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今天我站在藥房,想買一些增強抵抗力和骨骼的營養補充劑,可是面對林林總總的選擇,我便感到徬徨萬分。
單是鈣片便有逾十種品牌,有的加入維他命D,有的加入鋅,有的加入了維他命D和鋅。然後,想增強抵抗力的就更恐怖,有維他命C,有綜合維他命,有靈芝苞子,有冬蟲夏草,有蜂膠加紫錐花……
我越看越徬徨,根本不懂得選擇,最後只好找來藥房的職員,問她鈣片哪一隻好,要增強抵抗力又哪一隻好,結果她給我甚麼我就買甚麼。總算解決了一件心事。
事實上,我的選擇恐懼症不時發作,小至買一件衫、一雙鞋,大至人生的抉擇,我都不喜歡做選擇,最好有人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
也許,該歸咎於我中學時讀經濟時學過“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吧。任何選擇都牽涉到機會成本,即是我選擇了A,我的成本不是取得A的代價,而是放棄了B、C、D、E、F……的代價。
譬如說我現在寫網誌,我不是單單付出了寫此網誌的時間,而是捨棄了看電視或者看書或者寫小說或者睡覺或者發呆的時間。
這樣真是沒完沒了。而我往往都想太多,所以我買一雙鞋子時,可以走遍所有鞋店才決定買哪一雙,而那很可能就是在第一間店舖看到的一雙。我的愛人便常常埋怨我不夠爽快,可是我想,我就只有這些錢,如果我這麼輕率的買了這雙,往後當我看到更好的時候,便會錯失更好了(說到底,是因為我太吝嗇嗎?)
所以近月我都不會輕易去買東西,實在太費時了。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買了以後不再看其他店舖。
有時候面對太多選擇,我就會使用排除法,排除所有我不要的,然後在僅餘的數個選擇中(都是我可以接受的選擇,也都是我不捨得放棄的選擇),交由旁人給我選擇。
這樣好像有點懦弱,或曰無能,都有一點點吧。但我就是無法直截了當的下決定。
有時候在根本沒有選擇的狀況下,我或許會埋怨一番,可是這卻免去許多煩惱,尤其是當兩個選擇都是好選擇時,怎樣選也有得失,我就更加不懂得選擇了。
試過傻得一邊聽iPod一邊對自己說,下一首歌是男歌手就選A,女歌手就選B,(當時竟沒想過如果播出來的是純音樂我該怎麼辦),這可以說是聽天由命嗎?結果聽到男歌手的聲音,我卻對自己說,不如三盤兩勝吧。
哈哈,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不是已經選擇了B嗎?