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9

守規矩到底有多難?

0




 

從幼稚園開始,小孩就被教導必須遵守規矩。

發問前要舉手,吃東西前要洗手,進入課室要排隊,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

規矩是死板的,所以才會有“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俗語,亦總有人認為守規矩太死板,靈活變通才是聰明做法。

譬如說,交通燈亮著紅燈但馬路上一輛汽車也沒有,你會堅持等待綠燈亮起還是直接過馬路?那天看著一個家長一邊說著“明知沒車也不過馬路是戇居啊”,一邊強拉小孩衝過馬路,不禁問自己,在沒車的情況下堅持等紅燈轉成綠燈是愚不可及嗎?一路以來我堅持守規矩的想法是錯的嗎?但我值得為了快那一分鐘而顛覆自己的信念嗎?

守規矩到底有多難呢?

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守規矩是簡單不過的事。只要有規矩就遵守啊,甚至不用問原因。你問十個孩子,有九個也會說紅燈時絕對不會過馬路,因為這是他們所認知的規矩。

以前我們也必定喜歡守規矩,只是長大以後,才發現這可能會為自己帶來不便,像過馬路時多等一分鐘,或因為守規矩輪候沒有走後門而買不到熱門商品等等,於是,心底裏認定守規矩等同吃虧,而吃虧的事實在可免則免,結果守規矩對成年人來說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職場上特別多喜歡守規矩的人,許多員工在被指派本份以外的工作時,往往以“這不符合規矩啊”為由拒絕,他們並非不知變通,只是可懶則懶,可以不做就絕對不會做。

一個人守不守規矩,才不是考慮規矩的合理性,而是單純以自身利益為依歸。

守規矩從來不難,教孩子守規矩也十分容易,難在家長們如何以身作則,明知吃虧也堅持原則,否則當你要孩子遵守你所訂定的規矩時,他一句“戇居”頂回去,還真是無從辯駁呢。


2020/8/30

《記憶的玩物》:玩轉記憶與時間

2




 

如果說《人生複本》是燒腦之作,那麼《記憶的玩物》肯定是比燒腦更燒腦的小說。

《記憶的玩物》是布萊克.克勞奇繼《人生複本》後出版的小說作品,書還未出版便已經被Netflix購下電影和電視的雙版權,可見此書的魅力有多大。

小說一開始便非常引人入性,一個警察欲制止一個女人跳樓自殺,對方表示自己患上偽記憶症候群,某天忽然發現自己身處另一個城市,是一個單身的銀行主管,但她腦海中卻存在著另一段人生的記憶,她在另一段人生中已婚,更是九歲兒子的母親。兩段人生她都擁有清晰的記憶,每一個細節她都記得一清二楚,難道這真的是別人口中的偽記憶嗎?記憶中的兒子真的從未存在過嗎?最詭異的是,她帶著“偽記憶”去找另一段人生的丈夫,竟然還真有其人,只是對方娶的是另一個女人......

如果偽記憶裏的人生都不過是幻像,為甚麼虛幻的人物會真實存在?到底甚麼是真,甚麼是假?如果同時擁有兩段(或更多)人生的記憶,那到底哪一段才是真實的人生?這一段人生很重要,但是記憶裏的另一段人生也有不能割捨的部份,當兩段人生互相違背,是不是繼續過著現有的人生就好?對於鮮明如昨的記憶,是不是只要忽視就可以當作不存在?如果記憶可以操控,是否也能對人生作出操控?

單是第一節已經懸念十足,令人欲罷不能,接下來小說以雙線發展,一邊是男主角警察追查偽記憶事件,一邊是女主角科學家為患上失智症的母親努力鑽研儲存記憶的科技,想藉著科技將母親逐漸消失的記憶保存下來。男主角追查偽記憶事件,原本是要查出真相,沒想到自己會陷入漩渦之中,再也無法自拔。當他有機會重過帶著遺憾的人生,一切是否能如願美好到底?女主角研究記憶儲存的用意是幫助失智症患者,沒想到她的發明會一再被利用,甚至引發地球滅亡的空前危機,她又是否能單憑個人力量解決所有危機?

為了確保讀者在閱讀此書時的樂趣,關於小說內容就此打住,因為對內容知道得越少,追看此書時便會越驚喜,懸念一個接一個,劇情發展一次又一次超出讀者想像,讓人腦洞大開,不得不驚嘆作者的構思有多狂有多絕。

《記憶的玩物》玩盡記憶與時間,一再強調“時間只不過是正在創造中的記憶”、“時間只是幻覺,是人類記憶造出來的東西”,將時間與記憶掛勾,再將時間和記憶打散,透過記憶回溯重置人生,這是對人生的恩賜還是咀咒?人生難免帶有遺憾,如果有機會重回遺憾的起始點,將遺憾扭轉,人生自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人生只能活一次當然有其原因,小說對時間、記憶與人生的思考課題,是作者給讀者的小小功課,在燒腦的過程中反思人生的無限可能和各種局限。

如果你喜歡《人生複本》,當然不能錯過更精彩的《記憶的玩物》,如果你還沒看過布萊克.克勞奇的作品,不妨先從這本入手,肯定會被層出不窮的情節所折服,讚嘆這真是一本動魄驚心的好小說。

 

書名:《記憶的玩物》

作者:布萊克.克勞奇

譯者:顏湘如

出版:寂寞

日期:2019/9/1

2020/8/26

犧牲與奉獻之間

0




 Photo by Kelli McClintock on Unsplash

有一種父母,頻繁地提醒子女,“我為你犧牲了XX”。

XX當然可以隨便對號入座,時間啦、青春啦、金錢啦、精力啦,甚至乎是整個人生也無不可。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同,有人對身為家長的種種付出甘之如飴,視為甜蜜的負擔,有人卻認為那是一種沒有退路的剝奪,於是一而再地向子女強調自己的犧牲,企圖令子女認同其付出,感受到父母的偉大,並於日後予以最大的回報。

只要父母將每一項犧牲都掛在嘴邊,便能為人生找到歸責對象,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啊,這樣說時一邊凸顯身為父母的偉大,一邊完美地掩飾自己生涯規劃未如理想的真正原因。

然而,孩子每次聽到父母的種種犧牲,也會不自覺產生愧疚,認定自己是毀掉父母人生的罪魁禍首。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極端的不安包圍,就算長大成人也無法突破那份愧疚感,難以建立自信。於是,待他們成為父母以後,為免重蹈覆轍,往往在孩子面前絕口不提“犧牲”二字,皆因他們心裏明白,當初是自己選擇生兒育女,所以養育子女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不管他們為孩子放棄了多少機會、花了多少錢,甚至再也不能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自己的選擇,決非孩子的過錯,因此絕對不能稱之為犧牲。

沒有犧牲,他們只是心甘情願為孩子奉獻所有,毫無怨言,希望孩子能無憂無慮地成長。

在犧牲和奉獻之間,他們總是身處夾縫之中,成為夾心人。面對父母,他們總是想著如何為其犧牲作出補償;面對孩子,他們只管奉獻,不求回報。作為夾心的一代,供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卻不敢奢望子女將來會盡孝道供養自己,於是只好積極儲蓄,但求退休後依然能養活自己,並默默祈求子女千萬不要成為啃老族。

2020/8/12

為了你,甚麼也不是犧牲

0




   

  你鼓起最大的勇氣直視鏡中的身體,看著下垂的胸部、鬆垮的肚子,還有佈滿顯眼妊娠紋的肚皮,任何一個女人也會感到洩氣吧。

縱使身型從來就不完美,但怎麼說也不願意讓身型變得如此不堪。

你輕撫肚皮,懷念著孩子在你腹中生長的日子,當時你還未真正認識你的孩子,只知道這個小娃兒十分活躍,踢你的力度不能小覻。那時他在你的腹中打嗝,你感受著那微小的振動,如此奇妙,不禁讚嘆生命的美好。

儘管懷念,懷孕時其實一點也不好過,尤其是孕晚期,恥骨痛得你每跨出一步也叫苦連天。都過去了,曾經有過的痛楚都過去了,看著孩子慢慢成長,你早已將有過的痛楚忘記得一乾二淨。

小娃兒誕生後,你的睡眠時間變得細碎,除了肚皮變鬆弛外,你的皮膚變差了,頭髮掉得矚目驚心,黑眼圈黑得比黑夜更深。你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都主力花在孩子身上,你漸漸將自己排到最後。

身型不重要,外貌不重要,只有孩子是最重要的。

然而,母子關係也許是世上最不公平的一種關係,母親永遠將孩子放在首位,為了孩子連性命也可以犧牲,但孩子總是以自己為先,只管自己的感受,有時讓你氣得七孔生煙,偶然會沮喪得不禁問自己,為甚麼千辛萬苦誕下孩子來讓自己生氣?

孩子還是小娃兒時你看著他就覺得所有犧牲都是值得的,當孩子漸漸長大,他變得越來越難纏,他令你生氣,總是跟你作對。儘管如此,你依然深愛著孩子,因為一切付出也是理所當然。

為了孩子,甚麼也不算是犧牲。

如果要再選擇,不管是一千次一萬次,你還是想成為這個孩子的母親。你不需要一個天才兒童,也不需要一個乖寶寶,你只要這個孩子,這個會讓你生氣讓你笑的孩子。

 

2020/7/29

霸凌無所不在

0




Image for post
Photo by Kat J on Unsplash

家長總自以為對自己的孩子瞭如指掌,但其實你極可能只認識孩子的其中一面,孩子在家是一個模樣,在學校是別的模樣,在朋輩面前又是另一個模樣,而他們在網上世界,更可能化身多種面貌,你確定對孩子無所不知嗎?

孩子在家裏是你最親最愛、獨一無二的寶貝,可是到了外面的世界,別人才不會視他為珍貴的存在,不過是群眾裏的一員,可有,可無,可愛,也可欺。

萬一孩子被人欺凌怎麼辦?這絕對是家長最害怕的噩夢,而且霸凌無處不在,除了現實世界中的霸凌,還有更不容易察覺的網上欺凌。

現實中發生霸凌事件,只要讓你得知,你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理,你肯定用盡所有方法保護孩子,雖然有時候你的行動未必可以即時阻止霸凌繼續發生,但保護孩子的行動不會無所作為,而孩子也會因而得到支持,不至於感到如此無助。

然而,網上欺凌往往教人無能為力。現實中的霸凌有真實的主體,就算不能擊退對方,也可以選擇迴避,可是網上欺凌的可怕之處卻是,你不知道躲在螢幕背後的欺凌者是誰,而當欺凌者人數不斷倍增,所承受的衝擊可能幾何級數上升。雖然網上欺凌通常來去匆匆,但在霸凌結束以前,孩子真的能承受得住嗎?

你可能認為,只要不上網就行啦,世界無限大,何必在意網絡上的一言一語?但在他們的眼中,現實與網絡世界早已密不可分,即使不理會網上言論,但孩子的朋輩可能全都看過那些留言,甚至他們本身就是欺凌者,孩子根本避無可避。

你未必能阻止孩子被霸凌,所以你更需要讓孩子知道,不管遭遇任何形式的霸凌,也毋須獨自承受,即管開口求助吧,求助從來不是軟弱的表現,只要有勇氣求助,才有望終結令人氣憤的霸凌。


2020/7/22

《布達佩斯大酒店》:包羅萬有的電影之旅

, 1




我是在對劇情毫無認知的情況下看《布達佩斯大酒店》(Grand Budapest hotel),於是驚喜萬分,完全沒料到這是一齣如此精彩的電影,所以我最好還是不要介紹任何劇情,請大家只管找來看就是,然後就享受一趟包羅萬有、喜出望外、豐富多姿的電影之旅,電影中出現的每一個小轉折也讓人意想不到,讓人完全猜不透電影的下一步會是怎樣,於是每次轉折都是驚喜,如此這般直到完場,也幾乎全無冷場,甚至令人不捨得電影結束。

 雖然說不介紹劇情,但也可以講講《布達佩斯大酒店》的結構。電影以一層又一層的說故事形式,將這個發生在酒店內的傳奇故事帶給觀眾。先是女讀者在作者墓前翻開小說閱讀,接著是年老作者在書桌前述說故事,再下一層是年輕作者入住布達佩斯大酒店後,聽年老的酒店老闆述說前陳往事,最後就是酒店老闆年輕時在酒店擔任bell boy的經歷。如此層層遞進,雖然對劇情本身沒有太大影響,卻能夠深刻地帶出主題的深意。歷史一代一代的傳承著,但剩下來的往往只是表象。

 曾經叱吒一時的布達佩斯大酒店,經過歲月洗禮,最終破落起來。花無百日紅,人也終須一死。我們擁有過,但終歸會失去所有。

 看《布達佩斯大酒店》時,心情應該是輕鬆的,因為電影的調子一直都是輕快的,但其實電影充斥著各種不幸,想深一層才發現電影一直在訴說著一個悲劇,用輕盈來包裝悲劇,讓觀眾感覺到沉甸甸的輕盈,說不出是喜是悲。

 《布達佩斯大酒店》的美術一流,色調飽滿多彩,而且導演刻意追求對稱的畫面,觀影時更是賞心悅目。充滿美感的一齣電影,充滿驚喜的劇情,充滿令人深思的主題,大推《布達佩斯大酒店》。

 

---------------------------------------------------

官方故事大綱:

大酒店「皇牌服務生」Gustave屬完美主義,向來吹毛求疵,對於服務態度有自我一套嚴格原則,新仔「Bell Boy」跟他做學徒,二人亦師亦友共同進退。外面世界固然立立亂,但精緻的酒店裡面也不遑多讓,每日貴客來來往往煩事多,然而當一名老寡婦房客Madame D離奇被殺後,酒店頓時成了警察緝兇、親生仔爭家產的是非之地。一切一切均衝著Gustave而來,Madame D留下的名畫又不翼而飛,大酒店多事之秋怎樣收科?

 


2020/7/15

將孩子倒進理想模型

0




孩子還在母體時,父母已對孩子的未來有著諸般美好的想像,而這些美好想像一般只能保留在想像階段,隨著孩子出生、成長,孩子能完全符合父母理想模型的可能性極低。

你想像的孩子是擁有精靈大眼、笑容甜美的萌娃,長大後就算不能傾國傾城,至少也是俊男美女,但孩子出生後縱使在你眼中可愛萬分,但客觀標準跟你的主觀認知還真有一段距離,你會因為孩子長相平庸而不愛他們嗎?

你希望孩子聰明伶俐、讀書勤奮、獨立自主,但孩子的個性都是天生的,聰明不聰明你固然無法控制,就算是勤力不勤力,也不是說你想培養就能培養得到。你期望孩子將來當上醫生、律師,但孩子的志向卻大多是另一回事。

孩子並非故意跟你唱反調,實情是,他不是你,也不是你想像的延伸。

當孩子沒有成為父母所預期的模樣,有的父母會感到失望,有的安然/無奈接受,有的讓孩子擁有決定人生的自由,有的則誓要子女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

要怎樣做才能打造出理想中的孩子?家長可以有一百萬種做法,但將孩子打造成你的理想孩子,真的是最好的結果嗎?

“我也是為他好。”這種家長思維不但困死孩子,也將自己鎖在牢籠裏,自己飛不出去,也不讓孩子高飛。

試問一下自己,你有成為父母理想中的人嗎?如果你為了滿足父母的理想而埋沒自己的志向和興趣,你現在活得快樂嗎?

將孩子倒進理想模型,培養他們成為理想的大人,看似是父母盡責的表現,但容許孩子活出自我,鼓勵他們順應自己的天賦發展,追尋自己的夢想才是父母應做的事。

別忘記,孩子的外貌由你的基因主導,孩子長成怎樣的人,撇除天生的個性,你的言行、你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大的影響因子。


2020/7/13

《真心話大冒險》:反正都是死

0





其實我真的很喜歡看《死神來了》那類無厘頭就死了的戲碼,所以《真心話大冒險》(Truth of Dare)似乎頗合口味,雖然此戲沒有太多血腥畫面,對嗜血的觀眾來說略嫌不夠喉,但當是爆谷片來看還是不錯的吧。

電影講述一班年青人因為被騙到一間舊教堂玩“真心話大冒險”遊戲,沒想到遊戲在他們離開教堂後繼續纏繞著他們。選真心話就不能講大話,否則死。選大冒險就必須完成任務,否則死。拒絕遊戲,死。

反正都是死,因為只要一日不死,一日都要不停參與遊戲。

按照這類電影的劇情套路,主角身邊的朋友一定是一個一個接著死去,不管是因為輕視遊戲而講大話或不完成任務,都落得死路一條。就算是認認真真玩遊戲的人,也難逃死神的魔掌。

各人的死法都很簡單,不會像《死神來了》那樣看到人大呼過癮(咦,看到詭異的死法為甚麼會覺得過癮,真變態),而過程中亦沒有甚麼太驚險的地方,觀眾就是知道下一個輪到誰玩遊戲,即管看看對方怎樣應付吧,驚險度不高,緊張感大減。

 

驚慄嗎?嗯,看到每一個角色被附身後的邪惡笑容,會驚慄嗎?也許心裏會有一點點毛毛的,但不至於感到驚慄吧。

 不過癮、不緊張、不驚慄,那就看劇情吧。主角們一邊玩遊戲一邊爭風呷醋,還要解鎖秘密,而最重要是尋找解除遊戲糾纏的方法,真的有夠忙的。但劇情沒有甚麼驚喜之處,都是一般套路,而主角們就算要做兩難的決定,也看不到任何掙扎。

面對各種恐懼,為了生存還是要毫不猶豫說出內心最大的秘密。生存>恐懼>人性,只要能活下去,就算殺人也在所不惜。

 

反正都是死,你死好過我死?

電影的結局算是神來之筆,將之前種種疏漏來一個有力的反擊。因為結局,如果剛好閒著想看一齣不用腦的爆谷片,《真心話大冒險》也是一個選擇。


2020/7/7

《俄羅斯娃娃:派對迴旋》:最核心的自己

0





《俄羅斯娃娃:派對迴旋》(Russian Doll)是一個關於死亡無限loop的故事,乍看之下新意欠奉,因為這些年來訴說主角被囚禁在時空中的電影真的有不少,遠至《Groundhog Day》到近年的《死亡無限loop》、《七刻時空》、《裸》,我沒有期待《俄羅斯娃娃:派對迴旋》會玩出甚麼新意,但看到結局一集,還是超驚喜,推薦。

話說這天是女主角的36歲生日,好友替她安排了一個大型的生日派對,女主角說話直來直往從不掩飾個人情感,兩性關係混亂,從不願意跟另一個人保持長久關係,就算明知會傷害到別人也不管。她在生日派對這天重遇依然愛她的舊情人,又跟一個陌生人搭上了。她在這夜突如其來被車撞死,但她再次睜開眼時,發現自己又回到36歲生日派對現場,然後,她開始墮進不停死而復活的輪迴之中,儘管每次她也作出不同的選擇,但死亡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到來。她要追查是甚麼令她墮進這個無休止的輪迴,可是哪個方向都是死胡同,直至她遇上另一個人……

整齣劇集共八集,每集大概三十分鐘,大概四小時就可以看完整季。也許頭三集會令人覺得重複太多,但是到了第三集結尾,男主角登場以後,劇情立即變得明朗開揚,每一集也變得非常好看。

男主角跟女主角一樣身處死後復活的輪迴之中。兩個被困在這個迴旋之中的人,當然要死守在一起,是否相依為命是另一回事,但當一個人找不到出路,遇上同路中人,至少可以嘗試在對方身上尋找答案吧。

男主角跟女主角是徹頭徹尾兩個世界的人,男主角近乎有強迫症,每一步也必須遵從既定的步驟。然而,遇上女主角,他的生活頓時脫軌,兩個人跌跌撞撞,尋找擺脫輪迴的方法,但世界正在崩裂,所有事情變得岌岌可危。

為了尋求出路,他們對自己、對過去越掘越深,當一層又一層俄羅斯娃娃給褪去,剩下來的,就只有最核心的自己,而這時候,他們只剩下最後的機會走出去,沒想到卻遇上最大的考驗。

結局的安排十分巧妙,比我看過同類型電影都來得精彩,雖然主旨都是要主角變成更好的自己,但最後並非單純自身的改變就能走出迴旋。

喜歡這題材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這劇集。

期待第二季,可惜因為疫情暫緩開拍。

 


2020/7/1

最好的選擇

2




你嘗試做一個開明的家長,讓孩子自行作出抉擇,但當他們做好決定後,你才發現這根本就是極限挑戰。

先來一個入門級挑戰吧,你帶孩子去玩具店,任他選擇喜歡的玩具。孩子面對琳瑯滿目的玩具,卻在走過第一個貨架時就選定了要買的玩具。孩子爽快下決定本來是好事,但你卻不禁猶豫起來,玩具店這麼大,明明還有這麼多選擇,就這樣倉促決定會否錯過更好的選擇?於是你硬要孩子走遍整間玩具店,看看會不會找到更想買的玩具,最後不管孩子買甚麼玩具,你也覺得自己保住了孩子的權益,卻沒有考慮到這會否令一個爽快的孩子變得猶豫不決。

再來一個初級挑戰吧。你依然讓孩子自行做決定,而當孩子作出決定後,你明知道這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候你會接受孩子的選擇、遊說孩子更改選擇,抑或強硬要求孩子選你認為最好的選擇呢?甚麼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以你的標準來作判斷,你眼中的最好對孩子來說會是心甘情願的選擇嗎?你有信心能抑壓住內心的衝動,不制止孩子選擇不是最好的選擇嗎?

接下來挑戰一級比一及高難度,尤其是涉及孩子未來的選擇,你真的能不干涉嗎?他喜歡的學校是你的首選嗎?他選讀的學科對你來說有前景嗎?他交往的情人合你眼緣嗎?

你一方面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另一方面卻認為自己如果不指引孩子往最好的方向就是不盡責的表現。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絕對是父母的終極挑戰。

孩子漸漸長大,你當日所採取的行動不但會影響孩子的人生,也同時影響著他們的個性。

總有一天,孩子會走出自己的路,但願屆時你終於能明白,世上根本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孩子的選擇。

 


2020/6/17

童話不一定善良

3




有些童話故事分明教壞小孩,像《傑克與魔豆》,一個小孩得到一粒可長到上天的魔豆,於是爬上天來到巨人的家,一次又一次偷走巨人的財產,最後更害死巨人,而他跟母親卻從此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樣意識不良的童話竟然一直流傳至今,家長該如何向孩子解釋主角的“英勇”行為。

明明傑克才是壞蛋啊,但因為他是主角,又是一個孩子,所以小朋友閱讀時不期然將自己投射到角色之中,反而說巨人才是壞人。當傑克成功逃脫而巨人跌死,讀者拍手稱快,但細想一下,為甚麼我們會支持一個盜竊慣犯和殺人兇手?

誰好誰壞別再推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巨人好端端的生活在自己的天空城堡,沒加害過傑克啊,為甚麼落得如斯下場還要被讀者唾棄?對於是非黑白的顛倒,已令人氣憤難平,偏偏童話故事還將傑克包裝成勇敢的象徵,簡直是錯上加錯。

傑克的母親絕對是不稱職的母親,在傑克第一次偷走巨人的金幣時,為甚麼不指出盜竊是錯誤行為?如果擔心兒子的安危大於貪求盜取財物的價值,為甚麼不立即坎掉那棵碗豆樹?

有沒有發現童話中主角的父母常是錯誤的存在?《白雪公主》的國王長期缺席,《糖果屋》的父親竟然將親生子女丟到森林!當然還有《傑克與魔豆》這個失職的母親。

當父母沒有盡好保護孩子的責任,獨立的孩子學會靠自己突破障礙闖出一片天,但是倚賴性重的孩子卻只會繼續天真地等待父母救濟,最終會等到甚麼呢?“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只是一個笑話,如果沒有做好父母的職責,根本就不配為人父母。

童話不一定善良,父母不一定正確,所以就算是小孩子也必須學會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別奢求不盡責父母能給出“正確”指引。

 


2020/6/9

《初老,然後呢》:老了又怎樣呢

0






當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早已不再年輕的事實,便開始會看那些談中年,談老後的書籍。

 米果是我喜歡的台灣作家,發現她這本《初老,然後呢》,單是看到"初老"二字,就禁不住要買下來,呵呵,我可以暫且不說自己老了,而是初老,多勵志啊。

對於初老的我來說(無論如何不能裝後生了),這本書很好看啊,看到很多句子也忍不住要劃線:

  • 接受老,也才有辦法一直青春下去。
  • 來到人生下半場,該守護的,已經不只是青春外貌,而是親人摯友相聚的一天又一天。
  • 滄桑與壓力加深皺紋的深度,身材走樣不是對自己外貌不負責,因為在乎的事情已經不是美麗青春,而是更深刻的人生責任。
  • 理想的幸福一日作息,最好有適度的工作量,適度的閱讀時間,適度的放空,適度的家事,以及適度的沉思,再加上適度的無用無聊舉措
  • 年齡在世代流轉的過程中,慢慢拭去年輕與年老的界線,即使在人間度過同樣的年分,好像沒辦法承載相同的生命重量。

 探討年老本該沉重,但《初老,然後呢》寫得輕盈,閱讀起來輕鬆又自在。

 書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講講開始變老的徵狀,例如老花,五十肩,皺紋,畏寒等等,寫來幽默有感,雖然我還未一一遇上這些徵狀,但知道這些問題自己早晚要面對,自然而然的事,就不必太介懷。

 第二部份談談中年心態,老了也可以繼續時髦,也可以繼續追星,提醒自己不要變成“討厭的長輩”。

 第三部份對老後生活作出一點小建議,講一下臨終活動,鼓勵大家老了也要繼續保持好奇心和熱情。

 此書沒有很死板的建議,就是講講作者自己的經歷和感悟,這樣令讀者潛移物化接受變老也不是很糟的一回事。

 嘿,老了又怎樣呢?我已經走過精彩歲月,日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加精彩。雖然老後身體定必出現諸多症狀,但是沒有怕啦,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沒在怕啦。

 調整好心態,不管自己多少歲,繼續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書名:《初老,然後呢》

作者:米果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16/01/12

 

---------------------------------------------------

官方故事大綱: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無須懊惱,就一路往前,一路老去,

越老越青春,這樣的人生,才夠意思。

 

  大人是什麼?變老是怎麼一回事?比起外表蒼老或身體機能衰退,

  最恐怖的莫過於自己漸漸變成年輕時候所討厭的樣子 ……___米果

 

  小字看不清,是燈太暗?

  80歲打扮很嘻哈,不行?一定要到公園做甩手功?

  上了年紀喜歡偶像,很奇怪,追星大喊「我愛嵐」,好變態?

  小孩轉大人,可喜可賀!大人轉老人,悲哀……

  當生理無法抵抗年歲,社會價值看「老」的眼光,

  就是「走山」「崩壞」「飄大嬸味」……

  但一直恐老只會讓你越老越沒有價值,越老越蠢!

  我們究竟有沒有勇氣?用坦蕩蕩的胸襟來面對?

  米果的老青春幸福論,犀利刻劃初老跡象,不是教你當抗老鬥士,

  但老了一樣可以很時髦,老了也要很好奇……

  把年齡當加分,接受「老」才會一直青春無敵下去~~~

 


2020/6/3

愛你一千零一夜

0




《一千零一夜》告訴我們,信任可以在一夕間被摧毀,但要建立真正的信任卻至少要花上一千零一夜。

如果沒有遇到那個願意冒著生命危險而又有高超講故事技巧的少女,每天殺一個新娘的國王還是一直認為世間所有女人都像背叛他的妻子那樣可恨可殺吧。

因為被某人背叛而遷怒於所有人,明顯是被情緒綁架了理智的結果,被背叛當然生氣啊,但生氣也該針對罪魁禍首,遷怒他人固然容易,只是對誰也沒有好處,如果因此對所有人所有事也失去信任,多痛苦啊。

要無條件信任一個人,本來就千難萬難。你不會對一個陌生人推心置腹,皆因你不清楚對方的底細,更不曉得對方會如何利用你向他透露的資訊,所以你在陌生人面前會好好保護自己。然而,面對信任的人,卻會毫不猶豫挖開肚皮給對方看,並且相信對方絕對不會出賣你。因此,當你被信任的人背叛,肯定比被陌生人陷害更痛苦更困惑,而你越信任對方,痛苦便越大。

你試著回想,當初是如何對這個出賣你的人產生絕對的信任?你們之間一定共同經歷過一些刻骨銘心的事情吧。經歷了這麼多,沒可能不信任對方啊。所有信任也是建立在持續的良性互動之上,所以當長年累月的友好關係突然破裂,才會讓你對全世界失去信任,往後也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要贏得一個曾經被背叛的人的信任,又何止一千零一夜。能夠堅持一千零一夜,肯定是因為有愛,否則根本無法走下去。

第一千零一夜,國王下定決心信任眼前這個女子。第一千零一夜,我也終於決定重建對人的信任,毫無保留地愛上一個人。我閉上眼,掙開所有保護自己的約束,希望有一天當我毫無防備地從高處墮下時,你能好好的接住我。

 

 


2020/5/31

《以我之名》:做自己,然後優雅地老去

2





當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正在變老,大概已是步入中年之時。雖然明明覺得自己與“老”字完全攀不上關係,但真實年齡卻讓我們不好意思再說自己有多年輕。

其實,變老並沒有想像般可怕,只是如何優雅地老去才是大學問。

有些人從來沒有真正長大過,於是老了以後,依然要別人不斷作出遷就,變成任性的“老小孩”,給照顧者添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關於照顧者的辛酸和苦澀,張曼娟在《我輩中人》一書中有細膩的描寫,將卡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中年人所面對的人生問題娓娓道來,寫成給中年人的情書,而今年推出的《以我之名》則獻給每個獨一無二的自己,為每一個人打氣。生活本來就不盡人意,成長的階段可能因為父母的過度期望而承受巨大壓力,也可能得忍耐為了“家庭完整”而堅持不離婚卻天天吵吵鬧鬧的父母;工作上可能受到惡意抨擊和不公平待遇;愛情可能遭到背叛;好不容易捱到中年,以為終於可以過上安逸生活,卻可能因為雙親年邁而要擔起照顧者的責任。不管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總有不順遂的時候,但同樣也有幸福的時刻。

近年大家都標榜做自己,但怎樣才算做自己呢?每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你以為盡情做喜歡的事才叫做自己,但有些人卻以滿足別人來得到滿足感。沒有既定標準,一切以個人的心態出發,只要得到自我滿足而又無愧於心,不管做甚麼也不必在意別人的想法。人生太匆匆,我們不可能經歷所有,也不可能同時滿足自己和別人,所以選擇做一個快樂的人吧,快樂地生活著,再快樂地老去。

社會上一直充斥著恐老情結,大家對“老”這話題總是避而遠之,連想也不願想,偏偏人活著就是會老,就算完全不談,我們還是一天一天老去。《以我之名》教你如何放下重擔,優雅地老去,同時指出該做一個怎樣的“大人”。能夠做到一個睿智、慈悲、雋永、氣派的大人,就不用害怕年華老去,因為你知道即使老了也不會變成你所討厭的老人。

《以我之名》再次觸及照顧者這議題,讓人看得心有慼慼然。被照顧者的苛索,讓照顧者不知不覺成為“囚犯”,而最悲哀的是,照顧者總是變成家中等級最低下的那個人,被照顧者總視照顧者的付出和犧牲為理想當然,而旁觀者只懂指手畫腳、諸多批評,卻從來沒有想過真心提供協助,因為一旦負起“照顧”的責任,就沒有退路,只能咬緊牙關一路走下去,因此讀完此書不期然對照顧者肅然起敬。

《以我之名》以輕描淡寫的筆觸書寫人生的各種跌宕起伏,讀來觸目驚心,卻又帶著堅韌的溫柔,輕輕撫慰心靈。無論你現在處於人生哪個階段,也推薦你看此書,學會好好善待自己,活好每一天,讓人生不帶任何遺憾。

書名:《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 張曼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03/31

2020/5/20

家人從來不是旁觀者

0




我很疑惑《美人魚》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究竟小美人魚有沒有化成泡沫呢?迪士尼動畫中小美人魚最終嫁了給王子,但當我翻開安徒生的《美人魚》,王子卻娶了公主,由頭到尾也不知道小美人魚為他犧牲了甚麼。當然,我明白迪士尼動畫改動結局的原因,哪個孩子接受得到原著的悲慘結局?

王子就算失去小美人魚,也不會長久難過,因為他才剛新婚,娶了夢寢以求的公主,他大概很快就會忘記曾經帶給他快樂與哀愁的小美人魚。

真正忘不了小美人魚的,就只有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姊姊們。

要是知道小美人魚愛王子愛得不惜一切,當初就算看到小美人魚因為找不到王子而鬱鬱寡歡,姊姊也絕對不會告訴她王子的下落吧,就讓小美人魚一直想念再也見不著的王子好了,總有一天她會淡忘曾經令她魂牽夢縈的王子。

然而,當愛找到落腳點,便再沒有退路。小美人魚愛得勇往直前,為了愛放棄家人放棄聲音放棄生命,為了愛忍著劇痛忍著難言之隱忍著得不到愛的孤獨,寧願化成泡沫也不要傷害所愛的人。

姊姊看著小美人魚的犧牲,能不自責嗎?如果她沒有將小美人魚帶到王子的城堡前,她們現在肯定還一起待在深海裏。

我們一定曾經遇過,家人或好友陷入苦戀,局外人一眼就看出這段戀情沒有結果,只有當事人無法自拔地深陷其中,對方哭著訴苦,一邊說著很痛苦很痛苦,卻始終堅持守護絕望的愛情,明知機會渺茫,依然不肯放棄希望。我們勸到筋疲力竭,也無法扭轉他們的執著,看著家人沉淪卻無能為力帶對方走出困局,該有多痛苦啊。

家人從來不是旁觀者,是我們最後的堡壘,所以就算失去愛情,也別忘記我們還有家人的擁抱,還有人愛惜我們。

2020/5/6

魔鏡的審美觀

0




大概每個人都聽過《白雪公主》吧。

雖然說這真是一個莫名其妙又不合邏輯的故事,但能一直流傳至今大概是因為說中了許多人的渴求。

少女渴求甚麼也不用做就能得到王子的愛慕,宅男渴求突如其來有美女闖進家門還替自己做家務,中年人渴求擁有能毫無顧忌告訴你真相的魔鏡。

說起魔鏡,我一直疑惑,當皇后問魔鏡這個世上誰最美時,魔鏡到底是以甚麼準則來判斷誰是世上最美呢?

美麗從來沒有客觀標準,就算是選美冠軍也不一定得到廣泛認同。你眼中的帥哥美女在別人眼中可能奇醜無比呢。

要知道,不同年代、不同族裔、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的審美觀,甚至每一個人對美的認知也不盡相同,正所謂各花入各眼,如果美麗只有一種標準,多危險啊。那意味著所有人都只能臣服於一種美態,美麗變得沒有獨特性,世界也會變得單調乏味。

當某人被公認為世上最美,到底要承受多大壓力和敵意?所以白雪公主才會遭遇殺身之禍,稚女何辜,她從來沒說要跟誰比拼美貌啊。

皇后為甚麼不能滿足於做世上第二美呢?如果魔鏡換了另一個標準,皇后是否就能成為世上最美呢?魔鏡為甚麼不索性對皇后撒謊呢?就讓她沉溺在世上最美的自我陶醉中,這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現實世界沒有魔鏡,事實上只要你能找到一個真心愛你的情人,你根本不需要甚麼魔鏡。

魔鏡不會撒謊,所以魔鏡的審美觀未必對你有利。但是情人眼裏出西施,不管你美麗與否,你的情人也一直深愛著你,視你為最親愛最無可取代的寶貝,就算年華老去,你在對方眼中依然美麗不減。

在情人眼中,你就是世上最美,而他將一輩子與世上最美同行,所以有情人都是世上最幸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