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17

《放學後》:你甚麼時候會恨一個人

0







東野圭吾的成名作《放學後》寫於1985年,最近推出中文版。
老實說,這個書名令我興趣缺缺,沒想到比我預期精彩許多,看到中段已經很緊張,到後期簡直不想停下來。
故事是一貫的本格派,密室殺人、不在場證據、華麗的殺人舞台、殺人動機,一應俱備,而且故事緊湊,步步進逼。這畢竟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奪得江戶川亂步獎),沒後期作品那麼成熟,有點堆砌的感覺,但這依然是一部好看的推理小說。
故事講述一名女子高中數學老師屢次受到生命威脅,沒多久另一名數學老師死了(密室殺人+不在場證據),還未拉到兇手又有一名老師遇害……主角繼續受到襲擊,到底他做了甚麼令兇手恨得要殺死他?
老實說,兇手我很早以前就推到,因為我很清楚推理小說的佈局,最大嫌疑的人一定不是兇手,最沒嫌疑的才是。其實正正因為我猜了一個兇手,所以才希望快點追看結局,看看自己猜想得對不對。
不過即使猜到兇手(其實也不全對),也絕對猜不到動機。而這個動機,又令我不得不折服。
雖然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小事,用得著殺人嗎?但一來別忘記這書寫於二十四年前,當時的環境跟現在很不一樣啊。二來,如果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樣做。實在無法接受啊。
封面寫著“你在甚麼時候會恨一個人?",不知為何聯想到《惡意》,雖然惡意和恨意明顯是兩回事,但我還是聯想在一起,心想《放學後》的動機不會跟《惡意》大同小異吧。
有人較喜歡《惡意》,可是我卻對《惡意》的結局不以為然。總覺得太無聊,也太無謂。反而《放學後》的動機我覺得成立。(所以說,只要能觸發讀者的同理心,就注定能得到該讀者的認同。)
《放學後》在結局之後還有一個結局,許多讀者表示對那個最後的結局感到無所適從,認為屬於花招。但老實說,因為作者的伏筆,我早就猜到結尾一定會是這樣,既然有伏筆,這樣安排也無可厚非啊。所以說,作者寫的每一句都有原因。
你甚麼時候會恨一個人?書中說,成人的世界比較單純,不外乎情色、慾望、金錢。但對女高中生而言,這三樣也不適用。事實上,我們恨一個人,真的需要明確的理由嗎?
恨一個人,所花的力氣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所以,花力氣恨一個人好無聊啊。
書名:放學後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張秋明
出版:臉譜
日期:200931
---------------------------------------------------------------------
官方故事大綱:
「你在什麼時候會恨一個人?」
因為變調的愛情、破裂的友誼,或是無地自容的屈辱?
然而,對她們來說,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地蔓延開來......
推理評論家傅博專文導讀|第三十一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品
星期天的早晨,我隨著人潮站在月台邊緣,冷不防有人從旁撞來。我失去平衡,差點跌落鐵軌。隨後,列車疾駛而過。
星期一放學後,我游完泳進入淋浴間沖洗,瞥見拳頭大小的白色盒子沉在深達腳踝的積水中。那是一百伏特家用延長線的插座,另一端連結在電源上。為什麼我還能平安無事?檢查電源箱,保險線路顯示電流量過載而短路彈開。
星期二放學後,一件從高處墜下的黑色物體,落在我剛才走過的地方,摔了個稀巴爛。那是一盆天竺葵。再早個幾秒落下,那就會是一盆血紅的天竺葵了。
星期四放學後,一具冰冷的屍體倒臥在體育場的更衣室角落,只不過,那名遭毒斃的男性不是我,而是學校的輔導部主任村橋。
村橋是被人殺死的嗎?凶手和覬覦我生命的會是同一個人嗎?怎樣的恨意會轉換成冷血的殺意,在生活單純的女子中學裡取人性命?
青春的歡笑與憂愁、人性的幽微與黑暗
本格推理的趣味與魅力、欲晉身推理文壇的雄心與狂熱
都在《放學後》一書中徹底展現!
《嫌疑犯X的獻身》、《白夜行》、《流星之絆》作者
當代最火紅的日本推理作家 東野圭吾熱情滿溢的起點之作!


You Might Also Like
JOIN THE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