙與子女關係疏離,子女願意跟母親打開心扉,訴說心事,卻甚麼也不願意跟父親說。男主角在妻子死後,嘗試擔起妻子的角色,連繫四個各散東西的子女,就在他滿心期待他們回老家共聚天倫之際,子女卻一一爽約。雖然他因職業病導致身體不適宜長途旅行,但他瞞著醫生,堅持穿州過省尋找子女,打算為他們帶來驚喜。然而,每一個迎接他的子女似乎驚多於喜,而且他們背後都藏著不想讓父親知道的秘密……

父母在子女小時候,難免會對他們有著不同程度的期許,當然是因為父母都想子女好,但甚麼才是好?父母眼中的好,對子女來說可能是另一回事。越想達成父母的期許,越是舉步維艱,符合不了父母的期望,索性避而不見,只因認為父母不可能了解自己,關係越見疏離。

感情都是雙向的,但親子關係的雙向從來不平衡。父母往往在子女小時候投入熱愛,但子女長大後,又有多少子女願意細聽父母的逸事,又或繼續向父母訴說心事?子女急於長大,父母阻檔不了,每次見到子女均喋喋不休,務求以有限的時間跟他們談最多的內容,沒想到這樣反而弄巧反拙,遭子女嫌棄嘮叨。

父母都是寂寞的,因為子女都會長大。曾經窩在懷裏的小孩再也不會向你撒嬌,他們有自己的世界,你默默的看著他們,漸漸走遠。

父母感到寂寞時,大概只能回味子女的童年片段,像《幸福窩天倫》中的男主角寂寞得只能跟陌生人聊天,見到街上有青年流連,也要好好關懷一下,還令自己身陷險境,他每次見到子女均想起他們小時候的模樣,一來是因為在父母眼中,子女永遠長不大,二來他渴求回到過去,好好彌補他沒做好的父親角色。他明明發現子女的秘密,卻沒有當場揭穿。Everybody’s fine,子女不想父母擔心,報喜不報憂,父母雖然渴望子女向自己坦誠一切,但明白到子女的用心,也就只好裝聾作啞。

男主角最後一個兒子的出場令人感慨,多少憾事無法挽回,只能坦然面對。《幸福窩天倫》絕對可以賺得觀眾眼淚,慶幸結局來個荷里活式溫馨場面,讓觀眾的心靈得到滋潤。老實說,這樣的結局美好得難在現實中出現,但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電影吧。

如果你被戲中男主角的寂寞所觸動,也許是時候回家跟父母好好聊一聊天啦。


2015/11/25

冷漠非我本性

2


小孩都渴望長大,只是當時並不知道,我們長大以後會變得冷漠。

你第一個抗議,認為自己一直滿腔熱血。

那很好,先請你繼續熱血下去,讓漸漸冷漠的世界保持應有的溫度。現在再請你回憶一下小時候某個難忘的經歷,或怨憤難平,或擔驚受怕,或傷心失落。

譬如在校運會中因不公平對待而輸掉比賽、跟你親密無間的同學與你討厭的人突然老友鬼鬼、成績表上差兩分便合格的分數刺眼得令你狂哭不止、從圖書館借來的圖書給弟妹撕毀了……回想起這些經歷,你還覺得憤慨、還在恐懼難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你長大以後發現那些都是雞毛蒜皮的事,一點也不重要。

真的不重要嗎?那為甚麼當時會哭得死去活來,猶如天要塌下來?我們在經歷過種種得失起跌後,才明白到不如意是人生常態,不圓滿更是宇宙法則。於是,孩子的煩惱當然沒甚麼大不了,即使是我們現在的困擾,在日後回想時也不過是一個細碎的片段,卑微的,可笑的。

然而,我們以過來人的姿態否定孩子的煩惱實在有欠公允。少年因為功課壓力自殺,少女因為失戀而自殘身體,我們認為這樣很傻,因為我們在歷盡千帆後知道這些痛苦總會過去,可是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痛苦確實存在著,不容任何形式的抹殺,就算他們沒祈求溫柔的擁抱,至少我們可以釋出同理心,別讓孩子擁抱到冰冷的空氣,虛空得猶如被世界遺棄。

每次有人說我們活在一個冷漠的時代,我也想回應“冷漠非我本性”,但我的熱血到哪裏去了?我是甚麼時候由熱血青年變成冷漠的大人?又是甚麼促使我對世事日漸麻木?

我們都曾經熱血不能停,青春的快樂與哀愁似遠還近,只是我們在習慣了世事的千奇百怪後逐漸失去感受力,多沉重的成長代價。
我嘗試尋回失落的熱血因子,同時祈求所有大人均能重新擁有感受力。

2015/11/20

女兒上興趣班

6


我是一個懶媽媽,所以當別人在孩子兩三歲時已將興趣班安排得滿滿時,我一直盤算著,為她報興趣班之後,我便得管接送,難得自由的假日不再自由了。

因此,我一直沒有主動為她安排興趣班,並且在家裏有一個共識,除非她主動提出,否則不會為她報任何興趣班。

跟別人提起,大家都說,她沒上過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興趣,又怎會主動提出?

然而,今年八月,當我問女兒對我安排的暑期活動是否太多時,她卻說,太少,都冇芭蕾舞。

我整個跌倒,因為五月為她報名時我多次問她要不要學跳舞,她也堅持不肯,說跳舞麻煩。

後來她又提過數次想學芭蕾舞,我問她為甚麼突然提起芭蕾舞(當時正放暑假,我不知道她為何突然由沒興趣變得有興趣),她回答我說她發夢發到。

既然連夢也做了,那很好,我便積極替她尋找芭蕾舞學校。因為很多已經開了課,最後好不容易找到,她跳了兩堂之後卻跟我說:你替我取消成單野。

當時我差點沒崩潰,再問了幾次她也說要取消。我有點不知所措,不想迫她,但又不想她這麼容易放棄。結果她爸說:不要再問,直接帶她去就是。

結果,再過兩個星期,她不再說要取消,有一次因事趕不及上課,她也央著說要去跳舞。

兩個月過去,她現在非常熱愛跳舞,回家也常常做不同的舞蹈動作。

我不肯定她對芭蕾舞有多堅持,但既然是她自己提出的,我就不算是迫她上興趣班了。

除了跳舞,她現在還上英文班。

話說女兒上學後,我察覺到她喜歡中文遠勝英文,但有天她對我說,小學要轉去英文部。我當然知道原因,因為她想跟表姐一起上課。我說你根本不喜歡英文,她說大個以後就會喜歡。於是我告訴她,想讀英文部也要考到才行,問她要不要讀讀英文班。她說好,並主動提出要去曾經參加過Winter Camp的學校上課。

於是,我又替她報了英文班。老師是外藉人士,我擔心她會聽不明白而不願意上課,但結果她一直也上得很開心。

老實說,明知她喜歡中文多一點,我不太願意讓她讀英文部。又其實,她考不考得到英文部也是後話,但如果這真是她的意願,至少我讓她的基礎打好一點。至於兩年後讀哪一間學校,從來不是我們話事。

女兒上興趣班後,我必須騰出時間管接管送,還在門外等她下課。雖然空檔是少了,但能夠聽到她上興趣班時的笑聲,其實還滿值得的。


如果有人問我,讓她學琴學畫畫學功夫學blah blah blah嗎?我的答案依然是,她主動提出就讓她學囉。

2015/11/16

《遺忘.刑警》:典型本格推理

2


書看了好幾個月,再不寫就真的要遺忘了。

因為《1367》實在太精彩,所以補看陳浩基的《遺忘刑警》,此書是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首獎作品,當然具一定水準,不過還沒到驚艷的地步,之後的《1367》以及跟寵物先生合著的《S.T.E.P.》都大放異彩。

《遺忘刑警》是很典型的本格推理小說,以一宗殘暴兇殺案作為引子,再以一個遺忘了六年記憶的刑警追查六年前的兇案為主軸,輔以嫌犯的自述,在刑警與嫌犯的交錯中逐步揭開真相。讀者游走於刑警查案與嫌犯的回憶之間,真相若隱若現,危機又似一觸即發……

作為本格推理小說,必須設置精彩的謎團和合理的解謎,作者在每個章節均有伏筆,留下線索讓讀者參與解謎,作者設下的詭計在謎底揭開後以多角度進行解釋,令讀者拍案叫絕。

真相分兩層揭開,第一個逆轉確實令人意想不到,當讀者猶在消化這個逆轉的合理性時,劇情再度急轉直下,而這一次的發展卻很容易猜得到。畢竟,推理小說需要一個真兇,而兇手總不能平白跳出來。

《遺忘刑警》以香港為背景,不但寫出香港社會環境,同時寫出香港的人情風貌,讀來特別親切。

整體而言,《遺忘刑警》追看性強,但對比陳浩基其後的作品《1367》和《S.T.E.P.》,即顯得故事較簡單。對於作者越寫越精彩,作品越來越有深度,實在是讀者之福,繼續期待他的新作。

書名:《遺忘刑警》
作者:陳浩基
出版:皇冠
日期:2011/9/9

--------------------------------------------------
官方簡介:

  他遺忘了六年歲月,
  卻忘不了那抹死前的濃豔笑意……
  我從睡夢中驚醒,頭痛欲裂,完全記不清自己昨天的行蹤,發生在東成大廈的雙屍命案卻漸漸清晰成形:一個狂暴的丈夫殺死情夫和情夫的懷孕妻子。表面上看來這個案件再簡單不過了,但我卻感到一絲不協調感,或許是刑警的直覺吧。
  當我掙扎起身去上班,才驚覺今天竟然是2009315──我明明記得現在是2003年,命案才發生了一個星期啊!
  難道……我失去了六年的記憶?
  正在不知所措時,有位女記者為了這宗轟動一時的「陳年舊案」跑來找我採訪,並決定和我聯手重新展開調查。然而挖掘越深,我就越感到不安,因為我發現在那段遺忘了的過去之中,我跟案件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2015/11/13

驚喜的禮物

0


這天到郵局取郵包,收到來自馬來西亞網友寄給我的禮物和手寫信,驚喜萬分。

最近很懶寫Blog,雖然有許多事情想寫,但太多事情兼顧,寫作量極低,但有Blog友依然對我不離不棄,我真幸福。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真的很奇妙,網絡世界太大,能在網上交到朋友,難能可貴。

珍惜著這樣的緣份,我該努力一點寫作,像這位朋友所言:寫作可能是越來越絕種的興趣。

感謝你,還有一路以來默默看我的文字的每一位。

2015/11/12

文序以外(寂然《閱讀,無以名狀》序)

4


對一個好作家來說,寫作絕對是一種責任。
準時交稿是責任,寫出關懷社會、啟迪心靈文章更是社會責任。
在悠長的寫作路上,寂然一直肩負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認真創作每一篇文章,專欄、小說、書評、影評、文學評論,他均堅持交出有水準的作品,絕不欺場。
《閱讀,無以名狀》是寂然的第二本散文集,收集他近年的專欄文章、文學評論以及散文等等,內容豐富多樣化,由閱讀到電影,由網絡文化到澳門文學,由職場到家庭再到社會現象,均有著別開生面的解讀,在愉悅與感傷之間,在包容與守護之間,留下強而有力的注釋。
如果你見識過寂然寫專欄有多認真,便會明白其專欄為甚麼總是這麼好看。
寫了二十一年專欄,依然不時寫出新意,緊貼潮流和社會議題,每每說中澳門人心聲,在這個網絡時代,更經常被轉貼、被分享,顯見深受讀者的認同和肯定。
寂然寫得快,也寫得慢。
他絕對健筆如飛,小說也好,評論也好,他只要有時間靜下來寫,往往一刻功夫就寫好。我多次疑惑他怎麼可能寫得這麼快,他總是輕描淡寫的表示全文早已構思好,只差下筆罷了。
規劃好才動筆的作家最有效率,我佩服他總能在繁忙的工作和家事之間有條理地整理出寫作內容。
星期日是寂然專欄交稿的日子,我常常在星期六晚上問他是否已想到明天的專欄題材,有時他會告訴我打算寫甚麼,聽到他已有想法,我就安心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可以好好安排周日的活動。萬一他還沒有定案,我便預留整個周日早上給他寫作。
我希望給他營造一個專心寫作的周日早上,但有小孩子的家很難不被打擾,也很難優雅起來,幸好這並沒有影響他的作品質素。有時看他的文章,我會訝異他所採取的角度如此刁鑽,將敏感的話題轉化成另一種討論,卻又有意在言外的效果,巧妙地撃中要害。
我說寂然寫得慢,因為當我問他專欄的寫作進度,而他回答“最後一句”時,我就知道那還要等很久。他總是不斷細意琢磨專欄的“最後一句”,誓要讓讀者讀到最後一句心有餘韻,於是這“最後一句”總是寫完又寫,直至寫下最好的“最後一句”。
其實不只最後一句,為了追求最好的效果,有時專欄明明已寫好,他反覆思量之後竟然推倒重來。當我問他有必要如此嗎?他總是以堅定的口吻說,必須的。
寂然一直認為專欄文章是公器,絕對不能無病呻吟,更不會寫一些讓讀者毫無得著的文章。每次看到他為思索專欄內容而苦惱的樣子,我就知道他正在做著一件有意義的事,憑著他的能力,一點一點改善社會環境和讀者心靈。
每一個寫作的人都必須相信文字的力量,不能辜負每次下筆的機會。而寂然每每能快、狠、準地寫出好作品,大概與他的閱讀量有關。
他是我認識的人之中讀書最勤最雜的一個。見他買入關於文學、政治、歷史、經濟、藝術、心理、管理的書當然不會驚訝,有時見他買來建築、宗教、性別研究、烹飪、命理、設計、編輯、電影的書,我實在不得不折服這個沒有其他興趣的人在閱讀上的興趣廣泛。
海量的閱讀、精闢的見解、幽默的筆觸、細心的編排,讓他的文章多數好讀也耐讀,當大家在閱讀此書時,不但可以閱讀這城市的風貌,更可深入到這城市的骨髓,同時對澳門文學產生了解和興趣。
對於澳門文學,寂然總是義無反顧的支持,予以極大的關注,近年更積極投入《澳門筆匯》的編輯事務,每次聽到他花了多少時間做編輯校對的工作,我都會勸他不如將時間用作創作小說(我相信很多讀者餓他的小說餓了很久),而他的回應總是,澳門文學需要有人推動,我不做,誰做?
於是我看著他努力推動新人創作,請託有交情的文友賜稿,在不少朋友的支持下,咬緊牙關將《澳門筆匯》由半年刊變回季刊,逐漸重拾正常的軌道。然後我就明白,澳門文學不但需要能交出好作品的作者,同時需要更多願意付出的人。
寂然常常跟我談及澳門文學,而他將更多想法、實際參與後的更多感慨寫在此書中。我對文學的看法當然深受他的影響,尤其是他常說,好作家是以作品說話的,如果真的喜歡寫作,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寫出好作品就夠了。

寂然以《閱讀,無以名狀》一書告訴我們,好作品為甚麼重要。

2015/11/11

一起變老吧

0



福爾摩斯肯定是最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之一,精明幹練的形象深入民心,在第293次搬上大銀幕的電影《福爾摩斯的最後奇案》中,福爾摩斯面對年老、退化與遺憾,經歷脆弱、悔咎與救贖,捨棄理智,首感性滋味。
電影一開始,福爾摩斯已經93歲,告別偵探生涯30年,在鄉間農場養蜂過著隱居生活,因為身體日漸衰弱,他不時將死亡掛在嘴邊。為延緩衰老,同時挽回消失的記憶,他到日本尋找山椒,渴求拾回記憶,還原退隱前最後一宗案件的真相,填補人生缺口。在追憶的過程中,他一再遺忘,一再受挫,身體每況愈下,皺紋深處盡是落寞,眉宇間透著時不我與的無奈
觀眾對福爾摩斯認識太深,所以看到他風燭殘年的模樣難免心有慼慼然,連聰明絕頂的福爾摩斯年老後也逐漸失去對人生的掌控能力,我們這等凡人老了後豈非更不堪?
變老殘酷,所以我總避免正視這問題,但偶然站在鏡前,還是會想像一下自己白髮蒼蒼、老態龍鍾、皺紋爬滿臉的樣子,太殘忍了,不敢想像下去。心情跟小時候想像自己長大後的模樣截然不同,當時心裏懷著盼望與熱情,現在卻惶恐時光流逝得太快。也許我要關注的,並非外貌的轉變,而是健康的體魄我實在不想變成百病纏身惹人討厭的老人家
晚年的福爾摩斯孓然一身,華生包租婆兄長相繼離世,世上了解過他的人不復存在,就算他不承認,但一個人活著太寂寞,痛徹心扉的寂寞讓銀幕下我的熱淚盈眶,好想走進去給他一個擁抱。
我害怕變老,更害怕寂寞地老去,所以我們一起變老吧,原來有人陪我一起變老,已是一輩子最幸福的事畢竟並非每個人也有機會變老。

電影末段,福爾摩斯憶起真相後大徹大悟,扭轉多年來待人處事的尖酸刻薄,重新學習人情世故。雖然已屆93歲,但一個人要變好,從來不怕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